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資深的心理學家發起了一場實驗,他通過徵集和招募,邀請到了999位分別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來參加他的實驗。
實驗內容很簡單,所有參與人員在紙上寫下自己認為未來半年時間可能會遇到的煩惱,然後把紙放進箱子裡。
而後所有的參與者在不刻意改變節奏和方式的情況下,繼續自己的生活。
半年後,心理學家按照當初留下的聯繫方式,對照著他們當時所寫下的預測的煩惱撥通了電話。
就在心理學家一一採訪結束後,驚人結果出現了,當初參加的近1000位人留下的1000份煩惱中,有超過995位都沒有發生,甚至有很多不被認為是人生的煩惱。
而大多數的人的煩惱,都是自己想多了,就是所謂的自尋煩惱。
這就是著名的心理實驗「未來的煩惱」。
我們常常為未來的煩惱提前焦慮,人生短短幾十載,白白浪費了自己的珍貴時光。
人生一晃就老,千萬別自尋煩惱。
如果你能提前明白以下幾點就會多出很多幸福的日子。
別為家庭煩惱
中年人的煩惱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上有老下有小,家裡所有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中年人身上。
父母需要你養老,孩子需要你照料。中年人在中間容不得太多差錯,肩膀上仿佛是一座隱形的大山。
他們想釋放壓力的時候,也不敢在家人面前抱怨,老人看了會著急,因為自己幫不上什麼忙,孩子能力和經驗有限。
想起之前的一位房東阿姨。
阿姨特別喜歡發朋友圈,公園徒步、文藝表演,一身東北花布行頭,讓人看著都覺得生活愜意,輕鬆自在。
偶爾還私信讓我幫忙點讚朋友圈,上下班遛彎碰到還打個招呼。
有天見她發了一條朋友圈:「我雖然上有老,下有小,但這並不耽誤我抽空好好生活。人這一輩子,其實也就兩萬多天,為了家庭的擔子,自尋煩惱不值得。」
阿姨能說出這樣的話,看來是真的想通了。
就像一個打結的繩子,一頭是家庭,一頭是自己,越是揪著煩惱不放,這個結就越牽越緊。
一輩子很短,別為家庭煩惱。
別為孩子煩惱
經常聽到做父母的講一句話:「為孩子操一輩子心。」
孩子小的時候,作為父母需要教育他們、照顧他們。
但孩子長大之後,做父母的要學著放手。
別為孩子煩惱,就是學著放手,讓孩子主宰自己的人生。
前一段火起來的電視劇《流金歲月》,裡面的謝宏祖媽媽謝嘉茵女士,對自己兒子的約束略微過多。
謝宏祖有「難言」說不出,平時交的朋友由媽媽決定,交的女朋友也是媽媽說了算。
謝嘉茵女士所做的一切安排認為是給孩子最大的愛,以為這樣就能讓謝宏祖成才,然後繼承家業。
但反而讓他有「窒息感」。
謝宏祖煩惱媽媽約束過多,謝嘉茵女士煩惱兒子不聽指令。
雷軍曾在《奇葩說》裡說過一句話:
「父母之於孩子,可以是人生的導師,陪伴的朋友,但不要扮演他生活的上帝,要給他自由的空間和舞臺。」
萬物皆有自己的宿命,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軌道。人到中年,不要再為孩子煩惱。
別為朋友煩惱
年輕時,我們廣交朋友拓寬自己的人脈,因為我們深信:多個朋友,好說話;多個朋友,多條路。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明白不是每個朋友都真心待自己,不是每個朋友都能相伴一路走到最後。
特別是人到中年,相比年輕時廣交朋友,這時更可貴的是為數不多的真心朋友。
郭德綱和于謙是相聲界出了名的搭檔,倆人之間的友誼也被很多人津津樂道。
當年郭德綱相聲事業發展並不順利,很多人都勸說于謙離開德雲社,但他選擇留下和郭德綱一起扛下去。
郭德綱曾在一年生日時,轉發微博對于謙說:「雖然四海皆兄弟,唯有謙哥同路行,感恩哥哥。」
所有兄弟情誼全包含在一句話中。
人到中年應該清楚,不同於年輕時朋友常伴左右,到現在仍一起前行的才是最珍貴的那一個。
明白這一點,就不要再為朋友而煩惱了。
別為工作煩惱
年輕時,工作對我們來說是養活自己,證明自身價值,是重中之重。
但人到中年我們發現,終其一生自己可能就是一個平凡人。
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領導者張之洞,在青年時期因為科舉考試沒有考中狀元,特別沮喪,但在外人看來,名列三甲已經是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了。
經歷歲月的洗禮之後,他卻總結了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爭閒氣。」
張之洞徹底放平了自己的心態,不為年輕時沒有達到的目標沮喪煩惱。
人到中年萬事休,船到碼頭車到站。
這時候中年人更應該修煉自己的品性和心境,不為不屬於自己的名利得失而沮喪。
歌德曾說過:「人到中年還試圖實現青年時代的希望和心願,那他一定是在欺騙自己。」
中年人的事業多數已成定局,最好不要再為年輕時的目標而煩惱。
別為感情煩惱
年輕時本可以得到卻沒有好好珍惜的愛情,大概是最讓人放心不下了的。
一路走來,我們總習慣去堅持不該堅持的,去執著不該執著的,明知只會徒增傷悲。
電影《後來的我們》林見清和方小曉之間的愛情讓人印象深刻。
年輕時倆人一起在外吃苦打拼,擠在一間破小的出租房,相互扶持。
彼此都認為會和對方攜手走完一生。
但世事無常,沒有人能提前預判結果,倆人最後分手錯過。
就像張愛玲曾說過:「人生就像一場舞會,教會你最初舞步的人卻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場。」
十年後,倆人再次相見,林見清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
或許是各自長大,雖揮淚告別,但心中多了一份釋然。
世上有很多愛而不得的例子,分開後的兩人或許有遺憾,但錯過的愛情終究是回不去了。
中年人學會和自己和解,苦於錯過的感情,多半會讓現在的日子徒增煩惱。
別為欲望煩惱
在任何一個年齡段,我們都有欲望。
年輕時,要駕馭欲望,讓他成為自己的動力;中年時,要克制欲望,避免產生煩惱。
因為人到中年,明白欲望都是虛的。
越是有利益的圈子,欲望越會被滋養。
但有的人活得就很明白,看淡名利,克制欲望。
老戲骨陳道明就是這樣,身為演員圈裡的資深前輩,他本就擁有很多所謂的名利。
但他只一心演戲,琢磨演技。
即使遇到戲份很少的劇,演完之後也不會離開休息,而是觀摩學習年輕一代怎麼演戲,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讓自己演出的戲沒有年齡差距。
人到中年看輕身外之物,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好本職工作,不為虛幻的欲望自尋煩惱。
弘一法師說:「行少欲者,心必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減少欲望,心靜坦然,不為世俗幹擾自生煩惱。
別為金錢煩惱
三毛曾說過:「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金錢就像一個操盤手,人們的悲喜都能受它調控。
明白的人,懂得和金錢保持恰當的距離。
錢鍾書是著名的文學家,一生都淡薄名利。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他去講學,一課講40分鐘,一周講12次,一共16美元,食宿全包,可攜夫人前去。
這待遇在當時已經是非常豐厚了,但錢老都一併拒絕。
英國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錢老有一本寫滿批語的英文大辭典,派人遠渡重洋,許以重金,也是換來錢老的一句「不賣」。
他曾引述《風俗通》說:「利旁有刀」,就是說多得錢財者,必有刀劍之禍的意思。
他又說:
「錢邊上有兩個戈字,戈乃殺人之物也,而兩戈爭貝(古代以貝為錢)豈非賤乎?執十戈以求貝,豈不就是『賊』嗎!」
由此可見,一生追求金錢,只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
人到中年,恩恩怨怨,忙忙碌碌都會讓一個人煩惱,我們要會和自己和解。
內心平和,才能真正的放下煩惱。
一生有限,顧此失彼,煩惱多一些,快樂就會少一些。
況且自認為的90%的煩惱,並沒有真的發生。
就像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回憶錄》曾提到:
「當我回顧所有的煩惱時,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臨終前說:『一生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時間一晃而過,莫要自尋煩惱,多給自己製造幸福比什麼都強。
和大家共勉。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一輩子不長,請依心而行
點擊文末視頻
願我們終此一生
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記得關注分享呀~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有書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