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大橋與環灣大道交會處,成群海鷗飛舞覓食。
連日來採訪膠州灣冰情時,記者經常看到一群群海鷗在海邊的冰面上盤旋,一旦發現一塊沒有結冰的海面,就會扎堆飛向那裡尋找食物 。1月19日,記者採訪了解到,今年在膠州灣過冬的海鷗有5個品種,大約5萬隻 ,一旦海面大面積冰封無處覓食,它們極有可能被餓死或向南轉移到其他海域過冬。為了幫膠州灣海域留下這些小精靈,本報發起「保護海鷗」行動,呼籲有愛心的市民或企業餵食海鷗。
5萬隻海鷗留青過冬海邊的淺灘、河口是冰情比較嚴重的地區,為何還經常看到海鷗在海邊覓食呢?「不能說海鷗就喜歡到海邊覓食,其他海域如果食物豐富,它們也會飛向那裡。」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站高級工程師王希明向記者介紹說。
「實際上,每年冬季大部分海鷗是會遷徙到南方過冬的,而我們島城冬季氣候較為溫暖,有一部分海鷗會留青過冬。」王希明表示,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站常年負責島城的鳥類保護工作,他從事這樣工作已經20多年了,每年都有大批海鷗從西伯利亞、中國東北等地飛臨青島越冬避寒,今年在膠州灣過冬的海鷗有紅嘴鷗、黑尾鷗、銀鷗、灰背鷗、灰翅鷗5種,大約有5萬隻。
食物減少到垃圾場覓食海面冰封,有不少海鷗飛往太原路垃圾站,爭搶著地上的腐食。有一些市民認為,海鷗喜歡吃髒的食物,是一種「垃圾鳥」,很髒,但事實並非如此。
「海鷗喜歡群聚在食物豐富的海域,在海邊、海港、盛產魚蝦的漁場上,都會有成群的海鷗在水面上飛翔覓食。」王希明介紹說,海鷗喜食部分植物、甲殼類動物和其他小動物。這幾年,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膠州灣的環境治理工作得到改善,海鷗很喜歡在這過冬。「因為冬季海上的食物少了,為了填飽肚子,海鷗才會去垃圾場找東西吃。如果幹淨的海域有食物,它們肯定不會吃垃圾的。」
王希明表示,「垃圾鳥」的說法是一種誤解,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強,實際上有時候海鷗是清理了環境,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
保護精靈請你伸援手「真怕這些海鷗餓壞了啊!」18日上午,站在環灣大道附近海岸旁觀海鷗的襲先生心疼地感慨。
王希明說,每年冬季海上結冰時,都能看到有些熱心市民拋一些食物餵海鷗,一點食物撒過去,上百隻海鷗都飛過來。「但現在很多人還意識不到保護海鷗的重要性,單個市民的力量太微弱,有些人還不能每年都堅持,這會讓海鷗離我們遠去的。」王希明說,在海上飛翔的海鷗,是一道亮麗的景觀,這也不是任何城市海邊都有的,我們要珍惜。
海面冰封,可別餓壞了我們的海鷗朋友!本報計劃發起「保護海鷗」行動,希望熱心市民、企業能參與到此次活動中,提供一些小魚蝦、麵包渣、專門飼料等食物,到環灣大道附近海域餵食海鷗。聯繫電話:80889781。
膠州灣冰情有減緩趨勢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預報中心19日16時發布海冰藍色警報,遼東灣、萊州灣浮冰範圍均達到IV 級警報(藍色)標準。
記者了解到,預計 1月20日至22日,遼東灣浮冰最大外緣線70~80海裡,一般冰厚10~20釐米,最大冰厚35釐米;渤海灣浮冰最大外緣線20~30海裡,一般冰厚5~15釐米,最大冰厚25釐米;萊州灣浮冰最大外緣線30~40海裡,一般冰厚5~15釐米,最大冰厚25釐米;黃海北部浮冰最大外緣線15~25海裡,一般冰厚5~15釐米,最大冰厚25釐米;膠州灣浮冰最大外緣線可達1.2~1.7海裡,一般冰厚3~8釐米,最大冰厚12釐米。專家告訴記者,從監測情況來看,膠州灣的冰情趨緩,浮冰覆蓋範圍較18日減少0.1海裡,而從預測情況來看,冰層厚度變薄。
文/本報記者王悅 任金梅 圖/記者 何毅 陸金星
在青過冬的5種海鷗灰翅鷗體長 60 多釐米,頭、頸純白色,臉頰紅色,翅膀灰色,下體白色,屬稀有種類。
紅嘴鷗
身體以白色為主,嘴赤紅色,翅膀帶灰色。紅嘴鷗數量最大,體態較小。
銀鷗
體長 60多釐米,體上部深灰色,下體白色,嘴巴呈肉色。它的叫聲似「鳥——鳥」。黑尾鷗
體長 40 餘釐米,飛翔時,尾巴有一條黑色寬帶,嘴巴黃色,嘴前端有一紅點或黑點。
灰背鷗
體長60多釐米,成鳥與銀鷗相似,臉頰紅色,背部青灰色,肩以上是銀白色。
■相關新聞黃島貨運碼頭現大面積海冰 海事部門破冰助船出港半島都市報1月19日訊(記者葛楠) 連日來,受強冷空氣影響,黃島部分海域海水結冰,部分冰層厚度超過10釐米。為此,青島海事局對轄區海域冰情進行嚴密監控,定點定時進行巡視,確保船舶通航安全。
17日,停靠黃島麗星碼頭1號泊位的船舶因海冰無法出港,海事部門迅速出擊組織相關作業船舶進行救助,破除礙航海冰,使該船順利脫困出港。
據了解,連日來,受強冷空氣和寒潮天氣的持續影響,黃島麗星物流貨運碼頭至大煉油碼頭水域,出現大面積海水結冰現象,部分冰層厚度超過10釐米,給該區域船舶航行帶來了安全隱患。
入冬以來,青島海事局採取多項措施積極主動應對,截至目前,轄區海域未發生安全事故。在海冰影響期間,青島海事局還將對不滿足航行安全的船舶限制進出港。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