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人爭戰幾人回。
唐代詩人王翰的《涼州詞》以葡萄美酒開篇,可見在唐代葡萄酒,已廣泛飲用,代表著濃烈的西域風情。試想,釀造的技藝和西域獨特的風土,令葡萄酒具有了獨特的風味。
《流浪的葡萄樹---- 一部葡萄酒文化史》作者尼娜.卡普蘭,擁有豐富的葡萄酒知識,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父親的影響,她在書中以遊記的形式,將歐洲各大葡萄酒產區的風土人情、釀造技藝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當今以工業品為主的社會化大生產中,葡萄酒是少數無法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的產品之一,原因在於風味,聽起來很玄妙的一個詞。可是這個詞在國際品酒界,是具有實際標準的詞。
風味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葡萄的品種、質量,以及釀造和儲存的技藝。借著拉普蘭的足跡我們得以走進歐洲著名酒莊,很多酒莊都是家族經營傳承的,有自己的葡萄種植園,釀酒工廠,按照不同要求有手工和半機械的,更為重要的是儲酒室,地下、山洞不一而足。儲酒以後並非什麼都不管,發酵以後會有渣滓凝結在瓶壁,需要手工旋轉震動,讓其充分發酵。葡萄酒莊園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個經營綜合體,酒店等設施一應俱全,可謂是一個全面的業態。
葡萄酒的歷史與風味
葡萄酒的歷史要和羅馬人發生必然的聯繫,可以說葡萄酒始終伴隨著羅馬人的發展而發展。在早期羅馬,伊比利斯半島盛產優質葡萄酒,以大口雙耳瓶釀造的葡萄酒,成為了羅馬重要的採購物資。接著,羅馬人學習和改造了葡萄酒釀造,整個義大利半島也成為葡萄酒盛行之地。
葡萄酒成為了羅馬人宴飲的必備,歡樂的源泉。葡萄酒隨著羅馬士兵的步伐,進入了不列顛,進入了如今的德法日耳曼之地,法國葡萄酒也成為世界聞名的飲料,「香檳」也成為一種文化象徵。作者對香檳產地記述非常詳盡,有一款香檳名叫「凱撒」,似乎是為了記述羅馬人帶來了葡萄酒。在此地,每個莊園主都會有獨特的傳承,種植和釀造,讓葡萄酒有了獨特的風味。
回到義大利
作者帶領我們,走了一圈環地中海葡萄酒文化帶,最終來到了地中海之上。多重的文化衝擊,地質變遷的衝擊,令西西里顯出與眾不同的重合性,也令葡萄酒具有不同的風味。多火山的地質,讓火山土壤變得多樣,葡萄品種有55個之多,12種不同的土壤,堪稱釀酒師的樂園。
西西里接近希臘,和希臘的文化淵源自不待言。
在巴勒莫作者筆下的義大利,別有一番情致,可以說這就是這本書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不單單是講述了葡萄酒文化,也結合葡萄酒產地的歷史與文化變革。
這本書兼容了遊記與歷史傳記的雙重特色,作者又具有散文式的寫作技巧和廣博的知識,可以成為葡萄酒歷史文化,學習開啟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