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很光明,但進入的難度也不小。在未來的經營計劃裡,以合理的價格去撬動客戶的消費,並且大量知名品牌的介入,預計會帶動消費。
來源:大材研究
根據ISPA一份2019年報告顯示,2019年全美智能電動床的銷售數量為312.8萬張,銷售額為10.644億美元,智能電動床在整體床品的滲透率為14.50%。
ISPA的全稱是International Sleep Products Association,也就是國際睡眠產品協會,有比較長的歷史。
據公開信息,1915年時,39家床墊商組成了該協會。後來不斷擴大,吸引其他國家的企業加入,包括一些中國企業。
由他們出的報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美國能做到312萬張的水平,那麼,按照中國市場的容量,做到千萬張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只不過,目前,國內的電動床主要還是在醫院、養老院等場所使用,也就是醫用電動床,納入醫療器械在管理,主要品牌包括:八樂夢、安究亨特利、厚福、康神等。
也有進入家庭的情況,比如麒盛科技、路福中國、全美思、 美亞(MPE)、古洛奇等,在想辦法打開民用市場。
家庭消費要能夠激活,家用電動床需求要能釋放出來,比如家裡至少添置一臺智能電動床,那麼,這個市場的想像空間是非常大的。
非常有影響力的當數麒盛科技,屬於智能床行業裡的先行者,A股上市公司,2019年營收25.29億元,同比增長5.78%。國內能做到這個規模的,非常少。
麒盛的主戰場並沒有在國內,而是在國外,以2019年為例,國內還不到一個億的銷售。
重點是給美國一些知名床墊品牌做智能床供應商,在海外合作很多大客戶,比如與舒達席夢思、泰普爾絲漣等大客戶合作,
近年來,麒盛也在關注國內市場,著力進行渠道拓展和品牌宣傳,局面也正在打開,比如在國內兩個養老機構裡,已經有應用。
前段時間一則消息是,麒盛科技年產400萬張智能電動床(一期)的項目預計2020年投產,每年可實現200萬張。可見是準備大幹一場的。
那麼,麒盛一年能賣多少床?據2019年財報,智能電動床的銷量是123.47萬張。另外,床墊也賣了6.37萬張。
另外,麒盛的產品非常豐富,床體輕薄,可以進行調節、按摩、娛樂等等,支持無線遙控。不同產品的側重點不同,覆蓋各類人群。面向老年人,有健康調節型產品。面向年輕人,有輕薄摺疊款,附帶娛樂功能,在智能床上聽歌刷劇。
產品結構也比較完善,高中低端搭配,比如價位較低的40+S系列和價位較高的790系列智能床,開拓細分市場,覆蓋大眾與高端不同消費者群體,形成自己的產品矩陣。
得益於背後的研發投入與專利積累,比如2019年,研發投入1.1個多億,累計擁有專利338項,其中發明專利 75 項(其中 64 項為境外專利)。
最近注意到,老牌床墊公司絲漣,10月2號在上海紅星美凱龍全球家居一號店舉行新品發布會,推出s睿智系列電動床。
這個床的亮點是,可以設置睡前閱讀、觀影、安睡等模式,不同的模式,可調節床高低, 適應不同的需求,床墊可進行彎曲摺疊。
還有美亞,把智能床當成了重點品類在做,官網上有單獨的板塊做介紹,其中的功能亮點有:無線遙控與手機APP操作,能實現按摩、自由調節睡眠角度、頭部上升、腳部上升、調整成沙發休閒模式等。
顧家、慕思都是智能床的潛在高手。
據查詢,顧家在2020年9月已發布了Free More智能床,搭載六大智能調節板,通過升壓、釋壓、按壓三部曲,實現舒適睡眠。功能已經比較多樣,比如可以腰部調節、自動循環升降、調節床體適應看電視/零壓/止鼾等多種需求。
慕思在全力做智能床墊,推了多款產品,智能技術越來越成熟,而且已經有電動床 ,在其官網上看到,在慕思凱奇子品牌下,就有電動床。
其中介紹是:研發含超微獨立筒彈簧、睡感偏硬的整體電動床;整體式電動床電動抬升,提供8大舒適睡感模式;採用美國WESTMOON電機。
這兩家公司一旦全面發力,憑藉已有的銷售渠道,還有本身的影響力,會佔得一定的份額。
一些新銳勢也加入了電動床領域,據觀察,2020年初的時候,小米眾籌上線第一款電動床,也就是8H Milan智能電動床。上線9分鐘眾籌率突破100%,截至12月5日10點眾籌金額突破300萬。最終獲得1393人支持,籌款額超過698萬元。
8H Milan智能電動床支持平板、閱讀、電視、零重力等五種模式,可通過小愛同學進行語音操控。躺在床上,只需按一下按鈕或語音控制,就可以將電動床緩慢地升高到所需的角度。
在國外,已經有一些成熟的智能床品牌,比如幻知曲曲(Reverie),2002年時,就研究出了電動床,可以調節與按摩。2013年時,投入定製化可調節床。直面終端市場,直營。
泰普爾床墊也有電動床,其中還有帶震動功能的,售價在8000多到1萬多元。
它的介紹裡,提到按動按鈕,就可使腿部抬高;隨著床頭抬起,整個床體也會靠牆移動,方便拿到床頭柜上的物品;三檔式震動體驗;能夠調節床的傾斜角度,以便適應看電視、看書等需要。
Sleep Number是一家非常有名的智能床企業,前身是Select Comfort,經營床墊、床架、床單等多種產品,研究了不少有用的技術,還成了上市公司。據說到2015年時,員工就有3000多名。
到2017年時,Select Comfort改為Sleep Number,並開始打造智能床,隨後將Sleep Number帶火。
順便介紹一下這款產品,從功能來看,360智能床確實有不少亮點,早期的360智能床標準版,可以實現左右分區兩人互不影響、自動調節軟硬度、跟蹤睡眠數據、吸收熱能與釋放熱能等四大基本功能。
後來又增加了一些功能,比如床頭處可以抬高,方便看電視、閱讀。打鼾的時候會自動抬高7°,減少打鼾;床頭處和尾部都能調整高度,實現所謂零壓體驗;床尾處加入了暖腳功能。
360智能床的推出,使得Sleep Number從傳統企業化身科技企業,備受追捧,股價也不斷上升。
對照美國市場的情況,根據ISPA發布的數據,美國智能床由2013年的4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6億美元,再到2019年的10億美元,7年時間增加了6億美元,幾十億元人民幣,談不上高歌猛進,但絕對是穩步上升。
放到中國市場,由於本身的購買群體龐大,增長規模可能更大,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前景很光明,但進入的難度也不小。
目前至少有三座大山要翻越,一是比較好的智能床產品,有一定技術含量,比如自動化的操控、床頭的調節方式、軟硬度調節等,研發能力需長期積累,短時間難以追趕。
二是缺乏大眾知名的品牌,消費行業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品牌,即使是麒盛這樣的角色,在家庭市場也沒有長年耕耘,自然也也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可能一些知名床墊品牌入場後,會彌補品牌號召力的不足。
三是家庭消費的需求沒有激活,對智能電動床有了解的消費者很少,在店裡也很少看到,市場認知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再者,價格比較高,影響了市場普及。
在未來的經營計劃裡,以合理的價格去撬動客戶的消費,並且大量知名品牌的介入,預計會帶動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