論語品賞·裡仁篇第四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財富與權貴,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是以正當的方式得到,君子是不屑一顧的;貧窮與卑賤,是人們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以正當的方式避免,君子也是不屑一顧的。君子如果沒有了仁德,怎麼能成就自己君子的名聲呢?君子無時無刻不在信守與實踐仁德,不管是情形危急的情況下,還是在顛沛流離的情況下。」
【品賞】
「富」,指有錢;「貴」,指地位高。「處」(chǔ),居住,引申為享受、接受。「所惡(wù)」,所憎惡、所討厭。「惡(wū)乎」,怎樣、如何。「終食」,吃完一頓飯的功夫。「造次」,急速、倉促。「顛沛」,顛沛流離,處於困境。
孔子深察人性,提出追求富貴是所有人共同的願望,但要堅定信念,將仁義放在首位,通過正當的方法去獲取富貴,如果損害仁義的富貴則堅決拒絕。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可沾,用孔子自己的話說,就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借用《菜根譚》裡的話說,就是「放的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哪怕是倉促緊迫的時候,哪怕是顛沛流離的時候,君子都會守住仁德,不會去違背仁德。這就是儒家強調的一個重要品格:慎獨。在曾子所著《大學》和子思所著《中庸》裡都提出來了:「君子慎其獨也」。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內心嚮往仁德,不能放縱自己。還有的人,平時中規中矩,但一遇到事情,其本性就暴露無疑,偽裝的仁德頃刻間無影無蹤了,原形畢露。《菜根譚》講:「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面目可憎,獨居則行影自愧。」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功夫如果能達到至誠地步,就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反之,一個人如果心存虛偽邪惡的念頭,那只不過是空有人的形體架勢而已,肉體雖存但靈魂早已死亡,由於心術不正,與人相處,也會使人覺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討厭;一個人獨處時,會忽然良心發現,不由得面對自己的影子也會覺得萬分羞愧。所以說,真正的仁者,真正的君子要「咬定仁德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以仁義為人格期許的君子,無論何時何地,都不隨外物的變化而改變內心的堅守,向高處立志,向低處力行,一日三省,自當有成。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