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
大家好,歡迎收看《山海經》系列第26期,本期夜述封神將和大家一起探討上古文明的圖騰。
其實上古的歷史早就消失在時間的迷霧裡,我們如今僅僅靠猜測、臆想和自認為合理地推理來儘量還原這段歷史,今天夜述封神根據《山海經》為大家還原一下。
相信大家都知道《山海經》可以理解為一本地理書,雖然看似荒誕不羈,但是不可否認它對中國上古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而如何《山海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夜述封神認為這是上古族群的部落生存形式。
要知道族群部落的明顯標誌就是圖騰,依靠各自的圖騰和族徽,上古人民能夠避免近親繁殖從而提升人口素質。在遷徙的過程中,只要觀察對方的圖騰或者標誌,就能夠馬上做出合理的相處態度,比如合作、迴避還是婚配或攻擊。
所以在《山海經》的論述中,只要涉及神、人、國、族群的「怪物」,都是該方國與族群的圖騰、族徽或標誌。比如「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不難理解為該部落圖騰為一頭兩身的蛇,明顯是某蛇圖騰的一個分支部落。
而上古世界最大的兩個圖騰分別是以遂人、弇茲氏為代表的西戎「蛇」圖騰,和以帝俊、少昊氏為代表的東夷「鳥」圖騰。其他的所有圖騰都在這兩個主圖騰上進行分支或演化。
所以我們的上古歷史(包括到了唐朝),基本都是圍繞持「青黃二蛇」、「使四鳥」這兩大圖騰的族群展開,當然包括同樣執華夏文明的古印度。
其實除開「蛇」、「鳥」的圖騰外,華夏還有一個不得不忽略的圖騰,那就是——「魚」。
《說文魚部》:「鯀,魚也」。《魚部玉篇》:「鯀,大魚也」。
不難看出鯀氏(夏)就是魚圖騰的代表。
一九七八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原臨汝縣)閻村出土了《鸛魚石斧圖》,魚鳥石斧是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人們認為這幅圖寓意著石器時代的先民對勞動生活的特殊審美氣質,與對勞動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們吉祥、平安和豐收的生活。
夜述封神認為寓意可能恰恰相反:石器時代的石斧象徵著王權,而這幅圖所表現的應該是仰韶文化時期的鳥圖騰與魚圖騰的戰爭。
仰韶文化時期的黃河中遊,以鳥為圖騰、持廟底溝泉護類型子文化部落,同以魚為圖騰、持半坡類型子文化部落之間的生死決鬥,最終有鸛氏大敗有魚氏,建立了鳥圖騰王權。「魚」圖騰的鯀氏一族敗走,一部分南下進入蜀地。
《山海經海內南經》:「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一部分和互人之國部落遷徙到阿富汗高原的赫爾曼德河畔,最終建立了魚婦國。經過漫長的休養生息,鯀氏部落在顓頊死後,又逐漸崛起(這就是所謂的顓頊「死即復甦」)。就這樣,戰爭告一段落。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山海經大荒西經》: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前3千年左右,魚圖騰的軒轅氏建立身毒河文明。
推測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魚圖騰的鯀氏返回蜀地,並與原有蛇圖騰族群發生強烈對抗,最終魚圖騰贏得勝利,部落融合後主導權蛇、魚易位,以魚為圖騰的魚鳧國就此誕生,這裡也是三星堆的前身,這也是為什麼那些青銅頭像分明完全不是現在東亞人的模樣的原因。
魚鳧國作為當時華夏的祭祀中心,實力的強大可想而知,當時蛇圖騰的燧人氏(伏羲氏)不能直面其鋒芒,和東夷西退的少昊氏鳥圖騰族群一起,被魚圖騰部門攆過蔥嶺,退至西亞、南亞,並建立新的文明(包括古印度)。
前2千年左右,世界大旱,黃種先民內部矛盾加劇。大禹篡位,蛇圖騰的夏後啟,於赫爾曼德河、身毒河中下遊流域建立夏王朝;而此時烏拉爾山南麓的古高加索蠻族興起,世界大亂。
前1750年,伊朗高原的鳥圖騰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不久古高加索蠻族先後滅掉兩河、尼羅河文明,進入伊朗高原,直逼身毒河。為避風頭,商朝族人攜鳥圖騰禮器沿恆河南遷,經緬甸,返回東亞,並順古南絲綢之路進入成都平原,立都三星堆。
古高加索蠻族則步步緊逼,蠻族稱王。
沿途土著只得一一臣服;蠻族兵鋒所至,魚圖騰和鳥圖騰當然被高加索利箭射穿,蠻族露出勝利者的微笑,正如三星堆金杖紋飾所展示的一樣。
自成湯滅夏立商,商人不斷受到追擊,也不停地遷都,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最終在殷(安陽)建都達273年,是為殷商。
自此,華夏的文明就在我們熟悉的土地上恢弘地展開……
震撼嗎?或許這就是事實!就譬如你一直深信《史記》描述的遠古祥和美好,突然間《竹書紀年》卻帶給了你顛覆認知的感覺一樣,孰是孰非,因人而異罷了。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上古畢竟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夜述封神希望能夠通過蛛絲馬跡略微符合邏輯地來盡力恢復。如果您有其他看法,歡迎留言並關注,我是夜述封神,感謝您的收看,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