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客家地區的興寧市為古興寧縣,明清時期道教活動甚為興盛,杯花舞即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除分布於該縣外,在龍川、平遠、梅縣、五華縣一帶也有流傳。
原來以客家「五句板」說唱用的竹板進行擊板伴舞,清末道士朱官祥以本地俗稱「伯公杯」的瓷質酒杯代替竹板,使聲音更清脆,演奏更富技巧性,成為興寧道教舞蹈特有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興寧杯花舞所用的瓷杯,杯口直徑二寸,杯底直徑九分,高二寸。使用時,兩杯口相扣,拇指託住下杯底,中指彎曲頂在上杯內,食指和無名指分別夾按在上杯的兩側,將上杯沿斜壓在下杯口內,可以上下翻腕並兩杯相擊。
興寧杯花舞通常是道教做「安龍」、「奉朝」、「做覡」法事時,專為生者求神祈福而在一張長六尺、寬三尺六的草蓆上進行表演。由一男舞者扮女裝的覡婆嬤,另有二人伴唱和伴奏。舞蹈主要表現民間傳說中陳、李、林姓三位奶娘到茅山學法除惡的過程,表演時覡婆嬤化身為三奶娘的合體,雙手各持白瓷伯公杯兩個,邊唱邊敲擊瓷杯邊舞。
舞步有雲步、橫步、跪步、下板腰等,步法可進可退,可繞小圓圈,可走「∞」形。兩手敲擊瓷杯的動作主要有搖杯、打杯、轉杯、磨杯、杯花出手等,舞者應和著舞步的節拍,以熟練的敲擊技巧,使瓷杯交替發出清脆悅耳,富於節奏變化且別具韻味的音響。伴奏音樂與舞蹈的配合沒有嚴格限制,可自由反覆,隨意性較大。主要歌曲有《杯花》,由場外二人各執小鼓、小鑼邊伴奏和伴唱。
興寧杯花舞是古代道教在粵東民間產生廣泛影響的活例證,在嶺南宗教和民間信仰的研究上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其敲擊瓷杯的獨特技藝和表演特色,也顯示了較高的藝術價值。1949年以後,興寧杯花舞逐漸從宗教化走向民俗化,從祭禱化走向娛樂化,已成為民間節慶娛樂時常見的表演項目。
目前杯花舞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