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絕版」麒麟高端晶片的承載者,華為最新旗艦手機Mate40系列連日來熱度不減。
10月30日,華為Mate40系列終於在中國正式發布,共有四款機型——華為Mate40、Mate40 Pro、Mate40 Pro+、Mate40 RS 保時捷設計。
這一系列售價由4999元起,其中最高端的保時捷款11999元起,和更高昂的海外版本相比,有著上千元的差價。
自預售以來,用戶們的購買熱情高漲,21Tech記者查詢了京東華為旗艦店的最新數據,截至發稿,華為Mate40RS保時捷設計款在京東平臺的預約人數就突破了36萬人。
在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分析師賈沫看來,Mate40系列在國內應該不愁賣,華為在2020年第二季度已經是國內最大的高端玩家,佔到國內高端市場的一半以上的份額。同時,國內受益於疫情的快速恢復,在第二季度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高端市場,超過了美國。短期來看,在國內的高端市場,華為最大的挑戰並不是蘋果,而是到底能夠生產多少臺Mate40系列的手機,這會直接影響到華為的表現。
而核心的晶片供應,仍處在不確定當中,但是,華為「芯事」未了的同時,開始加速終端業務的其他產品線。在今天的發布會上,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介紹手機之外的智能產品,包括音箱、耳機、手錶、新推出的車載智慧屏等等。值得關注的是,去年成立的汽車BU也首次在華為手機發布會露面,並首發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這也意味著,華為在車機領域的拓展進入了新階段。
在手機生存空間被擠壓的同時,華為在對外的表述中提出了「多產品協同發展」。或者說,將更多的產品線拋至前線深挖場景,是華為在手機之外的戰略轉移和補充,加上汽車的賽道,華為似乎正在往綜合硬體公司的方向奔跑。
旗艦手機:絕地求生
先回顧Mate40系列手機,5G晶片麒麟9000和攝影功能仍重點。
麒麟9000一共有兩款,其中,華為Mate40 Pro、Mate40 Pro+、Mate 40 RS保時捷款都搭載了麒麟9000 5G SoC晶片,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介紹道,麒麟9000晶片首次集成多達153億電晶體,比蘋果的A14多了30%,是目前電晶體數最多和功能最完整的5G手機晶片。同時,CPU三檔能效架構最高主頻可達3.13GHz;首款24核Mali-G78 GPU讓圖形處理性能大幅升級,GPU性能比其他安卓手機高50%;雙大核 + 微核 NPU 架構,提升了端側AI智能,NPU採用華為自研第二代達文西架構,雙大核+微核,算力翻翻。
而華為Mate40則搭載了麒麟9000E晶片,同為5nm 5G SoC,兩者主要在NPU和GPU的核心數上有所區別。
在外觀和拍照方面,Mate40系列採用了88°超曲環幕屏,搭配「星環設計」的相機。Mate40全系手機都搭載超感知徠卡電影影像系統,具備超級防抖、4K高清延時攝影、雙景錄像、前置240fps慢動作、微電影模式、前置音頻聚焦拾音等功能。Mate40Pro和Mate40 Pro+配置前後雙電影攝像頭和前後雙超大廣角。其中,Mate40Pro沿用潛望式光學變焦結構,實現10倍混合變焦和50倍數字變焦。Mate40 Pro+實現20倍混合變焦和100倍數字變焦。
此外,Mate40系列還搭載了兩項特別功能,一是大文件閃傳功能,基於華為在5G晶片、5G終端和5G網絡端到端能力,可以輕鬆實現超大文件疾速可達,斷點仍可續傳,據介紹,傳輸1GB大文件最快僅需31秒;另一方面,華為Mate40系列是全球首款支持數字人民幣硬體錢包的智慧型手機,基於華為硬體級安全能力,手機端具有加密存儲、高性能的NFC通信能力及設備與設備間的交易功能,有利於手機端數字人民幣的使用。
在10月5G手機密集發布期間,華為Mate40和蘋果12最受矚目,「針鋒相對」爭奪國內外的高端市場。餘承東在發布會上表示,Mate40系列海外發布後,預定超出了華為的供應能力,目前正在加緊生產。在美國的制裁下,華為成為手機市場上需要單獨考慮的「變數」,晶片的供應是一個巨大的X,如何絕地求生,華為還在艱難探索。
不過,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一些大廠已經獲得了對華為的供應許可證,包括顯示、圖像等多個關鍵元器件將逐步放開,只是5G相關晶片仍收到限制。但是,對於華為而言,目前最關鍵的還是CPU處理器等核心晶片,沒有最關鍵的晶片支撐,仍不能解決主要問題。無論如何,在晶片的層面仍有一些緩衝地帶。
目前華為手機依舊位居全球第二名,根據Canalys的數據,在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共出貨5170萬智能機,其中國內佔三分之二左右。從全球市場整體佔有率來看,華為依然以14.9%的份額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三星的23%。國內市場上,華為仍處於領導地位,第三季度出貨3420萬臺手機,其市場佔有率自去年同期的42.5%及上季度的44.3%微跌至41.2%。
智能汽車軟硬體: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整場發布會中,還值得關注的是,在手機的故事之外,華為開始了新的產品敘述線。
從發布的產品看,Mate40系列之外,還有首款無線頭戴式耳機HUAWEI FreeBuds Studio、華為Watch GT2 Pro系列新品、帝瓦雷全頻調音的華為Sound智能音箱、車載智慧屏等IoT智能硬體,而這些都是華為「1+8+N」的一部分。
消費者業務很早就提出來「1+8+N」的5G全場景戰略,其中「1」是智慧型手機,「8」是指大屏、音箱、眼鏡、手錶、車機、耳機、平板等等,圍繞著關鍵的八大產品,周邊還有合作夥伴開發的N個產品。餘承東表示,目前華為智能終端的連接量有10億,其中7-8億是智慧型手機,因此其餘智能終端數量在2-3億的規模。主角手機自然是為華為創造了新的事業線,在新挑戰下,「8+N」背後的生活、娛樂、出行等場景加速開闢新天地,尤其是今天消費者業務補齊了「8」個核心產品中的車機硬體——車載智慧屏,雖然發布會上沒有過多著墨,但是傳遞了加深布局多產品線的信號。
需要指出的是,華為做電視、平板、手錶、眼鏡、音箱等是其實是手機製造能力的橫向遷移,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手機圈也早已開啟了智能硬體、IoT賽道的比拼。圍繞著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手錶等產品層出不窮,全球手機第一梯隊的廠商們都已備齊了軟硬體「全家桶」,這是大家的共識。
2020年上半年中,華為手機全球銷量達到1.05億臺,消費者業務收入2558億元。其他硬體方面也迅速增長,根據華為公布的數據,智能手錶在今年上半年成為全球第二、國內第一;平板全球第三、國內全球第二;筆記本全球銷量增長120%,國內排名第二。
但是車機領域則不同,這完全是另一個跑道,供應鏈、銷售渠道、品牌建設等等,和原先的產業是相隔的,華為需要重新建立能力,可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新的徵程開啟。
此次除了車載智慧屏,華為還發布了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據介紹,解決方案包括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5大智能系統,即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雲,以及雷射雷達、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HI提供強大的算力和作業系統,包括三大計算平臺,智能駕駛計算平臺、智能座艙計算平臺和智能車控計算平臺,以及三大作業系統AOS(智能駕駛作業系統)、HOS(智能座艙作業系統)和VOS(智能車控作業系統)。
如此來看,華為的野心是要做汽車的智能大腦,既有作業系統等軟體、也有MDC等硬體的支撐。在軟體層面,華為還沒有公布合作的車企、價格等細節,而圍繞著智能汽車的應用生態,將會是一場新的硬仗。Canalys分析師賈沫告訴21Tech記者,車載硬體這些對於華為而言依舊需要時間,但是對未來而言的確有潛力成為一塊不錯的營收來源。另外也要看華為對車機的願景以及準備設計的領域會有多廣。車機領域也是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經驗的。
在記者看來,華為越來越像一家綜合硬體公司,擁有更多的產業鏈、更多的產品線,綜合型的硬體公司也不乏巨頭。對於物聯網、車聯網,其實此前華為已有布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國的制裁恰好是一次機會,加速了相關業務的發展進程。
在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首次超越運營商業務,成為華為的新營收支柱。當時的計劃是,五年後的2023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目標達到1500億美元的營收。如今在美國三輪打壓下,華為在前三季度仍然實現了銷售收入67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9%,淨利潤率8.0%。保持增長實為不易,而接下來華為要繼續維持公司的高利潤、員工高收入的神話,仍有多場硬仗需要面對。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