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吉生文傳關注我們!
《詩經》收錄的詩,來源和應用場所各有不同。比如《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既有宗廟祭祀的樂歌,也有在高層政治場合,比如君主會見群臣這種場合時使用的一種具有禮儀性質的詩歌,也有普通的歌謠。
《雅》這個概念本來是一個地名,指西周的王畿,就是都城和都城周圍的地區,這樣的地方叫做雅。在這個地方產生的詩歌統稱為《雅》。那麼《大雅》《小雅》可能在用途和音樂特徵上有些不同吧。
至於《風》就是各個地區的歌謠,《風》裡面的作品,民間性會比較強一點。
名字,不僅僅是一個代號。它寄寓了父母對孩子殷切的期望,一展宏圖,或恬靜貌美,或平淡安康過日子。
以《詩》取名,是用情至深,是父母對孩子的呵護至極。而《詩經》裡的名字,只是把父母、祖輩愛藏得深切,唯有細細讀來,方覺其中滋味。
程長庚其人
程長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譜名程聞檄,字玉珊,安徽省安慶市潛山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清朝同治、光緒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文武老生,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崑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
程長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臺班的余三勝並稱為「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程為「三鼎甲」之首。
程長庚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曾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
「長庚」出處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詩經·小雅·大東》
「啟明」與「長庚」都為「金星」別稱,卻一個誕於晨光,一個藏於暗夜。人們將黃昏見於天際的金星稱為長庚,將凌晨見於天際的金星稱為啟明。
在這裡,剛好有一個題外的故事。在浙江紹興,有個習俗,孩童周歲時,需到寺廟拜師。魯迅滿周歲時,拜長慶寺龍住持為師,得法名「長庚」。而周作人的字恰好是「啟明」。是否冥冥之中,宿命藉以勘定: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兩星永不相見。
《詩經·小雅·大東》題解
《詩經·小雅·大東》是東方諸侯之國的人困於賦役,怨刺周室的詩。相傳作者是譚國人。譚國在今山東省歷城縣東南。
《詩經·小雅·大東》原典
東人之子,職勞不來。
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
鞙鞙佩璲,不以其長。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
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
維南有箕,載翕其舌。
維北有鬥,西柄之揭。
原典今釋
東方的子弟,窮苦沒人慰問。
西方的子弟,衣服鮮亮照人。
船戶的子弟,身穿熊皮輕暖。
家奴的子弟,都來當吏當官。
有人不少喝酒,有人喝漿不得。
有人佩著寶玉,有人雜佩也沒。
天上有條銀河,照人有光無影。
織女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
雖說七次行進,織布不能成紋。
牽牛星兒閃亮,拉車可是不成。
啟明星在東方,長庚星在西方。
天畢星柄兒彎長,倒把它張在路上。
南邊有座箕星,不能拿來簸糠。
北邊有座鬥星,不能拿來舀酒漿。
南邊的箕星,舌頭不能伸長。
北邊的鬥星,柄兒舉向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