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暴力的未來世界,警察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是法官、陪審團、同時還是劊子手。這群被稱作「判官」的正義使者,在巨大都市「MEGACITYONE」維護已被大多數人遺忘的法律。這個故事會讓你想起哪部電影?是1995年的《特警判官》?還是2012年的《特警判官3D》?
很奇妙的,這兩部改編自相同漫畫的電影,一部歡樂喧鬧,一部卻黑暗暴力,當真是一書兩制。這兩部電影的命運也截然不同,今天,讓我們從頭到尾比較一下這兩部截然不同的電影。
從漫畫《德雷德法官》誕生的電影《特警判官》
法官、陪審團、劊子手三位一體的判官,權力大得驚人,等於將司法、審法與執法三權牢牢抓在手中——事實上判官們也蠻常「立法」的。漫畫《德雷德法官》(JudgeDredd)的主角,就是一部人體法律,從頭到尾都為法律而生。
這是一個光明正大直達荒謬的設定,幾乎與《懲罰者》並無二致——心中無法與心中全是法其實一樣的極端。而就如《懲罰者》是漫畫作者對司法系統的悲觀批判,《德雷德法官》也站在相同的批判角度,而且,不苟言笑的德雷德,其實比懲罰者更為荒誕無稽,更有濃濃的黑色幽默。
嘲諷批判是這套漫畫的核心,也許有些讀者,在閱讀這些大量塗滿蕃茄醬的漫畫時會笑出聲。這似乎造成了某些誤會,至少,1995年由史泰龍、黛安·蓮恩與羅伯·施奈德主演的《特警判官》就好像搞錯了方向,把電影拍成了真正的喜劇片。
當然,如果我們回憶90年代中期的超級英雄電影,從1992年《蝙蝠俠歸來》的票房失敗,到1995年《特警判官》上映後推出的《永遠的蝙蝠俠》轉變,可以說明,黑暗風格的超級英雄電影在當時並不受歡迎。即便,史泰龍其實是80年代的著名硬漢,還直接用火藥灼燒傷口。但是,到了90年代中,硬漢也得搞笑才能活下去。
漫畫《德雷德法官》裡的嘲諷風格,幾乎在《特警判官》裡一掃而空,只剩下史泰龍含糊不清地怒吼:「IAMTHELAW!」
好像還有一點漫畫裡不可一世的威風。
史泰龍把德雷德法官的公正不阿,轉化為不經世事的純真——他只是個執法機器,其他地方看來只是個生活白痴。當然,漫畫裡不會在意德雷德平常的生活是否美滿,但是《特警判官》刻意放大了德雷德與現實的脫節,並且以諷刺的方式嘲笑這種代溝——《特警判官》很明顯嘲諷錯地方了。電影還特地安排了戰力為零、但是很懂得偷雞摸狗的小跟班羅伯·施奈德,擺明要待在史泰龍身邊近身嘲笑。
看不見原作精神的「搞笑」二創
《特警判官》很少被提到的一個成就,是它幾乎算是史上最惡搞漫畫原作的電影。
惡搞之處不在於修改漫畫劇情,而是讓主角德雷德的人物設定顯得更加愚蠢,達到了存心惡整的地步。羅伯·施奈德就像在撫養一位智能不足的超強戰士,有問題時就躲在德雷德身後,沒問題時就出來嘲諷德雷德。幾乎看完《特警判官》的觀眾,不會想到要翻閱那些《德雷德法官》漫畫,因為電影根本沒有呈現漫畫的精華,更像是一本勉強遵循搞笑風格的同人誌,讓人對裡頭所有角色失去興趣。
歡樂沒有錯,錯的是歡樂得沒頭沒腦。這就是《永遠的蝙蝠俠》與《特警判官》的巨大差別:成本高達1億美金的《永遠的蝙蝠俠》,國內票房高達1.8億美金;但是成本9000萬的《特警判官》,美國國內票房卻僅有近三分之一的3400萬美金。不過,至少史泰龍在海外仍然有非常大的粉絲基本盤。況且,《德雷德法官》漫畫在海外的知名度也不高。海外觀眾幾乎把《特警判官》當作原創電影觀賞,這自然會少了很多原作包袱,多了一點觀賞無腦電影的樂趣。
範思哲風格的戰甲、華麗的未來建築裝飾、還有動作英雄最愛的冷笑話,《特警判官》打造了一個卡通般的歡樂未來末日世界——都這麼歡樂了,讓人感覺也不太末日了。2012年的《特警判官3D》捨棄了這些浮華不實,事實這部電影也沒有1億美金的成本可以揮霍,它5000萬美金的成本已經很高了,但更重要的是,《特警判官3D》樂於「自甘墮落」,它如願地打造一個髒亂、噁心又殘暴的未來世界,樂於放進各式各樣浮誇的殺人/被殺特效。《特警判官3D》原本就把自己定位成一部B級電影,而它也無意歌頌英雄主義。
所以,老實說,《特警判官3D》並沒有比《特警判官》更加遵循原作,它沒有太批判法西斯主義與警察機關的專橫,德雷德法官仍然是一個無法地帶裡的救世主。但至少,由卡爾·厄本飾演的德雷德,話更少了、臉更臭了、更無情與殘忍,這一點至少符合了原作漫畫的人物設定。
故事將德雷德設定在一個200層的封閉大樓之中,而這棟超級大樓裡滿是三教九流,所有人都只想要幹掉德雷德,這讓他的殘忍暴力有了一個最棒的出口。
精彩好評,但觀眾根本沒發現它:《特警判官3D》
《特警判官3D》的幕後製作過程,比起銀幕上髒亂的罪惡大樓還要亂。編劇亞歷克斯·加蘭在寫完了《驚變28天》與《太陽浩劫》兩部類型電影劇本後,獲得注目,他也負責了《特警判官3D》的劇本。但是,這位編劇除了寫劇本之外,還要做別的事——《特警判官3D》導演皮特·特拉維斯在拍攝後期,與監製發生了「意見分歧」,因此他從導演,變成了類似顧問的角色:他仍然會監督製作的過程,但是,負責剪輯工作的人,變成了加蘭。
在亞歷克斯·加蘭執導大受好評的《機械姬》之前,他其實已經是《特警判官3D》的影子導演。這種突如其來的責任重擔,應該讓這位從未導演過任何長片電影的年輕編劇,感到萬分痛苦,而且,大部分觀眾還不知道他是實質的編劇、剪輯與導演。
主演卡爾·厄本在2018年,給了加蘭一個公道:
「《特警判官3D》的成功中有絕大部分因素,來自於亞歷克斯·加蘭,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亞歷克斯·加蘭執導了這部電影。」
厄本說得沒錯,亞歷克斯·加蘭確實是導演,但是他沒說清楚一件事:《特警判官3D》的成功建立在影評口中,而不在觀眾的支持之上。
這部電影獲得了很好的評價,但是觀眾幾乎不認識這部電影、或是被1995年胡搞瞎搞的《特警判官》打壞了胃口。《特警判官3D》的票房奇慘無比,美國票房僅有1300萬美金,距離成本5000萬美金還有一大段差距。而這部沒有大明星的電影,在海外也無法依靠明星魅力撈上一筆。
這種慘賠一口氣清除了《特警判官3D》發展續集的可能性——《特警判官3D》的故事僅發生在德雷德法官帶領菜鳥判官進行任職訓練的一天,往後還有很多故事可以發展。不過,這部被歸類於票房毒藥的電影,註定沒有發展續集的本錢。
另一方面,製作過程被整到死去活來的加蘭,在他因為《機械姬》與《湮滅》而成為熱門科幻電影導演後,也無意回歸《特警判官3D》續集:
「那次拍片經驗因為太多原因,最後變得太殘酷了,到最後,我什麼不想再拍下去了。我愛德雷德法官,我確實喜愛這個角色,可是短期內我沒有興趣再碰他了。」
不過,加蘭雖然被《特警判官3D》整死了,但他並沒有對自己的作品發出任何怨言。事實上,卡爾·厄本也說過,加蘭是讓他唯一能撐下去拍完電影的原因,而這位演員也希望能夠再度戴上德雷德的頭盔。這代表,加蘭與厄本很有可能再度合作,也許在另一個更好的機會或是更完善的《特警判官》計劃裡合作。
我們能看見更多《特警判官3D》嗎?
這些年來,透過DVD與藍光光碟的長尾效應,《特警判官3D》獲得了觀眾的再度評價,也被許多媒體評為2010年代最好的動作電影之一。說不定,製作《特警判官3D》的續集,真的只是時間問題。
有些超級英雄就是天生比其他人苦命,驚奇4超人這一家很苦命,看來德雷德法官也是。其實,讓我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如今最好的德雷德法官電影,可能已經誕生了,那是「盜版宇宙」裡的迷你動畫劇集《特警判官:超級惡魔》。這齣劇集有哪些精彩的部分呢?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