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拾人牙慧?要結合《道德經》56章細讀

2020-12-18 瀟湘莫大

莫大最近又膨脹了,一目十行的翻了幾頁書,覺得學問大增,好像坐在火爐上的高壓鍋,吱吱地往外冒氣,壓都壓不住,壯起膽子來和朋友們聊聊「老子」和「孔子」,如果穿梆了,大不了擺出一副無賴嘴臉,哪些大學問家們一見,也就不屑於和我計較了,望諸君周知。

從史書上所記載的年代來看,兩個聖人出生的年份相差不遠,老子是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據說是活了101歲,而孔子是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據說是活了70多歲。有個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故事叫「孔子問道」,說是孔子去向老子請教「周禮」的事,所以喜愛老子的朋友,大多覺得孔子先生在老子先生面前,算個沒入門的弟子,覺得老子先生很了不起,這其實屬於「愛屋及烏」,人家兩位聖人搞學術探討,我們又不在場,憑什麼去分個高下長短。

道家和儒家,孰高孰低,莫大覺得沒有必要去糾結,都是中華文明中的瑰寶,都是流傳幾千年的學術流派,你喜歡哪個,就去研究哪個就好,沒必要覺得天下只有自己的鞋子最舒服。

什麼是孔子提倡的「中庸」?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就是:中庸作為一種德行,應該是至高無上的吧,大家都很少去秉持了。在莫大的理解中,儒家的「中庸」,就是「客觀」,講究的是個「無我」,啥事情都要站在實事求是的立場上,不以個人喜好和價值觀去評判,啥事情都要符合「人道」的標準,。

打個比方,孔子去菜市場買兩斤肉,屠夫短斤少兩,只給了一斤半,孔子會去問屠夫要少給的半斤,法家就提倡要懲罰這個屠夫,除了這半斤肉要補回來,起碼還要罰他多割半斤給孔子,作為補償,免得下次又坑消費者,那麼道家會怎麼處理呢?

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56章裡面的一段文字: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這一段文字很有意思,通篇沒有任何關於「中庸」的字眼,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好像沒有半毛錢關係,其實有很多共同之處,先翻譯:

真正知道奧妙的人,不會去說。說奧妙的人,多半是不懂得。把「耳朵」堵上,把「嘴巴」閉住,挫掉「鋒芒」,解開「糾紛」,綜合「表象」和「細節」,就能接近事物的真相。

所以不因為得到某些東西而去親近或疏遠,不因為得到某些東西而去損害或增利,不因為得到某些東西而去輕賤或推崇,才可以得到天下人的敬仰和尊重。

要說不以得失去評判,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就像莫大先生,假設遇見一個奇美無比的女子,剛要提筆讚美幾句,忽然您給我一大把散碎銀子,要我寫得醜一些,我保管將該美女描繪得膚黑齙牙,一臉大麻子。因為能抵抗銀子的誘惑的人,幾希,莫大這種見財眼開之人,太多,很難中庸。

從老子《道德經》這段文字中,提倡一個人想要得知一個事物的真相,就要不去被各種主觀左右,連耳朵嘴巴都要堵上,去掉極端的「鋒銳」,解開複雜的「糾紛」,回歸到本質上,這和孔子先生提倡的「中庸」,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這也是孔子先生說「中庸」是至高的道德一樣,不被利益和感情左右的評判,難道不是很偉大的嗎?

綜合這兩位大聖人的觀點,都是提到了一點,就是客觀和公正,但一定要說孔子先生是拾人牙慧,莫大覺得恐怕不見得,君見過拾人牙慧的,能拾成「萬世師表」的麼?孔子先生的「中庸」,和老子先生的「守中」,從根本上還是有所區別,一個講的是「普世」的標準,一個講的是「出世」的方法,雖然意思都非常接近。

就像中國以前的航海家兼商人朋友,從中國販賣絲綢到國外,我們用尺和丈來計量貨物,外國朋友卻英尺和英寸來計量貨物,難道外國朋友不用我們的尺和丈作為單位來計量,我們就不賣了麼?真理和真相,就如同那塊「絲綢」,不會隨我們的計量單位而改變,該多長,還是多長,就像大家最後都統一用釐米和米做單位,這也可以叫中庸的應用之一。

我們普通大眾,到底是學習孔子先生,還是學習老子先生,其實都不重要,重要是從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身上,能學習到什麼樣的觀念,能感悟到屬於自己的心得,讓自己的三觀更為客觀和公正,從而讓自身總結出更多的方法,更好的與這個世界相處,才是每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莫大有一個朋友,和莫大一樣窮酸,在一家單位從事毫無前途的碼字工作,平時對自己的頂頭上司多有怨言,描繪得如同閻羅殿的持筆陰司一般可怕且可惡,卻不想早段時間,將我這位朋友提拔了一下,當上了個副職,現在每次見面,該上司在他口中,已經如同普陀山上的菩薩一般莊嚴肅穆,就差普渡世人了。該故事純屬杜撰,各位老爺太太,切勿對號入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正義》六:《道德經》教給你「守中」的法門
    演說這一章是闡述守中的法門,並「中」的功用。這「中」字的圈,就是猶如空谷之形。這圈上半邊就是天,下半邊就是地。凡天地並稱的天,是有陰陽對待的天。「中」字中間的一豎就是真神,此神人人皆有、本自具足,即是《中庸》上所謂「天命之謂性」的真性(真如本性)。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孔子弟子問:「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甲本「故曰為道者」從文章結構上說是有道理的,因為帛書沒有按數字順序分章,是連著上面的文字寫下來的,六十五章和六十四章之間沒有分章符號,抄寫者順著前章的句子「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接著寫「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是很正常的。所以甲本的「故曰」也是後加的,老子原文本章的開篇應該是「為道者」,前面是沒有字的。
  • 道德經 | 第一章:頭頭是道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 治世「九經」,孔子的領導之道
    而之後,孔子接著入世處事這一環繼續發揮,為我們總結出了我們入世治世的九經,即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九個要點。雖然這些所謂「大臣」、「諸侯」、「庶民」等等詞彙存在一定時代性,但這九經中的道理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下面我們就來逐一品析。
  • 讀懂《道德經》第一章,才會明白「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傳世之書,同時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部經典,而真正能讀懂《道德經》的人有多少呢?大多數人可能跟我一樣,認為老子《道德經》高深莫測,是挺難讀懂的一部經典,其實《道德經》真的很難讀懂,我們要細細品味。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 | 第五章:正言若反
    仁義貴賤之心是人見,是世俗諦的境界,早已離道很遠,所以老子在後面的章節提出:「大道廢,有仁義。」(第十八章)因為遠離 了道,生出人見,於是有了仁義與否的分別之心。「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即道者,處在道的境界,同於天地之道見,無人我二相,於世間萬類不做分別。接下來,老子描述道的德性,即第一章「可道」的範疇: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 學習《<論語>十二章》,感受孔子人格魅力,學習孔子為人處世之道
    四、全文解讀: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交友樂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為人態度。第二章:講的是儒家弟子自我反省的三個方面:「為人謀」盡心盡力;「與朋友交」誠信;「傳」要常複習。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這裡的「中庸」說的是一種與人接與物接時的一種原則和態度。可以看出「中庸」涉及到人的各個方面。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則,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頭主義的「鄉愿」。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因此中立、折中主義等都是孔子最討厭人。
  • 中庸 | 第六章(13):祭祀和宗教
    我們在前面簡單大概說明《中庸》引用孔子所說天人之際的「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開始,到「舜其大孝也與」,以及「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三段文章,貿然一讀,好像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本旨,以及「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學養境界,似乎接不上關係,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 「君子中庸」
    子思引用孔子語錄,直接目的當然是展現孔子中庸思想,同時也是要證明自己在前面的論說是有根據的,是孔子思想的延伸與發揮。在說「君子中庸」之前,先說孔子的另一個論斷:「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中庸》所載為「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文字有異,大意相同。中庸作為道德,大概最高了;民眾缺少它很久了。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這一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解釋起來蠻費勁的。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但道是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的。是無。無則為弱。相對於有形而言,有形是剛強,無形是柔弱。道雖然動,但是以弱為用,以無為用。道德經第十一章也有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之以為用,就是用無。也是用弱。弱是無之性。
  • 道德經品讀第十九章 道與器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這一章個人感覺有點難於理解,我粗淺的感悟是:要減少私心雜念,拋棄浮於表面的繁文縟節,才能讓世界歸於安定平靜。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六 微明二字才是本章的核心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六 章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道德經中所言的矛盾也是這樣,無論第二章所言有無相生,高下相盈還是本章的翕張強弱興廢取與都是矛盾。都處在互相的轉換中。這是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本章的意思。這也是很多人視道德經為陰謀論的一個證據所在。實質上,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二字。微明就是明微。
  •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翻譯:杜絕對於聖人的崇拜,丟棄那些人為的小聰明,民眾就會獲得比現在好百倍的利益。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道德經》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是誰說的?圖片源於網絡這句話出字老子(李耳)的《道德經》。老子生前擔任圖書管理員,這為他後期辯證思想的誕生提供了客觀環境條件。相傳老子在本該頤養天年時期出關往西,具體去了哪裡沒人知道,但是在途中被守關的人攔下寫了《道德經》後順利獲得許可得以出關。可見當時有不少人欽佩老子的學問的。《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這裡需要明確一點,老子的《道德經》和道教本沒有太大關聯,是後人建立道教把《道德經》作為了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