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最近又膨脹了,一目十行的翻了幾頁書,覺得學問大增,好像坐在火爐上的高壓鍋,吱吱地往外冒氣,壓都壓不住,壯起膽子來和朋友們聊聊「老子」和「孔子」,如果穿梆了,大不了擺出一副無賴嘴臉,哪些大學問家們一見,也就不屑於和我計較了,望諸君周知。
從史書上所記載的年代來看,兩個聖人出生的年份相差不遠,老子是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據說是活了101歲,而孔子是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據說是活了70多歲。有個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故事叫「孔子問道」,說是孔子去向老子請教「周禮」的事,所以喜愛老子的朋友,大多覺得孔子先生在老子先生面前,算個沒入門的弟子,覺得老子先生很了不起,這其實屬於「愛屋及烏」,人家兩位聖人搞學術探討,我們又不在場,憑什麼去分個高下長短。
道家和儒家,孰高孰低,莫大覺得沒有必要去糾結,都是中華文明中的瑰寶,都是流傳幾千年的學術流派,你喜歡哪個,就去研究哪個就好,沒必要覺得天下只有自己的鞋子最舒服。
什麼是孔子提倡的「中庸」?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就是:中庸作為一種德行,應該是至高無上的吧,大家都很少去秉持了。在莫大的理解中,儒家的「中庸」,就是「客觀」,講究的是個「無我」,啥事情都要站在實事求是的立場上,不以個人喜好和價值觀去評判,啥事情都要符合「人道」的標準,。
打個比方,孔子去菜市場買兩斤肉,屠夫短斤少兩,只給了一斤半,孔子會去問屠夫要少給的半斤,法家就提倡要懲罰這個屠夫,除了這半斤肉要補回來,起碼還要罰他多割半斤給孔子,作為補償,免得下次又坑消費者,那麼道家會怎麼處理呢?
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56章裡面的一段文字: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這一段文字很有意思,通篇沒有任何關於「中庸」的字眼,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好像沒有半毛錢關係,其實有很多共同之處,先翻譯:
真正知道奧妙的人,不會去說。說奧妙的人,多半是不懂得。把「耳朵」堵上,把「嘴巴」閉住,挫掉「鋒芒」,解開「糾紛」,綜合「表象」和「細節」,就能接近事物的真相。
所以不因為得到某些東西而去親近或疏遠,不因為得到某些東西而去損害或增利,不因為得到某些東西而去輕賤或推崇,才可以得到天下人的敬仰和尊重。
要說不以得失去評判,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就像莫大先生,假設遇見一個奇美無比的女子,剛要提筆讚美幾句,忽然您給我一大把散碎銀子,要我寫得醜一些,我保管將該美女描繪得膚黑齙牙,一臉大麻子。因為能抵抗銀子的誘惑的人,幾希,莫大這種見財眼開之人,太多,很難中庸。
從老子《道德經》這段文字中,提倡一個人想要得知一個事物的真相,就要不去被各種主觀左右,連耳朵嘴巴都要堵上,去掉極端的「鋒銳」,解開複雜的「糾紛」,回歸到本質上,這和孔子先生提倡的「中庸」,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這也是孔子先生說「中庸」是至高的道德一樣,不被利益和感情左右的評判,難道不是很偉大的嗎?
綜合這兩位大聖人的觀點,都是提到了一點,就是客觀和公正,但一定要說孔子先生是拾人牙慧,莫大覺得恐怕不見得,君見過拾人牙慧的,能拾成「萬世師表」的麼?孔子先生的「中庸」,和老子先生的「守中」,從根本上還是有所區別,一個講的是「普世」的標準,一個講的是「出世」的方法,雖然意思都非常接近。
就像中國以前的航海家兼商人朋友,從中國販賣絲綢到國外,我們用尺和丈來計量貨物,外國朋友卻英尺和英寸來計量貨物,難道外國朋友不用我們的尺和丈作為單位來計量,我們就不賣了麼?真理和真相,就如同那塊「絲綢」,不會隨我們的計量單位而改變,該多長,還是多長,就像大家最後都統一用釐米和米做單位,這也可以叫中庸的應用之一。
我們普通大眾,到底是學習孔子先生,還是學習老子先生,其實都不重要,重要是從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身上,能學習到什麼樣的觀念,能感悟到屬於自己的心得,讓自己的三觀更為客觀和公正,從而讓自身總結出更多的方法,更好的與這個世界相處,才是每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莫大有一個朋友,和莫大一樣窮酸,在一家單位從事毫無前途的碼字工作,平時對自己的頂頭上司多有怨言,描繪得如同閻羅殿的持筆陰司一般可怕且可惡,卻不想早段時間,將我這位朋友提拔了一下,當上了個副職,現在每次見面,該上司在他口中,已經如同普陀山上的菩薩一般莊嚴肅穆,就差普渡世人了。該故事純屬杜撰,各位老爺太太,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