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中國結,結結都含情。我從小就喜歡用各色絲線編織的中國結飾品,和媽媽逛街的時候,除了書店,最讓我流連忘返的就是地攤上精美多彩的中國結手鍊。上小學時,班裡的女生在課後最愛的活動就是聚在一起編各式各樣的中國結手鍊。有一年暑假去湘西旅遊,看著土家族婦女手裡精緻的中國結手機鏈喜歡的不行,一口氣買了十多條。網際網路時代,我經常利用網上豐富的學習資源,在閒餘時間跟著視頻學習中國結的手工製作技藝。來德國之後,我又在慕課上系統地學習了中國結藝這門課程,更多地了解了中國結背後的故事。
中國結不僅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手工編織品,也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每一種結背後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寄寓著老百姓對幸福平安生活的祝願。中國結作為一種意象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詩經》中的「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孔雀東南飛》中的「紅羅復鬥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紅樓夢》中許多關於結子和絡子的描寫,都表現出中國結與中華文化以及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縱觀中華五千年的服飾文化,中國結式的盤扣也讓人嘖嘖稱讚。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結工藝不斷創新,它被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手機鑰匙包包的掛飾,大到代表象徵中國與世界的友誼禮物。可見,中國結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它不僅深受中國人民喜愛,也被越來越多外國友人的喜愛。許多外國友人提起對中國的印象,腦海中浮現的首先是紅紅的喜慶的中國結。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為了展現中華文化的風採,讓德國友人更好地了解和體驗中國結文化,我先後三次參加了以中國結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分別為科隆的中國日,帕德博恩的中國文化周,以及孔院的專題文化沙龍。
下面我將以文化沙龍為例,分享我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心得。
(一) 準備
1、 教授內容的確定
中國結有十一種基本結形,而文化沙龍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在兩個小時內不可能教完所有的結形。經過考慮和篩選之後決定在兩個小時內教會學生三種基本結形:平結、蛇結、紐扣結。這幾種結都是最基本的結形,比較容易上手,而且每學會一種結就可以編出一條漂亮的手鍊,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也可以自由發揮,自主創新,用幾種結的搭配創作出更多的手鍊。
2、材料的準備
(1)展示材料
PPT
做好的中國結及手鍊成品
(2)製作材料
線:各種顏色的五號線
剪刀
珠子
打火機
膠帶(用於製作過程中繩子的固定)
尺子
3、 課前的準備
提前半個小時到孔院。調試好放映設備。擺放好桌椅。每個桌子上分發所需要的製作材料。準備好茶水和杯子。
(二) 活動流程
1、 導入(10-15分鐘)
導入部分主要通過PPT的展示來完成。展示中國結圖片,講述中國結的歷史及文化寓意,由此引入活動的主題——中國結手鍊,並為學生展示一些編好的精美中國結手鍊,讓學生在驚嘆之餘激發學習編中國結手鍊的興趣。
2、 講解及操練(一個半小時)
通過PPT展示每一種中國結製作的分解步驟。以平結為例,先在PPT上展示和講解,大約十分鐘,每放映一個步驟,學生跟著做一個步驟。在學生做每一個步驟的時候,我會在下面進行示範,以幫助對步驟不熟悉的學生。平結美觀小巧,結構簡單,操作容易,用一條線作為軸,將另一線的兩端繞軸穿梭即成,學生掌握一種結形,按照這種方法,重複操作即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手腕的粗細,20-30個結就可以編出一條漂亮的手鍊。平結的收尾還是採用平結的形式,結尾的兩端可以系上好看的珠子。最後燒線頭的工作我會幫學生進行。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在這段時間內編出一條精美的手鍊,留作紀念的同時想要進一步學習更複雜更精美的其他中國結形。
蛇結與紐扣結也採取先講解後實踐的方法進行教學。相比平結,蛇結與紐扣結的難度更大一些,需要在展示之後,手把手帶著學生多做幾遍。大多數學生在編平結的時候都比較順利,但是到了編蛇結的時候常常迷失在各個步驟之中。教學編蛇結和紐扣結所花費的示範時間以及學生製作的時間要更多一些,但是相應的,編出來的手鍊也更精美更亮眼。
3、 成果展示
「藝術的美不在於完美,而在於閃爍的藝術火花是否真正讓人們感受到美好和真誠,在於它與生俱來的質樸的感染力。」每一個學生的作品都是一件用心的藝術美,把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是對學生的肯定和鼓勵。學生們看到自己在老師的幫助下製作出來的精美手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紛紛表示想要在下一次文化沙龍中繼續學習更為複雜的中國結形。與此同時,學生們也對中華手工藝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比如剪紙,刺繡,麵塑等等。我想,這也許就是中國結質樸的感染力吧。
4、反饋與總結
學生的學習能力比我預計要高很多。不過由於初學,還是不能做到十分勻稱,平結和蛇結會出現一些粗細不均的情況。紐扣結大多數還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沙龍活動結束後,很多學生意猶未盡想回家繼續練習,我就贈送彩繩支持她們。中國結的魅力在這次文化沙龍活動中得到彰顯。
中國結手鍊文化沙龍是一次向世界顯示中國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優雅的精神趣味的文化盛宴。我很高興能通過沙龍的形式,教外國友人做一些中國結小飾品,既分享快樂,又交流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收穫了很多教學經驗,比如如何更好地教授學生學習每一個步驟,還有如何因材施教,分類教學。最讓我驚訝的是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的結形搭配能力,他們在編織更為精美華麗的中國結手鍊的同時,接受並發展了中國文化。
身為一名普通的漢語老師,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以中國結為承載,將中華文化傳揚到五湖四海,讓中華文化之花開遍世界的角角落落。心有中國結,天不老,情難絕,走遍世界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