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張潮);
②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葉聖陶);
③讀書就像蜜蜂採蜜一樣,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有限。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魯迅);
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⑤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朱熹);
對於讀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麼,你有怎樣的看法和理解?請在以上句子中任選三個,以「我看讀書」為中心,寫一篇作文,表達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02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本道作文題由五句名言構成,內容是對於讀書不同人的不同方法和看法。第一句引用張潮的話,用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不同年齡層次的人讀書的不同境界和感受;第二句引用葉聖陶的話,談讀書要講求方法;第三句引用魯迅的話,同樣是個比喻句,以蜜蜂採蜜來比讀書,講讀書的涉獵範圍要廣,要博覽群書;第四句引用杜甫的詩,談讀書積澱對個人學識修養的作用;第五句引用朱熹的話,談讀書的態度貴在專一,要眼到、手到、心到。這五句名言反映的內容構成本道作文題的真實情境。思考時,考生需要始終緊扣這一真實情境,抓關鍵詞,構思作文。
(2)典型任務的限制。「對於讀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既是對上面五句名言的總結,為考生的觀點提供依據和參照,限定了考生的思考範圍和方向,也為考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了鋪墊;「你有怎樣的看法和理解」,引導考生談自己的看法,但是考生又受後面的指令限制。
「請在以上句子中任選三個,以『我看讀書』為中心,寫一篇作文,表達你的感悟和思考」,「以上」「任選」「三個」「以『我看讀書』為中心」「表達你的感悟和思考」是典型的任務驅動指令,即考生作文時必須以「我看讀書」為中心確定立意,而這個立意必須從材料中任選的三句名言組合生成,即要求考生需立足材料內容所反映的不同側面的主旨來闡述自己的看法。
這幾點在行文過程中必須得到合適的、明確的體現,缺一不可。
(3)價值判斷的限制。五句名言雖然選自不同的出處,但其中所反映的內容主旨是一致的,都是關於讀書的方法和看法。命題人選取這五句有代表性的名言作為作文材料,旨在引導考生認真審視「讀書」,對比古人讀書的心得及經驗,反思自身,端正讀書的態度等等。故而,材料中反映的這一正向價值判斷是既定的,不容反駁。考生須站在肯定其價值的立場上作文。
(4)思維限制。本道作文題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斷及綜合能力。考生構思時要綜合材料內容和觀點作文,對比思考材料中的觀點確定立意,以此展開作文。
(5)寫作要求限制。文體要明確,不能寫成「四不像」作文。
開放性
(1)立意角度和切入角度是開放的。考生選擇其中三句名言是自由的,選擇不同,立意就會有所不同。雖然本道作文題的任務驅動指令明確要求「以『我看讀書』為中心」,但題後仍要求考生「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故而考生可基於五句名言內容所反映的不同側面的主旨,按照任務指令選擇其中一個側面闡明看法,前提是只要能遵從任務指令、綜合材料內容及觀點態度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即可。
(2)論證選擇及寫作取材的開放性。五句名言所提供的情境是考生能夠理解或者是有所體驗的,考生可以聯繫情境內容觸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再運用聯想和想像進行選材論證,或聯繫自己的生活積累或體驗,廣泛思考,合理生發。
(3)文體表達開放。文體的選取和表達方式的運用較為自由,可以選擇寫議論文,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可以選擇寫記敘文,通過故事和事件表達自己的感悟等等。
03
解題
本題為多則名言組合的情境設置類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對所給五句名言的認識和分析能力,同時引導考生的價值觀,培養考生熱愛讀書的觀念。題目設置了明確的寫作指令,考生可根據寫作指令來完成寫作任務。
情境內容:關於讀書的方法和看法;任務指令:針對五句名言內容所反映的主旨引發的聯想和思考,闡明自己的看法與理解。五句名言的觀點指向性明確,引導考生從中進行比較、思考、選擇,從而確定立意。
需要明確的是,所確定的立意必須以「我看讀書」為中心,無論選擇組合材料中的哪三句名言生成觀點從而確定立意,都應該以理服人;文體指令:文體要明確;內容及主題指令:結合材料內容中涉及的觀點態度,深入思考,闡述自己的看法,表現主題。
04
【立意參考】
(一)切題立意:
(1)有效讀書可以使人開闊視野,提升境界。(①②③,①②⑤,①③⑤組合)
(2)有效讀書能積澱學識修養。(①②④組合)
(3)有效讀書須掌握有效方法。(②③⑤,②④⑤組合)
(4)會讀書才能有學問。(②③④,②④⑤組合)
(5)書需博覽才能見識廣博,胸中有物。(①③④組合)
(6)有效讀書是奠定成就的基石。(①④⑤組合)
……
(二)偏題立意:
(1)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審題不清,沒有抓住材料的側重點,屬於偏題立意)
(2)讀書貴在功夫深。(④⑤組合,沒有按照題目指令要求作文,屬於偏題立意)
(3)讀書就是為自己的精神世界補充營養。(審題不清,沒有抓住材料的側重點,屬於偏題立意)
05
【範文示例】
有效讀書須掌握有效方法
蘇軾有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讀書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影響人的一生。黃庭堅也曾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讀書之於人的作用可見一斑。但讀書也須掌握有效的方法,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為有效的方法?在我看來不外乎巧讀、博讀和真讀。
所謂巧讀,是指讀書要靈活,切忌呆板、死讀。
葉聖陶先生就曾說過:「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的確,無論哪一類書籍,學習者如果一味死鑽而不懂變通,那麼就很容易陷入死胡同。要想避免這樣的讀書僵局發生,則需巧讀。讀前言,讀目錄,參照簡介,真正進入內容時結合之前所做的功課巧抓綱領,在掌握書本要義的前提下,如果有需要研讀的地方,就標記下來,思考,參照相關解讀或一切可能對研讀有幫助的書籍理解,請教、討論、再思考,最忌「閉門造車」、死鑽牛角,這樣做不僅對研讀本身無益處,而且自身收穫甚微,耗時又費力。巧讀,則能讓學習者徜徉書籍時既看得到樹木又看得見森林,一本書讀下來,收穫自然豐厚。
所謂博讀,即在相對充裕的讀書條件下,儘可能做到涉獵廣泛,博覽群書。
魯迅先生說:「讀書就像蜜蜂採蜜一樣,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有限。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涉獵廣泛,讓人思想全面;博覽群書,讓人見識廣博。古今中外,那些對人類歷史有傑出貢獻者無不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孔子、諸葛亮、司馬遷、馬克思、列寧、毛澤東……正是廣泛的閱讀讓他們眼界開闊、心胸寬廣,最終成就了一番大作為。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科學書籍讓人免於愚昧,而文藝作品則使人擺脫粗鄙。」的確,世間的書籍種類千千萬,不同類別的書對人產生的影響也各異。擠出點時間涉獵一些興趣之外的書籍,對我們必然會大有益處。
所謂真讀,是指讀書的時候要做到全心全意、有效專一。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或興趣在此,或端正態度,摒棄一切雜念謂之心到,眼睛輔助於心,專注於書本,如有需要處,配之以口,對於讀書一事,則能做到事半功倍。
關於讀書事,會讀巧讀者往往見效快、收穫多,僵讀死讀者往往見效慢、收穫少。要想做到前者,掌握靈活的方法有效讀書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