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透過蛇、鳥圖騰看上古,華夏的起源到底是什麼?

2020-12-12 夜述封神

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

大家好,歡迎收看《山海經》系列第26期,本期夜述封神將和大家一起探討上古文明的圖騰。

其實上古的歷史早就消失在時間的迷霧裡,我們如今僅僅靠猜測、臆想和自認為合理地推理來儘量還原這段歷史,今天夜述封神根據《山海經》為大家還原一下。

相信大家都知道《山海經》可以理解為一本地理書,雖然看似荒誕不羈,但是不可否認它對中國上古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而如何《山海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夜述封神認為這是上古族群的部落生存形式。

山海經

要知道族群部落的明顯標誌就是圖騰,依靠各自的圖騰和族徽,上古人民能夠避免近親繁殖從而提升人口素質。在遷徙的過程中,只要觀察對方的圖騰或者標誌,就能夠馬上做出合理的相處態度,比如合作、迴避還是婚配或攻擊。

所以在《山海經》的論述中,只要涉及神、人、國、族群的「怪物」,都是該方國與族群的圖騰、族徽或標誌。比如「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不難理解為該部落圖騰為一頭兩身的蛇,明顯是某蛇圖騰的一個分支部落。

異獸實為圖騰

而上古世界最大的兩個圖騰分別是以遂人、弇茲氏為代表的西戎「蛇」圖騰,和以帝俊、少昊氏為代表的東夷「鳥」圖騰。其他的所有圖騰都在這兩個主圖騰上進行分支或演化。

所以我們的上古歷史(包括到了唐朝),基本都是圍繞持「青黃二蛇」、「使四鳥」這兩大圖騰的族群展開,當然包括同樣執華夏文明的古印度。

持蛇

其實除開「蛇」、「鳥」的圖騰外,華夏還有一個不得不忽略的圖騰,那就是——「魚」。

《說文魚部》:「鯀,魚也」。《魚部玉篇》:「鯀,大魚也」。

不難看出鯀氏(夏)就是魚圖騰的代表。

一九七八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原臨汝縣)閻村出土了《鸛魚石斧圖》,魚鳥石斧是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人們認為這幅圖寓意著石器時代的先民對勞動生活的特殊審美氣質,與對勞動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們吉祥、平安和豐收的生活。

鳥魚石斧

夜述封神認為寓意可能恰恰相反:石器時代的石斧象徵著王權,而這幅圖所表現的應該是仰韶文化時期的鳥圖騰與魚圖騰的戰爭。

仰韶文化時期的黃河中遊,以鳥為圖騰、持廟底溝泉護類型子文化部落,同以魚為圖騰、持半坡類型子文化部落之間的生死決鬥,最終有鸛氏大敗有魚氏,建立了鳥圖騰王權。「魚」圖騰的鯀氏一族敗走,一部分南下進入蜀地。

《山海經海內南經》:「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一部分和互人之國部落遷徙到阿富汗高原的赫爾曼德河畔,最終建立了魚婦國。經過漫長的休養生息,鯀氏部落在顓頊死後,又逐漸崛起(這就是所謂的顓頊「死即復甦」)。就這樣,戰爭告一段落。

赫爾曼德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山海經大荒西經》: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前3千年左右,魚圖騰的軒轅氏建立身毒河文明。

推測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魚圖騰的鯀氏返回蜀地,並與原有蛇圖騰族群發生強烈對抗,最終魚圖騰贏得勝利,部落融合後主導權蛇、魚易位,以魚為圖騰的魚鳧國就此誕生,這裡也是三星堆的前身,這也是為什麼那些青銅頭像分明完全不是現在東亞人的模樣的原因。

三星堆青銅像

魚鳧國作為當時華夏的祭祀中心,實力的強大可想而知,當時蛇圖騰的燧人氏(伏羲氏)不能直面其鋒芒,和東夷西退的少昊氏鳥圖騰族群一起,被魚圖騰部門攆過蔥嶺,退至西亞、南亞,並建立新的文明(包括古印度)。

前2千年左右,世界大旱,黃種先民內部矛盾加劇。大禹篡位,蛇圖騰的夏後啟,於赫爾曼德河、身毒河中下遊流域建立夏王朝;而此時烏拉爾山南麓的古高加索蠻族興起,世界大亂。

前1750年,伊朗高原的鳥圖騰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不久古高加索蠻族先後滅掉兩河、尼羅河文明,進入伊朗高原,直逼身毒河。為避風頭,商朝族人攜鳥圖騰禮器沿恆河南遷,經緬甸,返回東亞,並順古南絲綢之路進入成都平原,立都三星堆。

三星堆

古高加索蠻族則步步緊逼,蠻族稱王。

青銅大立人

沿途土著只得一一臣服;蠻族兵鋒所至,魚圖騰和鳥圖騰當然被高加索利箭射穿,蠻族露出勝利者的微笑,正如三星堆金杖紋飾所展示的一樣。

金杖紋飾

自成湯滅夏立商,商人不斷受到追擊,也不停地遷都,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最終在殷(安陽)建都達273年,是為殷商。

自此,華夏的文明就在我們熟悉的土地上恢弘地展開……

震撼嗎?或許這就是事實!就譬如你一直深信《史記》描述的遠古祥和美好,突然間《竹書紀年》卻帶給了你顛覆認知的感覺一樣,孰是孰非,因人而異罷了。

竹書紀年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上古畢竟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夜述封神希望能夠通過蛛絲馬跡略微符合邏輯地來盡力恢復。如果您有其他看法,歡迎留言並關注,我是夜述封神,感謝您的收看,咱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華夏起源再探——兼論華夏祖先之謎
    值得說明的是,華族和夏族崇拜的圖騰是鳥和蛇,並不是說華族和夏族的發源地附近就一定有很多鳥和蛇,而只是表明他們祭祀的祖先神與鳥、蛇形象有關。國內有些學者據此判斷華夏族起源於鳥、蛇較多的中國南方,這個論據是很不充分的,甚至可能會南轅北轍。
  • 1.3 早期太陽崇拜和鳥蛇圖騰探源
    所以,學者何新在《諸神的起源》中說,東亞海洋文化圈其實是一個太陽崇拜文化圈。值得注意的是,鳥靈崇拜與太陽崇拜幾乎同時出現,它們還往往融為一體,變成了「太陽鳥」圖騰。 中國古代的鸞或雒,日本的天照大神,古埃及的賴鳥,古美洲的雷鳥,古希臘的克勞諾斯(宙斯),古印度的迦婁羅鳥,蒙古的脫斡林勒鳥等等,都是太陽鳥。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
  • 人類祖先伏羲女媧是蛇圖騰,為什麼他們後裔僅有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
    世界很多地區很早就崇拜蛇圖騰 在中華文化裡,人類始祖很早就有了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這是什麼文化含義呢?後來產生的龍圖騰,又是怎樣從蛇「進化」到龍的呢?還有蛇有個特點,不喜歡生活在山頂,證明了蛇是緊貼大地的圖騰真實不虛的。對於遠古人們來說,蛇肯定是他們接觸到的最為神秘恐怖的動物!崇拜也就這麼而來了,所以世界上主要文明都有蛇圖騰的身影。
  • 為什麼《山海經》中很多人面鳥身?其實大有來頭
    《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因為《山海經》裡所記載的各種生物,絕大多數在現實中很難找到。因此,《山海經》到底是在表述什麼,在後世一直存在巨大爭議。比如漢朝的司馬遷在修撰《史記》的時候,認為《山海經》所記載的內容是不足為信的。
  • 研究《山海經》三十餘年,他們重現了4000年前的華夏地貌
    【編者按】: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山海經》是一部具有獨特價值的著作。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一部記錄中華民族地理和文明起源的偉大著作。相傳,《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聖王,伯益是當時的山林環境大臣。
  • 夏朝的圖騰起源:談談古代北方民族的崇熊文化
    中華民族源自華夏民族,也有自己的圖騰。女媧造人、夸父追日、盤古開天地的傳說自古就傳來已久。據考古學家的說法,華夏民族源自夏商周時期的夏朝或者還要提前。 圖騰的起源 考古資料所知,中國最早的圖騰出現在新石器時代。
  • 十二生肖圖騰,是根據《山海經》伴生的?十分可能
    《山海經·山經》成書早於十二生肖,《山海經·山經》的山神動物共歸納為9種,分別是鳥、龍、馬、豬、蛇、獸、牛、羊、虎,與生肖動物大部分重合,《山海經·山經》對山神動物的選擇奠定了選擇生肖動物的基礎很多學者都認為,「古代中國人在狩獵和畜牧活動中逐漸熟悉了動物對象,化敬畏為親近,在各氏族融合的過程中,某些氏族崇拜的動物得到共同接受
  • 圖騰崇拜中最神秘的信仰——蛇
    東周 蛇紋玉帶鉤西漢-新莽 龍蛇紋鏡關於蛇的神奇,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如《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的記載。屈原《天問》也說「一蛇吞象,厥大如何?」看來,這條能夠吞食大象的,就是其大無比的巴蛇了。
  • 怪蛇還是怪鳥?《山海經》中的三個肥遺
    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西山經》肥遺在山海經中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山海經·西山經》中的怪蛇——肥遺。肥遺在今天的華山,太古時期的太華山,生活著一種怪蛇,名為肥遺。一般蛇都是沒有腳的或者只有很小很小的退化了的前肢。而肥遺很不一樣,它長著六隻腳,除此之外,還背生四翼,不可謂不神異。民間向來認為蛇是能進化為蛟再進化為龍的。
  • 考古重大發現,華夏民族龍圖騰來源終於破解,真實而現實
    著名學者聞一多在 20 世紀 40 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再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一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 《山海經》——「肥遺」鳥與蛇,為何會有兩種情況?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此書的成書跨度大約從戰國初年至漢代初中期,於西漢校書時合編。共有18卷,分別為:山經五卷: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
  • 山海經裡的上古神獸名字,用來起名吉祥又好聽!
    山海經是華夏文化,是集齊古人智慧和想像力的典籍,擁有著深厚的時代寓意。在山海經中有很多奇珍異獸,也是中國本土的神話故事集,關於九尾狐的故事就是從山海經裡了解到的,奇幻又瑰麗。那麼如何用山海經裡的上古神獸名字,來起名是否也有吉祥寓意,是否會好聽?
  • 從中國古代的「蛇圖騰」談起,追溯「白蛇傳」故事的形成和發展
    「白蛇傳」雖然出名,但這故事的起源在哪裡?為何能引起幾百年的民間共鳴?本文從中國古代的「蛇圖騰」談起,淺析「白蛇傳」的故事形成和發展。一、文化溯源:古代的蛇圖騰和民間信仰白蛇傳的故事主人公是白娘子和許仙,講述了一個人蛇相戀的傳奇故事。1910年,芬蘭人發明了「國際通用民間故事類索引」,簡稱AT分類法,按照AT分類法,白蛇傳應該被列為411型,即美女蛇故事類。
  • 文明起源假說,古埃及和古華夏之間有什麼聯繫?
    大家好歡迎收看鵲牙子講故事在中國有一本記錄著萬物的古書,那便是《山海經》,中國專家發現《山海經》中居然有著關於古埃及的記載。後來由中國專家龔玉海出了一本書推翻了中華文明來自古埃及文明一理論,這本書就是《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他把《山海經》作為古代世界的百科全書,並且聲明《山海經》是信史而並非神話,並且認為中國文化是世界文明的源泉和中心。「伊甸(點)園在中國雲南,埃及文明也起源中國。」這一聲明立即震驚了全世界。
  • 每個姓氏都有專屬自己的圖騰,你姓什麼?看看你的「守護神」是誰
    《山海經·南山經》: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而動物崇拜已經被古人寫進了《山海經》,《山海經》的神靈、異獸都是古人根據動物進行創作,《南山經》以龍、鳳凰、鳥類為主;《北山經》以蛇、馬、豬為主;《西山經》則是虎、豹。
  • 每個姓氏都有自己專屬的圖騰,你姓什麼,看看你的姓氏圖騰是什麼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圖騰,就像美國的圖騰是鷹,我們在當時背鍋的徵兵廣告中就能看見,上邊有一隻老鷹,俄羅斯的圖騰是北極熊,而我國的圖騰,是龍。但其實除了國家,許多東西也會有相對應的圖騰,在我國連姓氏也有,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專屬圖騰,這其實和甲骨象形字有很大的關聯。
  • 再說《山海經》之怪「蛇」肥遺
    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西山經》篇兩次:一次是本文開篇那次,另一次是:又西七十裡,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獸多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三種肥遺各不相同,這次我們試著用一種比較務實和理性的思維來探究一下這個傳說中的華山肥遺究竟是個什麼生物。
  • 美國國鳥是鷹,法國的是雄雞,那中國的國鳥是什麼?很多人都答錯了
    《山海經·南山經》中云: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鳳凰是《山海經》當中的一種神鳥,為百鳥之王,傳說黃帝長子少昊在窮桑繼位時,有鳳凰飛來,他就尊鳳凰為神鳥,並將鳳凰當做了部落的圖騰,鳳凰也成了楚地特殊的文明,秦始皇攻滅六國之後,鳳凰也融入了中原文明。
  • 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由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圖騰來由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於鱷魚,一說來源於蛇,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