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和一個迫切想要脫單的朋友聊天。
在我得知她剛剛把她的第三任相親對象划進不予考慮的名單之後,我們順其自然地把話題轉向了對理想愛情的幻想上。
「所以你理想中的愛情是什麼樣的,你有沒有想過?」我問。
「xxx(我們都熟知的異性朋友)那樣的就挺好啊。」她脫口而出。
還沒等我繼續追問,她就跟頒獎典禮上念頒獎詞的主持人似的,列舉了一堆那位男生身上的優點。
諸如「溫柔體貼性格好」、「風趣幽默」、「看起來就讓人很有安全感」之類的,就差要給他頒個「最理想男友獎」了。
最後,她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能做他女朋友一定會很幸福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聯繫我一開始的問題和她的回答,其實會發現她下意識地在理想愛情和優秀的另一半之間劃上了一個等號。
對美好愛情的期望,看起來更像是對另一半要怎樣愛自己的期望。
這也不是什麼特別的發現,因為我們總是習慣在幻想美好愛情的時候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了「享用方」,也就是放在被愛的位置。
但卻很少考慮到自己在這份愛情裡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這就好比,當我們把理想愛情看成是一張拼圖的時候,我們毫不費力地拼出了另一半的樣子,但有關自己的那部分卻是缺失的。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想談戀愛的時候,真正想要的不是戀愛,而是被愛的感覺。
曾經我有一個大美女同桌,當我們其他人被鋪天蓋地的作業和模考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她最大的煩惱卻是如何在眾多追求者中挑出一個最佳人選。
比早上六點十分班主任必來晨讀課上視察更準時的是,我們六點到教室的時候她的桌上必有一杯不知道誰送的奶茶。
除此之外,她的書桌裡永遠塞滿了男生們送來的各種零食,熱水瓶裡永遠裝滿了男生們排隊打來的熱水。
那時候,同學之間流行用幫喜歡的人洗校服這樣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體貼,看著喜歡的人穿著自己親手洗的校服成了不少人眼裡值得吹噓的事情。
而願意把校服交給另外一個人去洗至少可以說明你對那個人是有點好感的。
經常下了晚自習就有男生走過來問,「有要換洗的校服嗎?」
隨後她慢慢悠悠地從書包裡掏出衣服遞給對方,跟交作業給學委一樣習以為常。
曾經我以為她對追求者們統一保持曖昧不明的態度,是因為她覺得那些男生每個都太好了以至於無法從中選出一個最想交往的對象。
但當她用一種欲拒還迎的姿態游離在異性們的好意之間,直到畢業以後也沒有和其中的任何一位開展過戀情的時候,我才逐漸明白到那個聲稱自己很想談戀愛的女生,其實只是嚮往戀愛當中被愛著的感覺。
而如果不用確定關係就可以享受被很多人同時愛著的感覺的話,戀愛反而會讓自己失去許多愛,成為一種累贅。
——這大概就是許多人寧可做海王,也不願意去接受一段長期穩定關係的原因吧。
對於有些人而言,比起付出愛,得到愛總是要容易一些的。
只是這樣的愛往往都難以持久。
在電影《和莎莫的500天》中,女主莎莫被男主湯姆熱烈的愛意打動之後,面對湯姆想要確認關係的示意時,她的第一反應是退縮。
莎莫覺得確定戀愛關係之前的互相喜歡是簡單輕鬆的,她喜歡這種不用太費力的關係模式,可以隨時退出。
但只要一確定戀愛關係,那麼這種關係就會變成一種辛苦的維持。
從父母不斷爭吵直至破裂的婚姻中,莎莫早就印證了這一點。
但沒有人會一直甘願無條件付出,得不到回應的熱情總會熄滅。
電影的結尾,湯姆和莎莫相遇的第500天,他們沒有走到一起,而是各自開始了新的感情。
至於他們新的感情生活會走向哪裡,導演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
但在這片留白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
人當然都想得到很多很多愛,被熱烈熾熱的偏愛著。
但如果自己內心沒有很多很多愛去回應的話,那麼這些愛到最後總會因為沒辦法承接而落空的。
曾經我在目睹了同桌可以毫不費力就能得到很多偏愛的時候,也曾短暫地哀怨過為什麼我沒有這樣的優待。
後來,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逐漸確信,比起毫不費力就能得到但無法持久的愛,我更想得到需要精心維繫哪怕辛苦但卻不會輕易消失的愛。
這也是想要被愛和想談戀愛之間的重要區別。
所以當我們被網上類似:男生為女生剝好所有帶皮帶殼的食物、不管女生有什麼想法男生都會立馬響應和滿足的投稿營造出來的浪漫氣息感動到想要立馬談戀愛的時候,可能我們想要的只是被人愛著的快樂而不是真正戀愛的快樂。
而當我們真的想要一份美好的愛情時,在想像的所有場景中,所有的敘事應該是圍繞「我們」展開的。
只有當兩個人同時出現在想像的場景裡,一起分工構建生活的各種細節的時候,美好愛情這張拼圖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