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斯澤夫在北京受訪時表示,當前社會存在部分男性「女性化」的問題。他表示,不少孩子都是由女性親屬帶大,幼兒園中的教師也大多為女性,這可能導致男性「女性化」的問題。他認為,除了家庭方面,幼兒園、小學的教師群體應儘量增加一些男性教師。
社會關注男孩這個群體,關注他們缺少的陽剛之氣,關注他們逐漸女性化是件好事。但關注背後我們更應該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是一件男孩子們被迫女性化的問題,還是男孩子們更追求真實自我而造成的社會現象。
首先先來說說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男孩變得女性化,我想最有爭議的一點就是出現在我們公眾視野中的男孩子們他們出現了另一種風格。這種風格被某些人定義為了「女性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些化著妝、抹著髮油在舞臺上唱唱跳跳的小偶像們,他們受到追捧,也被別人惡意抨擊「娘娘腔」。其實關於追求真我、勇敢做自己這個話題早已是老生常談了,我們前兩年為中性風高呼,今天也同樣要支持那些敢於表現自己、愛自己所愛風格的男孩子們。
至於這位委員提出的增加男教師來緩解男孩「女性化」的措施,我認為也是不妥的。先不說,就女教師對一個男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大影響,才能讓他變得女性化。而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父親這個角色對孩子教育成長的作用。這位委員提到不少孩子都是由女性親屬帶大,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關注一個家庭中那些男性親屬都去哪兒呢?教育撫養從來不只是女人的任務,我們應該抨擊那些大男子主義,把孩子扔給老婆帶自己不聞不問的丈夫,讓他們回歸家庭,教育子女,恐怕比增加男教師要好得多!
另外,我一直覺得比起讓男孩子不要女性化,教會他們尊重女性、負責任、有擔當……這些品質才是一個男孩子應該具備的。畢竟,一個「女性化」的男孩子可能不會對社會造成什麼負面影響,但一個侮辱女性、不負責任、沒有擔當的男人,更有可能成為危害社會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