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宋代文化繁盛,七夕節日的慶祝也是歷代奢華之最。
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 門 外 瓦 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 門 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 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 裝 欄 座,或 用 紅 紗 碧 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 一對直數千者,禁中 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 。 又以黃蠟鑄為鳧雁、鴛 鴦、鸂 鶆、龜 魚 之 類,彩畫金縷,謂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 土,旋 種 粟 令 生 苗,置 小 茅 屋 花 木,作 田 舍 家 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語之「谷板」。又以瓜 雕 刻 成 花 樣,謂 之 「花 瓜」。 又 以 油 麴 糖 蜜 造 為 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 香、方 勝 之 類。 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介冑者 , 如門神之像,蓋自 來 風 流,不 知 其 從,謂 之 「果 食 將 軍」。 又 以 菉 豆、小 豆、小 麥,於 磁 器 內 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種生」。皆於街心彩幙帳設,出絡貨賣。
七夕前三五日,軍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 ,取玩一時, 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 ,蓋効顰磨喝樂。 兒童輩特地新妝,競誇鮮麗。
至初六日、七日晩,貴家多結彩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 婦 女望月穿針,或以小物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 裡 巷與妓館,往往列之門首,爭以侈靡相向。(「磨喝樂」本佛經「摩睺羅」,乃是一小兒,今通俗而書之。)(《東京夢華錄》卷八)
中國各地慶祝方式不一,閩南和臺灣地區將七夕節化為了與主管生育與孩子健康母親神靈有關的節日。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
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臺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併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說來有趣,臺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乾飯,這對誘蟲吃藥也起了輔助作用。
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雲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雲東帶著徒弟,四處採藥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後來便相沿成俗,並隨著閩南移民過臺灣而沿襲至今。由於吳雲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貧民,都尊崇他為醫神。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