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島嶼與島
編輯:北樓8層女同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詞,叫做「自我選擇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選擇了某條人生道路,就存在朝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的慣性,並且會不斷地自我強化。
也就是說,如果你選擇破罐子破摔,那你的生活將會變得越來越糟,而若是你選擇朝著更積極樂觀的方向前進,那你就會遇見更多的積極和美好。
愛情、婚姻是這樣,工作、生活也是這樣…
01
前兩天朋友說,和她一起工作了數月的同事突然提了離職,期間他誰也沒告訴,直到辦完手續才叫著大家一起吃了頓散夥飯。
「一頓飯吃下來,大家七嘴八舌地說了一堆,先是感到一陣惋惜後又紛紛祝福,內容也都是些很平凡的話語,諸如詢問同事具體離職原因和是否找到下家這類的問題,但我一個人坐在角落裡,心裡卻是慌極了,因為他比我先離職。」
朋友和她那個離職的同事差不多是同時進的公司,也一起討論過以後的發展方向,更是一致認為對公司近期的一些要求不滿,但是她的同事能夠說辭職就辭職,她卻只能繼續留在公司。
「同事是本地人,沒有住房壓力,辭職了幾個月找不到工作也沒關係,可以家裡蹲。可我不一樣,外來務工,辭職出去看世界什麼的想想就可以了,真辭了工作,靠銀行卡裡那點四位數存款,怕是熬不了多久。我要想離職一定要先找好下家,雖然現在的工作真的讓我快透不過氣,但我不敢走。」
除了不敢辭職,為了能在公司待得更安穩一點,朋友甚至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情緒。
有一天她發了一條吐槽的朋友圈,我剛刷到的同時就收到了她私戳我的窗口消息:「姐妹,我朋友圈忘記屏蔽老闆了,要不要刪掉啊?」
我還沒來得及回復,她的另外一條消息便發過來了:「我刪掉重發了一條,唉…」
她新發的朋友圈是——
「果然只有工作的時候最充實。」
不敢太喪,更不敢太浪…
02
我表姐,今年即將30歲,幾乎每天都活在被催婚裡。
不知道為什麼,女人一到30歲仿佛就走進了人生的死胡同,在社會輿論中必須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
在七大姑八大姨不停地遊說下,她終於同意去相親並快速地和相親對象結婚了;婚禮那天,除了表姐自己其他人似乎都很開心。
「我畢竟是30歲的人了,還能怎麼挑?湊合過吧…」
可表姐的婚後生活連湊合都談不上,結婚時想著哪怕沒有琴瑟和諧也能相敬如賓。現實卻是隔三差五就能聽到一點表姐夫和其他女人曖昧的風言風語,或公司同事,或新認識的「普通朋友」…
表姐對此越來越麻木,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所有的激情都已經沒有了,整個人仿佛風燭殘年的蠟燭一樣,馬上就要熄滅,我已經不再奢望愛情了。
只是懶得吵架、離婚,然後再結婚…如此尋覓往復,能睜隻眼閉隻眼過去的事兒便彼此將就下,實在過不下去了再說吧…」
每次聽表姐談及這些時,我都語塞且無力,真的不知該說些什麼好,與此同時我便更加佩服起表姐的閨蜜。
她和表姐同歲,雖然不及表姐漂亮,但她卻更勇敢更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她工作穩定,收入不錯,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並留下存款。但在她父母的眼中,這些卻並沒有什麼用,或許老一輩人的觀念真的都大同小異吧,他們也一致認為女生一旦過了25歲,就是一個燙手山芋
「你再不找,好的都被別人挑完了。」
「你懂什麼啊,女孩子再努力有什麼用,找個好男人才是要緊事。」
……
表姐的閨蜜曾多次吐槽不知道怎麼跟父母解釋她不是不結婚,只是想找一個合適的人結婚。
但她的父母在這一點上幾乎拒絕溝通,無論跟他們聊什麼,都能被無縫銜接回結婚的話題。
「你們最近身體還好吧?過得開心嗎?」
「開心什麼啊,你還單身。」
「媽,我想你。」
「想什麼想,趕緊找個男朋友。」
……
甚至曾三番五次地勸說她要不去醫院看一下,不然怎麼會不想拍拖、不想結婚。
表姐的閨蜜多次掙扎無果後,便逐漸對父母的催促免疫了。
「由著他們去嘮叨吧,反正將就著嫁人是不可能的,做了20幾年乖乖女,不想再裝了,媽還是親媽,但日子是我自己的。」
相同的境地,不同的選擇,不知道表姐有沒有在暗地裡偷偷羨慕過閨蜜的勇氣,會不會懊惱自己當初太過於輕易妥協,對自己不夠堅定。
03
記得我剛進公司時,鄰座的同事還是一個有著嬰兒肥的微胖美女,一年半的時間過去後,她徹底變了個樣…
「害,我算是看明白了,過勞肥,是當代年輕人的標誌性體態,我剛好是其中之一罷了。」
「啊!!!真不是我不想減肥,我是沒時間去瘦…」
是的,在這期間,同事也曾想過減肥,且不止一次地痛下決心過。但我們的工作實在是太忙了,可能很多人會奇怪這麼忙這麼辛苦應該更容易瘦下來才是,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通常,越忙越照顧不好自己,獨居的年輕人尤其如此。壓力大,加班工作之後回到家,再也沒有精力去做一份健康的飲食,開袋即食的速食產品就成了最佳伴侶。
外賣、泡麵,越快捷越好。這些都是高脂肪、高熱量、高糖分,你說他們是不知道這些不健康嗎?
我想,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但有什麼辦法呢?
有的時候也會安慰自己,偶爾這樣一次兩次沒關係的。但真的只是一次兩次嗎?
大多數時候,我們賺錢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可為什麼生活卻好像並沒有更好啊?反而還有些糟糕得惹人心疼….
因為——我們對自己太過於將就了。
記得從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時,就曾感慨於她對生活發自內心的熱愛,從骨子裡透出的堅韌和精緻。
仿佛無論置身於何種境況下,她都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詩情畫意。
事實也的確如此。
楊絳是出了名的有才有德,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便是滿腹經綸。
但文革時期,她也一度深陷於生活的沼澤中過,可即使當時住在「牛棚」裡,被剃了陰陽頭,被百般刁難,她仍然快快樂樂的和愛人錢鍾書一起打掃廁所,相互安慰,秘密討論學術,一刻不曾放棄她的書香世界。
在她看來,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而讀書,是不能將就不可鬆懈的事情。
我們常聽人說「騎驢找馬」,生活遇到問題時被建議這樣做,找工作時被建議這樣做,甚至於找對象也被建議說可以參考此法則。
誠然,我不能絕對性地說這是一條錯誤的法則,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之前首先需要生存。但我們更應該先弄清楚一點:
手裡抓住的是驢還是豬?驢和馬之間只差那麼一點點,豬和馬之間的差距卻是難於逾越的鴻溝。
盲目將就絕不是智者行為更不是可取的行為,在無數次想要將就或是無條件妥協時不妨往深一步多思考一下,擁有驢時努力往 「馬」的層級衝,只拿到豬時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充實自己、提升自我核心競爭力,給自己創造更多的選擇機會,而不是止步於當下。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裡有一段話是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的——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