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遇見,原創不易,感謝點讚、轉發、收藏和讚賞。多一種藝術眼光看世界,了解西方繪畫之美。美麗生活,美食美景美畫,一個都不能少。
當畫家其實挺難的,越是後來的畫家越難,因為前輩大師們,恨不得已經把所有題材,已經用108種姿勢畫過了。
特別是隨著繪畫傳播得越來越迅速、便利,隨著觀眾的看畫的數量多累積,你想要突出重圍、迅速抓住觀眾的眼球,是非常難的。
就像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原來一年吃一頓肉,吃一次香味能記一年,現在天天吃肉,也沒見哪頓肉給誰留下過特別的印象。
那問題來了,面對著重複的題材和一模一樣的身後傳說,繪畫大師們之間是如何抄作業的呢?我們拿著名的安格爾的《大浴女》舉例說明這個問題:
安格爾 1808年《大浴女》
安格爾這是一幅異域風情的畫,但是在形式、光線、線條和色彩都依照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筆法所實現的美妙之綜合,我們來看看安格爾如何承前啟後。
承前:讓我們回到文藝復興時期:
科雷喬 1531年 文藝復興盛期的一幅作品《朱庇特與伊俄》
與安格爾的作品相比,除了一個闡釋神話,一個是現實的想像,是不是很相似?
啟後:時間來到當代:
美國畫家 帕特裡西亞·沃特伍德 2001年
拿這幅與安格爾的大浴女相比,是不是相似度就更高了?
這件事情,換一個角度就更容易理解, 凡是能在藝術史上留下名字的藝術家都是絕對的大師,當後世畫家作為粉絲的身份的時候,偶爾把前輩偶像大師的作品臨摹、致敬一番,也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是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情感流動。
每個人都是從不停的模仿裡找到的出路和自己的特色,所以,讓我們一起給成長和探索以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在浩瀚的藝術遺產裡面,任何的獨樹一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現的。
不好意思,今天實在是喉嚨痛的厲害,請期待以後更多更精彩的內容。感謝大家的陪伴。
感謝遇見,原創不易,感謝點讚、轉發、收藏和讚賞。多一種藝術眼光看世界,了解西方繪畫之美。美麗生活,美食美景美畫,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