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高能預警!
大家快看下面這些圖
能猜出這些是什麼物種嗎?
圓咕嚕的眼睛
脹鼓鼓的肚子
這傢伙能瞬間洩氣
也能「充氣」重回圓鼓鼓
有人猜出來了嗎?
它就是河豚!
別看它賣萌裝可愛
有人為了貪圖它的這一口鮮美
險!些!喪!命!
河豚的鮮美大家都聽說過,但不是每個人都敢吃。如果河豚一旦處理不當,吃了後可能會中毒身亡,但每年到河豚上市季節,吃河豚中毒事件總有發生。來自惠州市惠東縣的範先生是位餐館老闆,4月下旬,朋友送了他一條河豚。範先生自行加工後食用,覺得比較腥,僅吃了一點就放下了。但沒想到的是,半小時後範先生就感覺手腳發麻,活動不便,說話、呼吸都有點困難。可能是中毒了,範先生忙叫弟弟駕車直奔龍崗中心醫院。急診醫生趕緊給予範先生緊急氣管插管後,直接送到ICU搶救,隨後報告了院總值。據醫生介紹,當日凌晨患者入院時,自主呼吸基本停止,昏迷,四肢軟癱。醫生能採取的措施就是呼吸支持,盡力守住生命,補液利尿,爭取排出一點毒。有利點——食用量小,不利點——時間延誤。
14小時後,範先生開始清醒,四肢有輕微活動;28小時後,開始有自主呼吸;近48小時後,停機拔管,四肢活動,自主呼吸完全恢復。
令人痛心的事例
一次一次再提醒我們
千萬別貪這一口
河豚毒素實在是太強了!
事實上,對於同一品種的魚來說,如果個頭太大,魚的年齡一般也更老,肉質可能會比較粗糙,而且還可能富集更多環境汙染物。
個頭太小的魚,安全性雖然沒有什麼問題,可由於太小,很多魚還沒有長大成熟,體內的香氣物質也比較少,吃起來沒有那麼香。
大型肉食魚類體內更容易蓄積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國際上的權威健康機構也建議不要吃鯊魚、劍魚、旗魚、方頭魚等大型魚類。
大家可能都曾在一些不正規的小攤販買過魚類,為了方便也為了便宜。
倒不是說小攤上的魚一定不好,而是某些不正規的小攤販,魚的來源和品質都沒法保證,可能隱藏著更大的安全隱患,比如重金屬超標、寄生蟲等。
想放心吃魚,還是去正規超市和菜場買吧。
不少人喜歡吃點兒野生魚類解解饞。
事實上,由於環境汙染的不確定性,野生魚可能更容易富集一些完全想不到的有毒物質。
比如,很多魚會因為捕食了有毒的海藻、小魚小蝦而在體內蓄積毒素,常見的有雪卡毒素、河豚毒素等,人一旦吃了,很容易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人喜歡吃醃製的鹹魚。不過,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把中國式鹹魚列為第一類致癌物,一定要少吃。
不過,這也並不是說咱就完全不能吃鹹魚了。偶爾吃吃完全可以,但一定要少吃。
除此之外
安全提醒:「三不原則」遠離河豚
1、不消費:普通的加工、烹調方法難以破壞河豚毒素,民眾不要隨意食用河豚魚。消費者一旦發現違法經營河豚魚的行為,應及時向當地食品藥監部門舉報。
2、不撿拾: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沿海地區特別是在海灘附近不要撿拾廢棄的魚,不要到路邊或市場上買不認識的魚類。碰到頭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鮮豔的斑紋或色彩,體表無鱗,光滑或有細刺的魚,需仔細鑑別是否河豚魚(河豚魚一旦遭受威脅,就會吞下水或空氣使身體膨脹成多刺的圓球)。
3、不加工:有的人認為只要去掉河豚魚有毒的頭、內臟、皮,或者經過鹽醃曬乾、高溫蒸煮後就會無毒,這些說法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河豚毒素作為耐酸、耐高溫的動物性鹼,化學性質穩定,需220℃以上方可分解,一般烹調手段包括鹽醃或日曬等都難以破壞。即便將河豚在130℃高溫下燉11個小時,也只能分解三成左右毒素,況且一般家庭烹飪遠達不到這個時間和溫度。所以,市民不要自行加工食用河豚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