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韓荊 朋友是一位心理學愛好者,這幾年一直都在學習非常前沿的心理學知識,過二年退休之後想開一間工作室,致力於心理健康輔導服務,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為自己人生的下半場做了完美的轉型預備。
她女兒去年出嫁成家了,親家母心靈手巧,會織毛線保暖鞋,她給全家每人個都織了二雙換洗,也給親家夫妻,親家的兄弟姐妹們都織了毛線鞋,不僅顏色好看,穿上也很保暖,朋友曬出來,看著這些好看的鞋子,在寒冷的冬天裡,都是一種治癒。現在手工做的鞋子是越來越稀缺了,不僅是大人穿的鞋子稀缺,就連小孩子們穿的也很少了,都是機器代勞了。記得我小時候,冬天穿的棉鞋都是外婆手工做的,最常見的是黑色條絨布面,花布裡子,手工納的鞋底,春秋天穿單鞋,冬天穿棉的,一家四五口人穿的鞋子都是她親手做,所以,她只要不做農活,閒下來的時候,手裡都是在做鞋子。外婆手巧,納的鞋底有各種形狀,有菱形的,波浪形的,還有一種梅花形的,不同的形狀,在納的時候,都用不同的針法套路。她用頂針使勁地將針頂過厚鞋底,再用鉗子夾住那露出的針尖將它拔出來,隨後用手拉著針眼後的白線,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聲響,還不時地將手裡的針放在頭髮裡磨一磨,應該是沾上點頭油,再納的時候,就滑利一點。鞋底納好以後,就開始上鞋幫,這也是個技術活,幫上的不好,鞋子就會歪,不端正,鞋子不好看,更是不好穿,當兩者完美合二為一的時候,這鞋就算做好了。
布鞋底透氣性強,沒有溼氣,不會打滑,穿上十分舒服。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換上新衣服,穿上新布鞋,走起路來,腳底都生風!我們北方農村一些地方,女兒出嫁的嫁妝裡,也有母親給女兒女婿做的布鞋。我離開家鄉的時候,我最親的姨婆給我們一家三口都做了雙布鞋,我現在還珍藏著,捨不得穿。外婆去逝之後,我也已經長大,成家了,生了兒子之後,婆婆給我們做布鞋穿。徽州這地方,冬天溼冷,家裡又沒有暖氣,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都是靠烤火取暖,家家戶戶都有木製的火桶,小孩子有手提的火籃,早上上學的時候,背上背著大大的書包,手裡提著個小火籃,到學校後就放在腳邊上,寫字的時候手冷了,就烤一烤。火桶的形狀有園形的,有船形的,看上去像一條木船,中間做一個鐵絲或是木條做的墊板,下面放炭火盆,人坐在裡面,腿上蓋上舊棉衣或小被子,冬天農閒的時候,農村像婆婆家這樣的人家,每個人都有火桶坐,烤火桶必須是穿布鞋,坐在火桶裡吃完晚飯,也坐在火桶裡一邊看小小的黑白電視,一邊嗑瓜子,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婦,就做手工,要麼納鞋底,要麼打毛衣。我家姑娘和弟媳婦,毛衣都打的非常好。我婆婆會納鞋底,她在世的時候,也幫她的兒子孫子都做了好多雙布鞋。做的時候就說,趁著眼睛能看到,就多做幾雙,以後眼睛不看見了,就不能做了。後來,她身體一年比一年差,耳朵有點背,但眼睛還算好,只是也做不動鞋子了。轉眼婆婆離開我們已經五周年了,我們也已經好久沒有穿過手工做的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