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品賞365》第65篇·君子無違仁

2021-02-19 365家長智慧課堂


論語品賞·裡仁篇第四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財富與權貴,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是以正當的方式得到,君子是不屑一顧的;貧窮與卑賤,是人們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以正當的方式避免,君子也是不屑一顧的。君子如果沒有了仁德,怎麼能成就自己君子的名聲呢?君子無時無刻不在信守與實踐仁德,不管是情形危急的情況下,還是在顛沛流離的情況下。」
【品賞】
  「富」,指有錢;「貴」,指地位高。「處」(chǔ),居住,引申為享受、接受。「所惡(wù)」,所憎惡、所討厭。「惡(wū)乎」,怎樣、如何。「終食」,吃完一頓飯的功夫。「造次」,急速、倉促。「顛沛」,顛沛流離,處於困境。
  孔子深察人性,提出追求富貴是所有人共同的願望,但要堅定信念,將仁義放在首位,通過正當的方法去獲取富貴,如果損害仁義的富貴則堅決拒絕。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可沾,用孔子自己的話說,就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借用《菜根譚》裡的話說,就是「放的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哪怕是倉促緊迫的時候,哪怕是顛沛流離的時候,君子都會守住仁德,不會去違背仁德。這就是儒家強調的一個重要品格:慎獨。在曾子所著《大學》和子思所著《中庸》裡都提出來了:「君子慎其獨也」。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內心嚮往仁德,不能放縱自己。還有的人,平時中規中矩,但一遇到事情,其本性就暴露無疑,偽裝的仁德頃刻間無影無蹤了,原形畢露。《菜根譚》講:「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面目可憎,獨居則行影自愧。」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功夫如果能達到至誠地步,就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反之,一個人如果心存虛偽邪惡的念頭,那只不過是空有人的形體架勢而已,肉體雖存但靈魂早已死亡,由於心術不正,與人相處,也會使人覺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討厭;一個人獨處時,會忽然良心發現,不由得面對自己的影子也會覺得萬分羞愧。所以說,真正的仁者,真正的君子要「咬定仁德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以仁義為人格期許的君子,無論何時何地,都不隨外物的變化而改變內心的堅守,向高處立志,向低處力行,一日三省,自當有成。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論語品賞365》第70篇·義之與比
    論語品賞·裡仁篇第四【原文】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是非要怎樣,也不是非反對什麼,而是與道義並肩而行。」【品賞】   「適」和「莫」有多種理解。其一,「適」(dí),通「敵」,指排拒,與他人為敵;莫(mù),通「慕」,指貪慕;「比」(bì),靠近、並列、挨著。「無適無莫」就是「無所為仇,無所欣羨」。其二,「適」,厚;「莫」,薄。「無適無莫」就是一視同仁,做事不講親疏厚薄。其三,「適」,專主、固定不變;「莫」,不肯、沒有。
  • 《論語品賞365》第72篇·見利思義
    論語品賞·裡仁篇第四【原文】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譯文】  孔子說:「只是依據自己的私利來行事,會招致許多怨恨。」【品賞】  「放」(fǎng),通「仿」,仿照、依照、依據,引申為一味追求。「利」,私利。只為追求個人私利而行動,必然招致更多的怨恨。三國志遊戲裡也有類似的臺詞:「放於利而行,必孤。」男孩子大都喜歡這個遊戲,有趣而幽默。  「義」與「利」,始終是我國傳統哲學中密切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大命題。孔子講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學習《論語》的智慧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裡仁篇》 譯文: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
  • 跟南懷瑾學《論語》——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譯文:孔子說:「富與貴,均是人們所想得到的東西。但如果不是通過正當的方法得到,即使得到了,君子也不會享用這樣的富貴。貧與賤,是人們所討厭、所想遠離的東西。但如果脫離貧賤的方法不正當,君子寧願貧且賤,也不會使用這些方法而脫離貧賤。如果君子沒有了仁愛之心,怎麼配稱為君子之名呢?
  • 論語|裡仁:苟志於仁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第34期)
    4.4【原文】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君子不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說:「發財、做官是人所願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不接受。貧窮、卑賤是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擺脫,不去掉。君子去掉仁,還算什麼君子?君子在吃飯這種短時間裡也不違背仁,匆忙急迫的時候是這樣,流離奔波的時候也這樣。】
  • 學論語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但是,對於君子而言,富與貴應當取之有道。即便貧困的生活再不好,想要去之也應有道,這才是君子所為。而這個道,就是仁義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礎。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在倉促之間還是顛沛流離之時,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有些人認為,人生充滿苦難,人總是在痛苦中掙扎。這個觀點有些道理,但是我們再想一下,人們為何會這樣呢?造成他們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 拙讀《論語》第七十一篇:仁不離身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主流譯文:孔子說:「發財和升官,這是人們所盼望的,若不是用正當方法得到的,君子不會接受。貧窮和卑賤,這是人們所厭惡的,若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君子就不會那麼做。君子拋棄了仁德,怎麼能成就他的名聲呢?
  • 君子處世以「仁」,是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裡仁》)君子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而魂牽夢繞的是「仁」。「君子」時時刻刻遵循「仁」的原則行事,無論是急遽匆忙,還是困頓挫折,都不違背「仁」。「仁」是君子的人生底色,沒有了「仁」,就不成其為「君子」。「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要有益於他人,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造福人民,而不是自私自利,更不是損人利己。
  • 論語中關於仁的句子+解釋
    儒家孔門這個以孝悌為基礎的仁,是宗法血統性的仁,名分等級性的仁,受禮制約的仁。《為政篇》孟懿子問孝,孔子明確答以「無違」,即無違禮:「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沒有禮,也就沒有孝了,也就沒有仁了。 ①有子:孔子晚年的高足,姓有名若。一說比孔子小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一說小四十三歲。
  • 《悟學.第98篇》利與命與仁
    《悟學.第98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317 亥-子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天命,窮通壽夭之目也【集解】罕者,希也。仁是行盛,非中人所能,故亦希說與人也。然希者非都絕之稱,亦有時而言與人也。又蒙武伯問子路、冉有之屬仁乎,子曰「不知」;及雲楚令、陳文子「焉得仁」,並是不與人仁也。而雲顏回「三月不違仁」,及雲管仲「如其仁」,則是說與人仁時也。【集注】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罕,少也。
  • 《論語》:即使做不成「聖賢、仁人」,做個「君子」也挺好的
    重倫理如孔子,尚且如此言之,即可見得「仁」處在孔子思想的最高位階。恕、忠、信——君子的基本準則「仁」是修養己身的最高準則,是終其一生所應追求的終極目標;孔子自己提出了可以貫串其中的基本道理,就是「忠恕」二字。
  • 拙讀《論語》第三百五十二篇:君子小人與仁德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也是有的啊!拙的體會:感覺本篇孔子說得太絕對了。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聖賢如孔子,也有過。對於君子而言,對於聖賢而言,不仁與過可以說幾乎是等同的。君子以仁要求自己,內心裝著仁,卻未必都能做到。有時是無意為之,就是我們所說的過失。
  • 無終食之間違「仁」
    而是要讓「經方化家常」,人人在飲食起居之中,「無終食之間違仁」,通過《物性飲食》,貫徹「藥食同源」的真諦。你們慢慢爭正統,我們喝粥去了。接連爆班!網路學習4班緊急招生中!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孔子的君子不器該如何正確理解?看完這篇或許對你有所助益
    子曰:君子不器。——題記「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極有爭議的一句話,但不論學者們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方法來理解這句話,所得出的結論也無外乎關涉技藝、才能、局限性等問題。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美國哲學家芬格雷特指出「君子不器」實際上說的是「不要成為只具有一般用途的器具,而要把自己培養成一件具有超乎日用的聖器。什麼是「聖器」呢?就是「禮器」,指既擁有一些生存必備技能又知禮行禮之人。2,何為君子?在《論語》中,君子是「仁」的堅定擁護者和執行者,「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決定了君子必然會是個謹言慎行的形象。
  • 「愛人利物之謂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從總書記引用...
    「愛人利物之謂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講話中,總書記多次引用典故詮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1.愛人利物之謂仁【原文】「愛人利物之謂仁。」疫情無情人有情。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八佾篇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祭祀結束之後用《雍》來結尾,這本應是天子適用的,怎麼能用在你們三家之上!裡仁篇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選擇住所要與有仁德的人在一起。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