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很慢熱。
二分親暱,三分疏遠,五分沉默。
讀書時女孩兒們結伴,吃完零食逛操場,只有我垂手站在旁邊,坐也彆扭走也尷尬;
等到上大學找工作,從未主動找老師閒聊,和領導嘮嗑,第一印象都是「不愛攀談」;
「害怕接電話,害怕面對面聊天,害怕突如其來套近乎。」
在雜誌社跑採訪,工作半個月,和同事依然是點頭之交。偶爾茶水間閒聊,生怕變成話題終結者,吃飯也獨來獨往;
和小夥伴約好去K歌,前2小時30分拘謹得很,悶在角落裡玩手機;等拿起話筒準備開嗓子,剛好散場時間到。
那些「局外人」般的瞬間,是看似不經意間甩出的一記冷拳。我越是在意,就越會退避。
碰上不熟之人,難免被貼上標籤,此人真內向;但若認識久了,保準又是另一番模樣——開始冷冰冰,熟了話癆精。
大概在好友眼中、爸媽心裡,我每天嘴嘚吧嘚的,一刻也不消停。
如果可以,誰願意端著啊。
巴不得在每個場合,每次相處,都能打破那層膈應,隨心所欲做自己。
學生時期不是沒自怨過。
無奈該速熱時總會冷場,該解釋總被誤解,該抓著機會總想繞著走。
哪怕心裡挺想要,總是習慣性拱手相讓。
-「這項目挺有挑戰,你要不要試試?」
-「…還是算了吧…我好像不太擅長。」
-「這次同學會你去嗎?咱倆一起去。」
-「不去了不去了,我這兩天有急事。」
更多時候,寧願一個人宅在家裡看書散步,也不願意集體出動,充當背景板般的小透明;
感情上也慢半拍。想想,看看,再了解了解,卻抵不過各自時空裡的時間差。人家跑遠了,仍愣在原地。
拋開性格作祟,慢熱之人最缺少的,或許是「確信感」。
我不敢斷定這樣普通的我,你會乍見之歡久處不厭;
我不想嘗試主動開口的尬聊,生怕熱臉去貼冷屁股。
既然如此,不如再觀望一下。就像木匣子裡的空白紙箋,唯有落筆滿紙信,再交付於手上。
此時的「慢熱」,便有了真偽之分。
似乎披著這層罩衣,就能心安理得去逃避,去畏難,去藏好底牌。
直到包裹成一個透明的繭,把外界都隔絕。
很慶幸,身邊朋友大多是自來熟。
他們性格外放,樂於插科打諢,喜歡表達和分享。聚會、交際、出遊,人再多,面孔再生,也絕少冷場。
上周和懷左學長一起吃飯。
他是那種嘴皮子麻溜,跟誰都相聊甚歡的樂天派。說說近況,談談心事,便跟他訴苦,「我實在不會跟外界打交道…」
學長笑眯眼,逗我,「你別太在意人設,放鬆點,這不挺好嗎?」
想來也是。性格無所謂對錯,優缺點總是難判。不論什麼事情,不妨先走一步試試,再談自己合不合適。
如果剛剛好,所見之人和所做之事,讓你想要靠近一點點,就請跳出舒適區,交付自己的自卑和膽怯;
如果很反感,也別強迫自己扭轉性格;別用「急功近利」為代價去鑽營社交,別昧心學習那些阿諛奉承的話術。
「道不同,吃多少頓飯也是不同的人,何必為自己的神遊而愧疚。」
包括現在,和小夥伴們結緣,多以文字為媒。
他和她,未必在現實中喜歡約飯喝酒侃大山,卻能把時間拿來玩攝影,寫小說,拍劇情短片,各有各的圈子和寄託。
有時聊天也會搓手,不知如何繼續,像是一臺老式舊電腦,時不時會卡機。但知道有人懂有人伴,總歸很心安。
「你只有做好自己,所結識的好友,才能無需繁雜禮儀來維繫。因為能從對方眼神中,先看到自己。」
所以啊,慢熱沒什麼不好。但請別逃避與旁觀。學不會巧舌和圓滑,真誠相待也勝過一切套路。
比起一味抱怨,為什麼有那麼多推不掉的社交局?為什麼融入不了他們的關注圈?
不如按照自己的步調,心之所倚處,順應時間軌跡,該來的總會來。
若不擅長面聊,那就做個傾聽者;若不習慣熱絡,那就專注於手頭事。
既然性格硬拗不了,何必強求自己八面玲瓏心?
就像《志明與春嬌》裡那句臺詞,「有些事不用在一天之內做完的,我們又不趕時間。」
慢熱如你,也可擁有快意人生。
大家都在看
夜讀 | 唯有熱愛,能抵漫長歲月
夜讀 | 精湛,是世上最鐵的飯碗
夜讀 | 新的一年致自己:別認慫、別猶疑、別抱怨
責編:楊鴻光 | 編輯:翟巧紅
作者 | 小燈泡兒,微信公眾號:大櫻桃與小燈泡 ID:iamcherry2016
主播 | 薛良
喜歡本文,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