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冬時節,田裡的農活都沒了,大多數人開始進入冬閒狀態,而楊啟義卻比平時更忙。今年60歲的楊啟義,因從小跟隨父親學習製作粉條,熟練掌握了製作粉條的技藝。其製作的紅薯粉條純淨白淨,口感香脆可口,不僅在周邊家喻戶曉,就連縣城的人都跑回家去買。」12月1日,正在車間裡忙忙碌碌的楊啟義向攝影記者介紹說:「我一年只做30,000斤左右,多了也不做,加上我從來不加別的東西,每年都賣得很好。
位於山西平陸縣中條山下的南窯頭村中。南窯頭為古城村所屬的自然村址,古城村為春秋虞國的故地,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我的兄弟共有三個,都死了,現在只剩我一個了。"楊啟義說,他們兄弟三人都跟父親學過做粉條,兩個弟弟在世時也是做粉條的能手,「所以,我家就有做番薯粉條的傳統。」圖為11月14日,楊啟義在為番薯澱粉廠掛上防塵網。
每逢晚秋季節,白薯收割後,楊啟義就開始大量購買白薯澱粉。他今年買了大約30萬斤紅薯。楊啟義介紹,在自己做粉條的40年歷史中,從來不用別人家裡的澱粉,就是自己親手選薯,打成泥,沉澱,濾粉,「用自己親手做的澱粉,用起來放心,畢竟是吃的東西,質量要保證」。圖為楊啟義的大兒子幫他清理濾池上的灰塵。用細密的防塵網遮蓋住樹上的樹葉和空氣中的灰塵,防止它們進入過濾器。
「數十年來,從做澱粉,到做粉條,我都是用傳統的手工方法,但這樣太累了,一個人就做不完了,前兩年買了一臺機器,就算這樣,每年都要家人幫忙。」楊啟義說,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大兒子在外面打工,一個小兒子大學畢業後在省城工作,「小兒子離家太遠,只能讓大兒子和妻子一起操持家務,可這也讓人累得夠嗆。」圖為25日掛在池塘邊的瀝水粉。
在用水瀝乾澱粉後,需要將塊狀澱粉打碎,然後鋪在陽光下暴曬,曬成像麵粉一樣幹細的粉末,才能做粉條。照片顯示,楊啟義家的院子和屋頂都鋪滿了曬乾的地瓜粉。這一年,楊啟義加工澱粉約4萬斤,預計可制粉條3萬斤。
「粉好不好,除了製作工藝,影響最大的是澱粉,就像麵粉,有普粉、精粉、特粉之分,用精粉做的饃饃,比普粉做的好,好吃。」楊啟義抓了一把紅薯澱粉向攝影師介紹,他將紅薯澱粉加工過程中,薯渣都要沉澱兩次,濾去細沙、土、渣子等,再經過五道工序清洗,目的是保證澱粉質量。
白薯澱粉在楊啟義手裡,顏色純白,沒有一點雜質。這種澱粉就像是麵粉裡的特級粉,幹了以後,做成的粉條也是白色的,他說。"你買紅薯粉的時候,會發現一些顏色很深的粉條,那是因為濾過、洗過的次數少了,裡面還殘留著紅薯渣。本人紅薯粉銷售迅速,銷路好,老顧客多,秘密就在這裡。」
楊啟義的紅薯粉雖然質量好,但是價格一直都不貴,到了家裡買的老顧客那裡,他一般是10元一斤,有時更便宜,8元、9元都能買到。「網上的價錢很貴,大概13塊一斤,但我沒有網店,是通過朋友的口口相傳,在朋友圈裡賣的。」圖為十二月一日,楊啟義在工場整理剛剛做好的粉條。頭兩年,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的下降,他買了一臺磨粉機,不僅衛生條件有所改善,而且在他的摸索中,磨粉的味道沒有變。
過去全手工做的時候,我一年只做三萬斤粉條,買了機器我也沒加,不想多做,因為從做紅薯到做粉條,前後才一個月,多忙不過來。楊啟義說,做粉條就是冬閒經濟,不能靠這發財,也不能要量少不要質,「現在孩子們都喊著不讓我做,怕我累,可我覺得身體還好,畢竟忙了一個月,除去各種費用,還是能賺十多萬的。」
攝影記者在楊啟義家的一個小屋裡,找到了厚厚的一疊毛筆,驚訝地問這是誰寫的。"我比較喜歡書法,願意在晚上寫上一段時間,練習練手."楊啟義拿起一張寫著字的字跡說,他以前包了別人二十多畝地,現在不包了,只留下自己原來的十來畝地,種了一些蘋果和桃子,「除了農忙季節,其餘時間都比較閒,所以又開始寫字,這事小時候就喜歡。」沒想到楊啟義不但會做粉條,還會寫書法,真是文武雙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