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身管式武器,槍械都是依靠火藥燃氣來推動彈丸飛離槍膛,從而擊中所要打擊的目標,因此,自槍械誕生之日起,供彈具可謂種類繁多,五花八門。
供彈具,或稱供彈裝置,是槍械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即便槍械非常先進,但沒有子彈可供,就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供彈具,決定了槍械的主要作戰性能,供彈具非常重要,在激烈的戰鬥中,倘若槍械發生射擊故障,往往是在供彈過程中發生的。
MP-40衝鋒鎗32發彈匣供彈
譬如,射擊時,常見的卡殼現象,就非常麻煩,將直接導致槍械射擊停頓,關鍵時刻叫不應,就要付出血的代價,供彈具有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彈倉:這是最常見的供彈具,幾乎伴隨發射火藥彈丸的栓動步槍發展而來,具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彈倉供彈結構非常簡單,都設置在機匣上方,一般採用5發橋夾裝彈,當然也可以一發一發地壓彈,只要不嫌麻煩就可以了。
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8發漏夾彈倉供彈
但也有特例,像英軍裝備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就採用2個5發彈夾供彈,比其它國家軍隊裝備的步槍子彈多一倍。
此外,美軍的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也是非常特殊的案例,儘管也屬於彈倉供彈,但卻採用8發漏夾,整體式地壓進彈倉,待打光8發子彈,鋼製漏夾會自動彈出彈倉,並發出清脆的響聲,提醒士兵可以及時裝彈了。
彈匣:最早是用在手槍上的,後來的輕機槍、衝鋒鎗、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等都普遍採用了彈匣供彈方式,比彈倉供彈子彈要多出許多,增強了槍械持續射擊的能力。
波波沙41衝鋒鎗71發彈鼓供彈
其中,手槍彈匣供彈7-20發區間內比較常見,半自動步槍10發左右,衝鋒鎗和自動步槍現在大都為30發供彈具,二戰時期的輕機槍也大都為20-30發彈匣供彈。但也有特例,譬如日軍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輕機槍,就採用了6個5發橋夾共30發彈,從機匣上方的漏鬥供彈形式,即便在全世界軍界都是絕無僅有的。彈鼓:二戰時期,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軍裝備的波波沙41衝鋒鎗,採用了71發彈鼓供彈,比德軍引以為豪的32發彈匣供彈的MP-40衝鋒鎗,火力要強勁一倍以上,成了蘇軍打敗德軍的巷戰之寶。
尼米尼輕機槍彈鏈供彈
可見彈鼓供彈,一般要比彈匣供彈容量高,但彈鼓死沉,結構複雜,不易攜行,故障率也比較高,存有一定的缺陷,不如彈匣供彈性能穩定。
彈鏈:最早出現在重機槍上,因為強調火力壓制,所以需要容彈量大的供彈具,顯然20-30發的彈匣不適合重機槍,當代的輕機槍也絕少有二戰時期20-30發供彈了。
50發滾筒供彈的衝鋒鎗
彈鏈供彈儘管火力持續性能好,但其供彈具設計比較複雜,必須依次移動各個鏈節,使插在彈鏈上的槍彈移至進彈口的位置,再由進彈機構推彈進膛,才能將子彈射出去。
滾筒:也稱螺旋彈匣,近年來,才開發出來的新型供彈具,兼具攜帶方便、更換迅速,也支持更加持久的火力輸出。
47發彈盤供彈DP輕機槍
容彈量50-150發範圍內,比彈匣供彈容彈量更高,由滾筒內的螺旋型導軌和彈簧的彈力驅使導軌轉動,但是一旦發生卡彈狀況,則排除故障的程序比較耗時且費力。
除了以上的供彈具以外,尚有彈巢供彈方式,一般僅限於左輪手槍,現在,很少有軍隊裝備此手槍了;還有輕機槍上方的彈盤供彈,譬如二戰時期蘇軍的德普輕機槍,就採用機匣上方47彈盤供彈,中國稱轉盤機槍就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