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銀行:為整頓紙幣泛濫而設立的央行

2020-12-13 格物資本

格物·資本 seek for capital丨專注於資本的極致探索

【格物·央行】是格物資本旗下內容大類目之一

「日本銀行」內容系列從屬於【格物·央行】

格物者說:明治新政府建立後,因採取了粗放式的銀行鼓勵政策,以及軍費貨幣化的濫印紙幣方式,導致1877-1882年間日本出現嚴重的貨幣危機:紙幣急劇貶值、物價飛漲、金銀退藏和外流,並引發一系列社會解決問題。為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明治政府設立了日本的中央銀行——日本銀行。

紙幣泛濫

在明治以前的德川幕府時代,日本的金融機構只有一種由富豪商人經營的「匯兌組」,這種「匯兌組」主要從事不同貨幣的兌換(金、銀、銅等金屬鑄幣的兌換),以及金銀的買賣和存款放貸業務等,類似於中國古代的錢莊。由於「匯兌組」帶有明顯的官商結合性質,和德川幕府的官僚有緊密聯繫,所以,隨著德川幕府政權的倒臺,這些「匯兌組」也相繼沒落。

明治新政府建立後,大力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學習西方歐美國家,大搞資本主義工業化。但由於日本的資本主義起步較晚,原始資本積累欠缺,缺乏資金驅動工業化進程,於是,明治政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試圖效仿當時美國的National Banking System模式建立日本近代銀行體系。關於美國National Banking System,了解更多可閱讀美國貨幣史:美鈔演變史

1872年11月明治政府頒行了《國立銀行條例》(1872年版/原始版),鼓勵民間資本開設「國立銀行」,並允許其自行發行銀行券(被稱為「國立銀行券」),為各類新式企業的開辦提供啟動資金,促進產業振興,這也是日本近代銀行體系的開端。(「國立銀行」只是名稱上使用了「國立」二字,但並不是明治政府出資設立的銀行,只是明治政府授權批准設立,國立銀行基本都是由民間資本出資設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日本的國立銀行最初幾年僅設立四家,到1876年時,明治政府對《國立銀行條例》進行了一次修訂,放寬了國立銀行設立的門檻,也放寬了國立銀行券的發行要求(變成了不可兌現紙幣、不可兌換成金屬鑄幣)。修訂後,國立銀行開始遍地開花,短短三年間,快速增至153家,同時,國立銀行券的數量也急劇飆增;到1879年底時,為了控制國立銀行的野蠻生長勢頭,明治政府停止批設新的國立銀行。更多閱讀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圖:1877-1890年日本全部國立銀行的資本金、儲備金、總存款、總貸款和紙幣發行額。圖片來源:國立銀行の再検討,見參考資料。

從上圖可知,1877年底時,國立銀行券的發行額僅為1335.3萬圓,到1879年底時,達到3404.6萬圓,兩年間增長了150%,國立銀行券的濫發,成為了引發日本紙幣貶值、高通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國立銀行券被濫發,明治政府也在大量濫印政府紙幣「明治通寶札」。明治新政府在剛成立前幾年,財庫吃緊,只能用「印錢」的方式來解決財源問題(當時發行過幾種不同的紙幣,都基本不可兌現),不過當時支出不大,印錢較少。1877年時西南內亂爆發,軍費來源成為頭等要事,於是新政府索性就大量印製「明治通寶札」,以填充軍費。明治通寶札,和國立銀行券不同,它是由明治政府大藏省(相當於財政部)直接發行的官方紙幣,不可兌現為金屬鑄幣,是作為當時的統一政府紙幣而發行的。據明治的財務官員整理統計,西南平叛的軍費支出高達4156萬日圓,而1877年明治政府的全年支出額為4843萬日圓,佔比高達85%。

國立銀行券和「明治通寶札」的濫發濫印,使得日本社會上的流通紙幣大量增加,由於這些紙幣都不可與金銀兌換,所以人們紛紛不願接受紙幣,並且也不願拿手中的金銀幣與紙幣交換,這導致紙幣大幅貶值,物價也隨之飛漲,金銀幣因保值而被人們私藏起來,逐漸退出流通或外流他國。

▼圖:明治1至14年(1868-1881年),日本的貨幣流通量,包括:政府紙幣、國立銀行券、金屬鑄幣(金銀銅)。明治11年(1878年底)的政府紙幣相較於明治10年(1877年底)時,流通額增加了32%;國立銀行券的流通額更是增幅驚人,明治9年(1876年底)時才168.5萬日圓,到明治13年(1880年底)時達到3439.8萬日圓,增長1941%,且遠遠超過政府紙幣流通額;相比之下,日本的金銀幣卻在持續從流通中消失(私藏和外流)。圖片來源:日本銀行の創立——大隈伊藤の中央銀行設立建議,日本銀行官網

注意:在整個明治時期(1868–1912,金銀幣一直都是日本的本位貨幣(即「正貨」),紙幣(無論是政府紙幣還是國立銀行券)不是本位貨幣,它只是依附於金銀幣而存在的、可代替金銀幣流通的紙券。

▼圖:明治10-15年(1877-1882年),「壹圓」銀幣對應的紙幣價格。由於紙幣的濫發,紙幣不再能按面值足額兌換到銀幣,對銀幣貶值。圖片來源:日本銀行の創立——大隈伊藤の中央銀行設立建議,日本銀行官網

▼圖:明治8-15年(1875-1882年),農產品和工業品價格指數變化。1877-1881年,每年都是兩位數的物價漲幅。圖片來源:日本銀行の創立——大隈伊藤の中央銀行設立建議,日本銀行官網

整頓之策

紙幣的泛濫,引發的不僅僅是惡性通脹,還引發一些系列社會解決問題,比如:許多小企業主因此破產,那些依靠工薪生活的城市謀生者,生活陷入困境,還有貨幣兌換投機套利之風興起,政府債務負擔加重、財政困難等等。

為了解決紙幣泛濫引起一些社會經濟問題,明治政府的重磅元老級人物——大隈重信和伊藤博文從財政貨幣的角度提出了解決之策,而另一位明治元老松方正義則直接提出了設立日本中央銀行的構想(當時日本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經驗,松方正義的構想,直接是受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制度的啟發)。

1881年9月,松方正義在一封名為《財政議》書面文件中提到應設立「日本帝國中央銀行」,來解決日本的貨幣混亂問題。松方正義認為,日本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惡性通脹,而惡性通脹的根源是不可兌現紙幣的濫發,因而,整治濫發的紙幣是治理通脹的根本途徑。而要徹底整頓紙幣濫發問題,就必須建立一家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並以這家中央銀行為基礎,來建立一套可兌現的貨幣制度(有金屬鑄幣作發行準備,可兌換為金屬鑄幣),最終實現貨幣統一、根治通脹的目的。

1881年10月,明治新政府內部政變,松方正義被任命為參議兼大藏卿(財政大臣),掌管了貨幣財政大權,而日本中央銀行的設立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圖:松方正義,明治九元老之一,從1881年10月出任大藏卿,此後掌控日本政府財政達22年之久。圖片來源:國立國會図書館- 近代日本人の肖像

日本銀行問世

1882年3月,松方正義起草了一份名為《日本銀行創立議》的提案,提交給當時的立法機構元老院審議,不過當時並未通過,未能成為法律。1882年6月16日,松方正義再向元老院提交《日本銀行條例案》,並親自赴往元老院對提案進行解釋說明,在松方正義的努力下,元老院最終審議通過了該提案,成為了正式法律,即《日本銀行條例》。

《日本銀行條例》條例主要內容有:(1)採用股份制形式,資本金為1千萬日圓,政府出資500萬日圓;(2)主要業務為:票據貼現、以公債為擔保的貸款,貴金屬買賣和存款,禁止持有股票和以不動產股票為擔保的貸款;(3)代理國庫;(4)發行可兌換銀行券;(5)設總裁、副總裁各一名,理事4名,總裁由天皇任命,副總裁奏請天皇任命;(6)大藏大臣向日本銀行派遣監理官,監督日本銀行事務。

從上述條例中可看出,日本銀行與政府關係緊密,政府出資佔一半,且重要職位是由天皇政府任命,且受大藏省監督,所以日本銀行是一家代表政府意圖的中央銀行機構。日本銀行的首任總裁和副總裁均是大藏省官員。

▼圖:吉原重俊,日本銀行首任總裁,任期1882.10-1887.12。吉原重俊原先在大藏卿松方正義的手下履職,在1879年時成為大藏少輔,1882年被任命為日本銀行創立事務委員,日本銀行成立後,被任命為首任總裁。在他任期內,主要貢獻是:用日本銀行兌換券取代了以往的各種不可兌換紙幣(政府紙幣、國立銀行券)流通,實現日本紙幣統一,也為日本近代金融貨幣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礎。圖片來源:日本銀行官網

此外,日本銀行雖然是作為中央銀行,但是其並不是明治政府獨資設立,也有財閥出資參與,以股份制銀行的形式而存在,在日本銀行的出資股東中,三井財閥和安田財閥佔了較大比例,而且日本銀行首任的理事成員中,有兩名來自三井和安田;還有,日本銀行成立初期,其仍可從事商業金融活動,可對個人或企業存放貸。日本銀行成立初期的運營模式,和當時英格蘭銀行頗為相似(英格蘭銀行被稱為「央行之母」,是近現代各國央行的參照模板,日本銀行也是如此)。

1882年10月,日本銀行總部在東京正式開業。日本銀行的成立在日本貨幣金融史上具有裡程碑式意義,一方面它標誌著日本中央銀行制度的初步確定,此後在不斷演變中發展成為現今的日本銀行,另一方面它是日本近代統一貨幣體系、近代銀行體系建立的開端,這兩大體系都是圍繞日本銀行為中心構建起來的。

▼圖:日本銀行早期的全景圖,由梅堂國貞(歌川國貞)繪製於1896年。圖片來源: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

日本銀行成立後,明治政府緊接著在1883年就再次修訂《國立銀行條例》,廢除了國立銀行發行銀行券的權利,將銀行券發行權集中由日本銀行壟斷,由此,日本銀行成為了日本唯一的銀行券發行機構,此後至今一直如此。

日本銀行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整頓濫發的紙幣,建立新的可兌現貨幣制度。在經過三年多的準備後,1885年5月,日本銀行開始正式發行新的統一紙幣——「日本銀行兌換銀券」(以銀幣為發行準備,可兌現為銀幣),並以此券收兌其他各舊紙幣(政府紙幣和國立銀行券)。到1899年底,舊紙幣基本從流通中消失,完全被日本銀行券所取代,這標誌著日本可兌現貨幣制度以及近代統一貨幣體系正式建立。

▼圖:1885年最初版的日本銀行券。票面上寫有「日本銀行兌換銀券」(從左至右念),「兌換銀券」的意思即「可兌現為銀幣的銀行券」,還有「大黑天」(日本的財神)的圖像。圖片來源: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常設展示圖錄》

參考資料

日本銀行概要-沿革,日本銀行官網

日本銀行百年史,日本銀行官網

第一章:日本銀行の創立(~明治15年)― 新しい通貨制度を尋ねて ―,日本銀行百年史(第1巻),日本銀行官網

國立銀行の再検討,橫濱國立大學學術信息資料庫

日本的中央銀行——日本銀行,閻坤,日本學刊,1996年第5期

明治時期日本銀行制度的建立和政府的監管,童適平,日本研究,1997年第4期

論日本近代金融體系的建立,劉靜,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年第5期

版權聲明

本百家號「格物資本」發布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稿、圖片、漫畫、音頻、視頻等,其版權均歸屬於本號及其運營者(運營者已實名制),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修改或發布。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需注意:「國立銀行」只是名稱上使用了「國立」二字,但並不是明治政府出資設立的銀行機構(不是國營的),而是民間資本出資設立的銀行;而且,「國立銀行」是按照獲批成立的順序來命名的,分別為:第一國立銀行、第二國立銀行、第三國立銀行…以此類推。
  • 日本央行加快推進央行數字貨幣進程
    來源:Chinamoney內容提要2020年上半年之前,日本央行對央行數字貨幣(CBDC)總體持謹慎態度,側重利弊分析和研究,並表示暫無發行CBDC計劃,應主要依靠私人部門推動支付創新。7月以來,隨著數字人民幣試點的推進,日本央行態度有所轉變,設立數字貨幣小組加快推進研究,甚至表示積極考慮發行CBDC。
  • 為何日本央行要加快推進央行數字貨幣進程?
    內容提要2020年上半年之前,日本央行對央行數字貨幣(CBDC)總體持謹慎態度,側重利弊分析和研究,並表示暫無發行CBDC計劃,應主要依靠私人部門推動支付創新。7月以來,隨著數字人民幣試點的推進,日本央行態度有所轉變,設立數字貨幣小組加快推進研究,甚至表示積極考慮發行CBDC。
  • 日本韓國的紙幣面額那麼大
    2009年6月23日韓國央行韓國銀行發行面額為5萬韓元(約合40美元)的鈔票,這是該國迄今為止發行的面額最大的鈔票。常用讀音「WON」,「HUAN」: 為古時候韓幣讀音用法。①日本銀行發行的紙幣面額有10,000、5,000、1,000日元等面額,另有500、100、50、10、5、 1日元鑄幣。1日元等於100分。其中,面額為2,000日元的紙幣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較少,在絕大多數自動販賣機中不被識別。
  • 日本銀行試行央行數字貨幣——數字日元
    日本銀行(BoJ)近日宣布,日本將於近期開始試行本國的央行數字貨幣——數字日元,以測試其技術應用和可行性。雖然目前來看,日本央行數字貨幣的測試時間表尚未公布,但這是日本央行首次宣布開始利用數字日元進行概念驗證(PoC)。
  • 1980年央行官方出品的錦緞/牛皮封面紙幣裝幀收藏冊
    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和印鈔造幣總公司,在這方面也做過不少的努力,從1979年開始就和日本泰星公司合作,裝幀出口了包含1979年1、2、5分和一枚鋁質羊章的分幣套裝冊,也就是後來所謂「五大天王」分幣的第一本冊子。
  • 發行1年後,新紙幣成「罕見幣」?央行正式宣布,人民幣或迎大變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並熱衷於不帶現金只帶手機出門的生活方式,因為掃碼就可以代替繁瑣的現金交易,為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現金支付是一種手段,銀行轉帳是一種手段,行動支付也是。這三種方式最終花掉的都是人民幣。而行動支付只是花掉人民幣的一種方式。
  • 全球央行:數字貨幣「求快」還是「做對」
    隨著數字貨幣影響範圍越來越大,各國央行也躍躍欲試,試圖探索一條合法之路。儘管目前國際上已有多種私人部門發行的數字貨幣運行使用,但並不歸屬中央銀行監管,在使用過程中,仍有風險存在。為進一步加強對數字貨幣的管理,近年來,國際上已有多個國家對央行數字貨幣進行研究。
  • 英國500億英鎊紙幣「不翼而飛」,議員敦促央行展開調查
    在中國,網絡支付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兩大企業迎來了大發展的機遇。但是在歐洲一些國家卻更注重使用現金,即使在網絡科技最發達的美國,網絡支付的發展規模和速度也遠不如中國。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無現金交易將越來越得到認可。
  • 央行數字貨幣DCEP走進現實:一小步,一大步
    M0是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包括少量鑄幣),每個人在銀行的存取款都會影響市場上M0的增減;M1是狹義貨幣,「M1=M0+企業在銀行的活期存款」;M2是廣義貨幣,「M2=M1+準貨幣」,這裡的準貨幣包括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等)DCEP vs 紙幣央行對DCEP的定位說的很清楚,數字貨幣重點替代
  • 上半年,韓國廢棄受損的紙幣金額約合人民幣158億元!有人為防病毒用...
    韓國銀行規定當受損錢幣所剩面積為3/4以上時,破損錢幣可全部換為新幣,而當破損錢幣面積僅剩2/5或以下時,不予兌換新幣。韓國央行:廢鈔猛增50萬張據韓國央行近日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損傷及兌換貨幣規模」報告顯示,上半年韓國央行處理損傷紙幣規模達3.457億張,價值2.69萬億韓元,較去年增長0.1%,約50萬張。
  • 央行正式宣布:2種人民幣銀行「無條件」拒收,抓緊時間兌換
    央行正式宣布:2種人民幣銀行「無條件」拒收,抓緊時間兌換!人民幣是國家的法定貨幣,包括鈔票和硬幣。如果商人拒絕接受人民幣,那實際上是在挑戰法定貨幣的地位。必須知道,當前的行動支付和智能貨幣實際上是對法定貨幣的補充,但它們永遠不會替代人民幣,當然了也不能阻擾大家使用現金。如果商家確實要求買家在接受人民幣的條件下使用行動支付,就已經是違反國家規定了。
  •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2000日元紙幣?
    據日本銀行的統計數據網站顯示,2019年10月,日本市面上流通的10000日元約有99.5億枚,5000日元約有6.5億枚,1000日元約有41.5億枚。
  • 多家銀行內測「數字錢包」:央行數字貨幣能取代支付寶和微信嗎?
    運營機構「賽馬」不久前有傳聞稱,深圳二手房交易已開始試用數字貨幣,並且出現銀行大額轉帳無法兌換成紙幣的情況。該消息很快得到了建設銀行的闢謠。官方回應稱,目前數字人民幣試點的應用場景均為小額零售,並沒有拓展房地產買賣等大額支付場景。
  • 數字貨幣:基於紙幣替代的空間與框架
    本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亮點針對市場關心的數字貨幣能帶來多大增量的問題,目前有各種說法,但都很難明確給出一種定量的數據和方法,報告給出了一種可量化、有依據的測算框架和方式;數字貨幣市場空間≈替代紙幣所節省的成本。
  • 新版5元紙幣,來了!
    新版5元紙幣,來了!中國人民銀行定於2020年11月5日起發行2020年版第五套人民幣5元紙幣。新版5元紙幣有什麼不一樣?快來看看吧!圖案正面圖案↓
  • 誤信微波爐可消毒,韓國民眾放紙幣進入其中,損失近百萬
    公告中,韓國央行稱,因聽說可以用微波爐消毒紙幣,韓國慶尚北道浦項市的一位婦女把36張面值50000韓元(約合人民幣為289元)的紙幣放進微波爐裡加熱。 該名婦女把這些紙幣拿到銀行要求更換。銀行檢查後表示,這些紙幣中只有2張完好,可以更換;其餘34張、總價為170萬的韓元(約合人民幣為9838元),由於破損,只能換給他85萬韓元(約合人民幣為4919元)。
  • 日本宣布更新紙幣圖案 這些人的肖像都曾出現在日本紙幣上
    4月9日,日本政府財務相麻生太郎正式宣布,將在2024年度的上半年更換紙幣圖案,推出1萬日元、5000日元和1000日元新紙幣,正面將分別使用澀澤榮一、津田梅子、北裡柴三郎的人物肖像。此外,新版紙幣背面圖案也發生了變化。10000日元背面將變為東京站丸之內車站,5000日元背面為紫藤花,1000日元背面為富嶽三十六景之一的「神奈川沖浪裏」。
  •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特質|創業小學堂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定義數字人民幣為:數字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並向公眾兌換,以廣義帳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帳戶鬆耦合功能
  • 日本今起發行二千日元紙幣
    中新網東京7月19日消息:日本銀行今日開始發行二千日元紙幣,各大百貨公司與超市均配合新紙幣的發行,舉辦二千日元特價活動,新的紙幣是根據已故前首相小淵惠三去年十月的提案產生,具有紀念公元二○○○年與衝繩高峰會的意義。  新紙幣的圖案一面是衝繩古蹟首裡城的守禮門,另一面是日本國寶「源氏物語繪卷」的一部份,與作者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