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今天讓我來大家了解一下享有「廣東漢劇之鄉、廣東漢樂之鄉 、金柚之鄉」美稱的梅州吧
首先還是遊玩線路和景點介紹
Day 1 梅州客天下-宿客天下
梅州客天下
中國梅州客天下旅遊產業園是經廣東省梅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集科研、教育、生態、文化、休閒、度假、居住和旅遊等為一體的客家民俗文化旅遊產業園。它是中共梅州市委、市政府「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重點工程,是梅州「旅遊產業興市」的社會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梅州走向世界的一張新名片。
客天下是梅州客家文化的縮影,想了解客家文化,來這裡就對了。夏天暑熱,還好這裡的叢林、高聳的山峰都可以遮天蔽日,潺潺的溪水、徐徐的清風,更讓人覺得清涼不少,是避暑的好地方。很值票價,暑假期間值得來玩。
門票110人民幣
開放時間:08:00-23: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夜場19:00入園
Day2:客天下景區-靈光寺-橋溪古韻-雁南飛,宿客天下或雁南飛
靈光寺
靈光寺在梅縣城南四十公裡的陰那山麓。現存殿堂為明清及以後建築。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羅殿),重簷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寺內香火盛時,寺外仍看不到一絲煙縷;殿後古木參天,殿頂亦不留一片落葉,可能與波羅頂有關,是建築科學藝術上一大傑作。
靈光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雁洋鎮陰那村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是廣東四大名剎之一。
靈光寺的「三絕」比較出名,一是雁洋生死柏,生死柏位於梅州靈光寺寺大門前的草坪上。一榮一枯,相傳為潘了
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右側的一棵高30米,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傲然聳立;左邊那棵高27米,雖已死了近四百年,無片葉,但卻鐵骨錚錚,直指長空,枯而不朽。二是菠蘿頂,大雄寶殿殿頂的藻井是藻井中的鬥八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製的長方木料接嵌壘成的螺旋狀藻井,因其螺旋狀結構像菠蘿,所以在梅州也俗稱其為「菠蘿頂」,整個藻井的結構沒有用到一顆釘子!三絕是大雄寶殿無葉片。
門票35人民幣
橋溪古韻
位於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廣東省名勝風景區的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毗鄰國家5A級旅遊景區雁南飛茶田景區,2002年被列入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認定為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
橋溪古韻開村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是客家民俗自然村,有名的僑鄉村和革命老區。村內四面環山、奇峰秀頂,樹木蒼翠、山花爛漫,山泉清澈、美景天成,山水生態優美。經歷數百年的艱苦創業,營造了富有濃鬱客家風情的自然村落,村內列入保護的16處單體建築(遺址),其中13座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或依山就勢,或臨溪而建,古味十足,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展示著客家遷徙、客家民俗、華僑史、革命史,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的保護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這個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雖然地方不是很大,古蹟也不是很多,不過,那份安寧,那份寧靜,讓人不得不誇讚一番。如果時間夠的話,可以住一個晚上。那裡有住宿的地方。建議到達景區門口,做電瓶車上去,遊玩完後,走到景區門口。老人遊玩要注意,上山的中巴,九曲十八彎,容易暈車。還有,記得多帶衣物,景區有點冷。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08:00-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雁南飛
南飛茶田度假園為粵東第一家AAAA級旅遊景區,現已升級為5A級旅遊景區。由廣東寶麗華集團公司於1995年1月投資開發。佔地總面積4.50平方公裡, 1997年10月8日對外營業。度假村背靠陰那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一個融茶葉生產、生態公益林改造、園林綠化、旅遊觀光、度假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和旅遊度假村。先後榮獲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三高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全國青年文明號。圍龍大酒店建築工藝精湛,2005年榮獲建設部授予的「魯班獎」
集觀光、餐飲、住宿、演出、購物一體的風景區,綜合性較強,海拔大概有280米,值得打call的是園區裡面空氣超級好,到處都是滿滿的負離子。園區很大,但不用怎麼走路,景點與景點之間可以自駕,不用擔心走得很累,而且可以靠邊停車。
我們為了節約時間,只挑了兩三個點去逛,看頭都是茶田,哪裡的都差不多。走累了,可以去景區的購物店坐會,有免費茶水供應。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Day3:大埔百侯古鎮-泰安樓(在大浦百侯古鎮裡面)-豐順縣,宿豐順縣城
大埔百侯古鎮
百侯古鎮裡面的房子放到如今來說都仍屬於「豪宅」,雖然整個古鎮並不大,但是這裡中西合璧的古建築很有韻味,而且這裡保存完好的官廳式古建築群也有好多棟,只是外表看起來滄桑一點,內部的結構還是很古樸的,現在客家人仍然在這些房子裡淡然從容的居住著,這才是原汁原味的小鎮生活吧。
小小百侯鎮中無論貧富貴賤皆從教化,最鼎盛時,古鎮中同時開設三十多所書院。取得舉人以上功名者,都被視為全鎮人的驕傲。他們會在祠堂前豎起石旗杆,以顯示功名,光宗耀祖。幾百年來,僅明清兩代,百侯鎮就有翰林5人,進士24人,舉人134人。古鎮裡隨處可見的石旗杆,不僅代表的是榮譽,同時也激勵著後世子孫勵志勤學,成才立業。
一河兩岸,侯南侯北唇齒相依,一同譜寫著百侯華麗的樂章。
和儒學相聯繫的是百侯的重農傳統。《侯山十二景》中的《平疇秋雨》描寫在雍正皇帝「重農」政策影響下,百侯村民在雨中下地耕作的繁忙景象,成片成片的莊稼長勢良好。詩載:「天子重農頻下詔,耕夫冒雨帶犁歸。平疇一望青青色,為報君王教不違。」豐衣足食的環境,形成百侯亦儒亦農的傳統。即使在今天,百侯仍有很多良田。正是因為耕讀環境良好,百侯的讀書人層出不窮。
昔日祖宗的榮光,都鐫刻在這些深宅大院中,塊塊青磚似乎在向我們講述那動人的故事。
一代代先賢的故事就這樣在古鎮人口耳間相傳,激勵著百侯子孫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榮。有詩書氣必賢子孫,那份代代向學的精神,隨著歲月沉澱進這方土地。一代又一代,腳下蜿蜒的小路,和兩旁白牆灰瓦的老房子,無聲地見證著古鎮充滿希望的明天。
Day5:鬆口古鎮 -橋溪客家民俗文化村
鬆口古鎮
有千年歷史的鬆口古鎮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地處梅縣區東北部,在梅江下遊,閩粵贛三省的交界處,是個依山傍水的小盆地。是歷史上商業貿易繁榮之地,屬商貿重鎮,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其客家山歌更馳名中外,文物古蹟天然風景比比皆是。梅州千年古鎮鬆口是客家先民由閩遷粵的始居地之一。,因此這裡深深刻上了南洋文化的烙印,如鬆口的街道屬於中西結合的風格,並且早在清末明初時這裡便出現了洋樓建築。鬆口港曾經是廣東內河的第二大港,經千年孕育,具有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08:00-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橋溪客家民俗文化村
山清水秀之地,這裡的負氧離子高達1400多,房子很有當地特色,有的做了些許修繕,總體老房的保護做的很好,感受客家建築文化那裡是很好的去處。村子裡有許多古宅,據說是當地的客家人去南洋打工,賺了錢回來蓋的房子,有許多。說實話這個地方真是深山裡了,先坐環保車後坐電瓶車,加起來半個小時,想想以前沒有車沒有路的時候,蓋這些房子真不容易啊
開放時間: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好啦,景點和遊玩線路就介紹到這了哦,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梅州的風俗民情吧
一、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蕩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槓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薴,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二、生活習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 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 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曾瓦 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火局 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板」、「豬油板」、「鍋篤板」、「黃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採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鬥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三、婚姻習俗
解放前,蕉嶺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後,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樸而熱烈。
四、祭祀習俗
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蕉嶺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蕉嶺各姓均有祖祠,設於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了,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梅州的客家文化可以關注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