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發展快速,宣傳口號每天不一樣,尤其是各個經濟開發區,支撐著城市產業闊步前進。一般而言,經濟開發區下都會分布眾多產業園區,工業園區,它們定位不同,行業也會有所差異,但統一都是一處密集型生產園區。在黃陂區盤龍城開發區內就有一處工業園,它毗鄰機場,規劃超前,入駐的1500多家企業以輕紡和服飾行業為主,園區人口達到數萬人。但就是這樣一處工業園區,內部的建築和生活配套卻充滿鄉鎮感覺,它就是佳海都市工業園。
毗鄰機場,交匯經濟特區,規劃超前的工業園
在區域位置上,佳海工業園佔盡優勢。交通上,城市內部的快速路巨龍大道、機場高速和城市的四環線、繞城高速均與工業園交匯,基本上出門就能無縫銜接到這些道路上,轉換極其方便。在公共運輸上,公交車和地鐵、機場,都在1公裡範圍內。可以說,整個武漢西北方向,獨有此工業園一處,在聯絡市區和孝感兩邊都非常方便。在2012年以前,佳海工業園周邊也逐漸聚集了巨龍大道上的其他產業園,它們一道形成規模效應,逐漸將工業園的經濟輻射圈進一步擴大。
不僅如此,工業園的亮點還在規劃上,在近期規劃裡,它以服飾和輕工業為主,形成大產業園;在遠景規劃上,它又和附近臨空港等經濟開發區形成優勢互補,上升到了區級定位,發展前景無限。由此可見,佳海工業園至少在規劃上是一流的,至於具體發展成怎樣的現實狀況,則要靠時間來檢驗。在前不久的公開資料裡,顯示工業園裡入駐有1500多家民營企業,多以紡織和服飾行業為主。
矮小街道,簡陋住宿區,充滿鄉鎮感的生活區
那麼,這樣一處高級的都市工業園內部的情況到底怎樣呢?簡單來說,工業園的入口在巨龍大道與宋崗二路交匯處起,到松崗二路與騰龍達到交匯處止,園區輪廓為矩形,內部為圓形廣場線路,是典型的方圓設計和規劃理念。在具體建築外觀上,以3-6層企業用房為主,配套有零星分布的住宿用房,在園區西南方向還建有公共住宅區。因為規劃的是企業園區,因而所有建築的樓層高度都有限,考慮到生活需要,園區內還建有商業街和酒店。
規劃美好,但實際體驗則是另外一番感覺。具體來說,入駐的企業用房等建築,因為先天建設局限,無法進行大面積改造,所有企業區都是非常緊湊且老土的房子,單棟樓房院區很小(私人園區既視感),使得大企業不得不租賃好幾套房子,又無法連在一起,影響產能。員工住宿用房則零星分布在園區四角,每個角一棟,建築裝修非常簡陋,毫無舒適感可言。至於商業街和生活街道,則全部是一層小平房,錯落分布,妥妥的鄉鎮風格。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有限的硬體,將軟體配套做好還能彌補下缺陷,但實際上,相關配套幾乎為零。在生活最常涉及的水電氣方面,工業園內的情況簡直糟糕到讓人無法直視,最大槽點是幾乎每周都要停水,且沒有提前通知。其次是生活用電沒有與工業用電區分開,執行的是工業電價,價格非常高。最後就是生活用氣,因沒有天然氣,只能電話聯絡送煤氣壇上門。一流的工業園,三流的鄉鎮觀感,四五流的生活配套,慘不忍睹。
小編2013年曾在工業園裡一家企業短暫工作過,住的正是園區裡的公共宿舍。那時候正值武漢最熱的季節,宿舍裡每周都會停水3-5次,最長的一次停了一周時間,後來小編忍受不了去了商業街酒店,可酒店也因為停水暫停營業。夏天停水,冬天沒有煤氣,只能用熱得快燒水,後來因為實在受不了公共宿舍,小編又去到機場高速另一邊的許廟小區租房,停水停電狀況好了些,順利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光。
現在,工業園整體環境提升不少,尤其是曾經最可憐的只有一路291公交車,變為現在的多路公交和地鐵,加上周邊配套商業小區建設,工業園正拋棄曾經的鄉鎮風貌,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