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時期,有些父母會早早的幫孩子「把尿」,這也被稱為「新型把尿」方式,讓許多家庭都沒有寶寶尿床的煩惱。但是大家知道嗎?這種方式,並沒想像中的那麼好。
3歲萌娃天天尿褲子,幼兒園老師疑惑: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小娟的兒子昊昊3歲了,剛被送進幼兒園,對於兒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小娟很放心。昊昊聰明懂事,自理能力強,一副小大人的模樣,誰見了都很喜歡。
然而去幼兒園的第一天,昊昊就尿了褲子,當時小娟沒太在意。她想,應該是還沒適應新環境,想尿尿不敢和老師說。於是第二天,她特意拜託老師照顧一下,老師也很理解。
結果,第二天、第三天…昊昊每天都時溼著褲子回家。小娟有些生氣,認為是老師沒有盡心,於是隔天,她又去找老師聊了聊。
老師聽完後,疑惑的問她:「昊昊媽,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但我覺得孩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每次休息時,我都會詢問,可他說不想上廁所。然後沒多久,就把褲子尿了,他這個情況是有些不正常的。」
聽了老師的話,小娟也百思不得其解。從昊昊很小開始,她就隔段時間把尿一次,也是想因此,昊昊從不尿褲子,這是她最驕傲的地方,一直認為自己「育兒有方」。
可現在看來,似乎沒有提醒,孩子就不知道上廁所,後來,小芳帶孩子去了醫院檢查。
醫生檢查後說:「是不是平時把尿的原因,讓孩子形成依賴,需要提醒才會自主尿尿。」媽媽聽了醫生的話後崩潰大哭,原因竟是自己害了兒子。
其實不止小娟,還有很多父母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孩子總是尿褲子,讓人苦不堪言,說孩子捨不得,不說又生悶氣。其實當我們一遍遍提醒孩子,在他們還沒有便意時讓他們尿尿,就是在默默的傷害孩子的排便系統了!
「新型把尿」的危害,父母們應該知曉
排便對於成人來說,是身體的本能,但這種本能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培養。
在嬰幼兒階段,寶寶的排便系統並未完善,括約肌也是松的,他們不會控制感知,所以才經常尿床。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括約肌逐漸發育完善,孩子也進入肛欲期,會通過憋尿探索排洩的臨界點,感受膀胱的最大容量。
直到6歲,排便系統才大致完善成熟,而在這個過程中,尿褲子是常有也是正常的事情。
父母若總是掐著時間給孩子把尿,無疑是「拔苗助長」的行為,破壞了孩子正常的發育軌跡!
第一、影響孩子的排便反射功能
當孩子被父母要求去排便時,這屬於外界的幹預,而不是大腦傳達的信號。長此以往,孩子依賴父母的提醒,就會忽視自己身體排便的感受。
當沒有大人提醒時,就算身體快要憋不住,可大腦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就會下意識的尿褲子。
第二、影響孩子括約肌功能
括約肌的發育,需要膀胱一次次充盈帶來的刺激。但父母總是提醒孩子,在孩子還沒有便意的時候就排洩乾淨,就會導致膀胱始終出處於沒有裝滿的狀態。
少了這種刺激,孩子的括約肌發育就要比同齡人更晚,學會自主如廁的時間自然也會更晚。
其實,我們應該明白,世間萬物都又各自的發展規律,孩子也同樣如此。不能因為想要少些麻煩,就企圖讓孩子跳過某些過程,這種人為的幹預,對孩子的身體沒有一點好處。
「新型把尿」不可取,父母應該怎樣做?
首先,接受尿褲子的現實
這世界上哪個人是沒有尿過褲子呢?孩子也不是故意和父母作對,他們只是還無法控制自己。換個角度想想,這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件趣事。千萬不要總因為孩子尿褲而焦慮,更不可因此而訓斥他們。
其次,不要總是提醒孩子尿尿
他們確實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但並不意味著,沒有對便意的感知。如果總是去提醒,有就剝奪了孩子感知尿意的機會,破壞了孩子的發育進程。
最後,幫助孩子明確排便的意義
上廁所也是需要教的,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在有便意的時候要說出來,並給他們買座便器,教會如何長廁所。起初有些失敗難免,但只要堅持,孩子也會明白想上廁所就要去座便器上解決。
父母們一定要記得,孩子的成長,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情。我們要多了解些科學的育兒知識,遵照他們的成長規律去照顧,孩子才會更加健康的長大。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