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頭稚子騎竹馬,無賴小兒撲蝴蝶:「孩子王」董浩畫出舊京童趣

2020-12-12 櫻汐筆談

有一次,豐子愷先生問4歲的兒子:「你最喜歡什麼?」本以為他會說:捉迷藏、買毛茸茸的小雞、或者吃糖葫蘆,孰料他率然答曰:「逃難。」

驚訝之餘,豐子愷便詢問其中緣由,這才了解到,原來大人們以為的兵荒馬亂、流離失所,孩子們看到的卻是「爸爸、媽媽、姐姐、弟弟、娘姨,大家坐火車,去看大輪船。」

這或許是因為,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沒有成人世界的複雜現實考量,而是以「好玩兒」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逃難途中飲食、住宿都粗陋不堪,但天天和家人待在一起,還能體驗新鮮的玩意兒,這種新奇和快樂早已抵消了物質貧乏的困擾。豐子愷感慨道: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

豐子愷十分喜歡孩子,在他的散文和畫作中,「孩子」常常是主角,童言童語、童心童趣,都令觀者心曠神怡,而「回到童年」更成為無數成年人的夢想之一。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如果翻譯成大白話,意思大概是: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消失,就可以回歸到嬰兒般單純質樸的狀態。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復歸於嬰兒」是一種幻想,好在人作為「有思想的蘆葦」,可以通過文學和藝術等形式,在精神層面重溫童年的美好。

著名少兒節目主持人、「孩子王」、三代人都喜愛的「董浩叔叔」,歷時3年搜集並繪製了100多幅童年時代的遊戲,集合成一部厚厚的畫集《復歸嬰兒》,以繪畫的形式追憶兒時樂趣。

或許很多人會疑惑:主持人作畫會不會不夠專業呢?

其實,董浩畫畫有深厚的家學淵源,他的父親董靜山藝術修養很高,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董浩從5歲起開始習畫,油畫、水墨均有涉獵,曾師從繪製《開國大典》的大師董希文。有如此功底,加上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練習,董浩的畫功自然毋庸置疑。

這本《復歸嬰兒》以傳統的「嬰戲圖」為藍本,但在繪製過程中,董浩擷取自己的童年點滴,站在「孩子」的視角,將「好玩兒」的人與事融入畫中,信筆勾勒出一幅幅簡潔明快、令人回味無窮的童年側影,間接折射出一個時代人們的記憶。

01 借「嬰戲圖」之形,描摹童年之「趣」

嬰戲圖,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題材,最初見於漢代墓葬的帛畫,魏晉、隋唐時期有所發展,宋代時達到一個高峰,出現了蘇漢臣、劉宗道等一批以繪「嬰戲圖」聞名的畫家。

所謂「嬰」,並不單單指嬰兒,而是泛指初生兒和幼兒,他們所玩的遊戲被統稱為「嬰戲」。

在傳統的嬰戲圖中,特別是宋代的畫作上,「孩子」當仁不讓地佔據C位,他們或圍著貨郎擔子好奇地看裡面的貨物,或三五成群地鬥草、「打仗」、騎竹馬、放風箏、撲蝴蝶、鬥蟋蟀,玩得不亦樂乎。在他們的周圍,常常會出現蓮花、麒麟、風箏等帶有美好寓意的物品。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嬰戲圖在古代如此興盛,有其特殊的文化土壤。

一方面是人們受到「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孩子越多,家族根基愈穩。對統治階層來說,人口的增加是國力強盛和稅基增加的一個標誌。另一方面則基於殘酷的現實:受醫療條件限制,嬰兒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上至宮廷,下到民間,都有著普遍的「求子」心願,這直接影響到了畫家們創作時的主題選擇。

不過到了現代,嬰戲圖之「形」仍在,但內在的「核」早已發生了變化。

在董浩的《復歸嬰兒》中,我們可以看到,嬰戲圖的主題之下,「祈福祝願」的意義消退,畫者更多是在表達對於童年趣味、兒時玩伴的懷念,以及對逝去時光的感嘆和留戀。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他的作品可以說是「現代嬰戲圖」。

董浩在序言中提到,自己和40年未曾謀面的小學同學聚會時,大家提到的都是小時候在一起玩兒的細節,玩過哪些遊戲、誰在玩的時候耍了小性子,正是這些瑣碎到不能再瑣碎的細節,讓記憶變得更加鮮活。這大概也是他進行繪畫創作的最大源動力之一:用畫筆留住曾經的美好。

在繪畫技法上,嬰戲圖雖是畫幼兒,卻極考驗畫家的功力。高手如蘇漢臣的作品,被評價為「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於言笑者,可謂神矣」,但如果把握不好,孩童的稚氣全無,一臉嚴肅老成之相,畫面的生氣與活力也會隨之消失不見。

董浩的嬰戲圖以線條和色彩取勝,背景用灰、淺綠、紅等色調淺淡勾勒出紅牆灰瓦的房舍、濃淡相宜的綠蔭、枝頭春意正濃的小花,畫面正中的孩童臉型圓潤、形態可掬,紅、綠、藍、黃的服裝色彩明快。運筆雖簡,但神韻與意趣俱在,似乎能從孩子們的一顰一笑中感受到同樣的快樂。

02 「最喜小兒無賴」:畫出「好玩兒」遊戲

宋代詞人辛棄疾在《清平樂》中寫: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兩個幫助鋤豆、織雞籠的孩子固然可愛,但在詞人看來,最「好玩兒」的,莫過於那個躺在溪頭草地上,一邊玩耍一邊剝蓮蓬吃的小兒子。

類似的詩作還有著名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小孩子初學釣魚十分認真,突然感到有魚在咬鉤,於是連路人的招呼都只擺擺手不敢出聲回應。

蓬頭稚子、無賴小兒,童年的特點之一就在於淘氣、頑皮和無憂無慮。詩人們看著孩子們玩耍的模樣,心中難免會想到自己的童年,所以才會有「最喜」之感。

董浩的畫作中,孩子們的形象也以「蓬頭」「無賴」居多。

他們的衣著通常不大講究,松垮的褲子、肥大的上衣,腦後綁個沖天小辮,有時候會一屁股坐到地上、躬身趴在草叢中,玩泥巴的時候甚至還用尿和泥。

事實上,這樣的形象特徵既有增強畫面感的考慮,也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董浩是50年代生人,在五六十年代,人們經濟上普遍不太富裕,孩子們的穿著打扮以「簡單實用」為主,鮮有複雜的款式和花樣。

好在,粗陋難掩質樸本心,貧乏不改童趣之真,孩子們的「快樂」是始終如一的。

他們能夠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創造出無限「玩兒」的花樣。董浩的《復歸嬰兒》中,就畫出了捉蛐蛐、滾鐵環、粘知了、騎馬打仗、抓羊拐、吹泥哨、彈球兒等百餘種當時流行的遊戲,每一樣都妙趣橫生。

幾根簡單的繩子,在兩雙巧手中翻來翻去,可以變換成幾十種不同的結構,這是女孩子最愛的「翻花繩」,也是一場靈巧與創意的比拼。

一個銅錢、幾根拔來的雞毛粘在一起,就成了可以和小夥伴們玩上大半天的雞毛毽子,連踢毽子的招式都分成盤、繃、拐、磕、抹、背、勾等8種。論玩兒,孩子們才是真正的行家!

從家裡偷偷拿出一根長竹杆,往棗樹上使勁兒一敲,譁啦啦地下起一場「棗雨」,坐在地上啃著甜甜的棗子,心裡嘴裡都是甜滋滋的。玩起來,可一點都不能委屈了肚皮。

至於滾鐵環,買不起現成的,就可以自己找來鐵絲,央求修鍋師傅幫忙點焊。如果碰上講故事高手董浩這樣的小顧客,修鍋師傅也樂意聽他講幾個故事,順便免了點焊的5分錢手工費。

03 「復歸於嬰兒」:繪孩童,亦是語人生

至簡之物中,往往蘊含最豐富的意趣。對於心境澄澈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幸福是純粹的,一瓦一石、一繩一竹,皆可成為快樂的源泉,這種狀態也是一種「無分別心」。

董浩多年來與孩子們打交道,是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人,深知「孩提狀態」的可貴。他悉心繪製孩童遊戲場景,是一場憶舊之旅,也是一種人生態度的表達。

他從小在北京的胡同裡長大,在他的童年印象中,有中秋節的兔兒爺、呼呼生響的空竹、形神畢肖的麵人兒,還有一群一起嬉笑玩鬧的小夥伴。爾今鬢髮已生霜,兒時玩伴卻時時入夢,於是提起畫筆延續幼時回憶,不失為一件樂事。

對於觀畫者來說,透過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思緒也會被帶到自己的童年中去,重新回味那些快樂的時光。

畢竟,每個成人都曾經是心神澄明的孩子,但隨著年齡漸長,我們的內心被塵世的物慾俗利所蒙蔽,屬於「孩子」的部分也逐漸被塵封、被湮沒。

就像聖埃克佩蘇裡在《小王子》中說的,我們不再關心沿途的風景,只是「焦急地關注著目的地,變成了一個無聊的大人。」而優秀藝術作品的作用之一,便是幫助我們卸下心防,體會一種純粹的「嬰兒」狀態。

對於這一孩提狀態的喜愛和追求,不僅是董浩「嬰戲」畫作的深意所在,更是古今中外一眾文學大師、哲人、藝術家們的共同理想。

豐子愷稱孩子是「藝術國土的主人」,認為孩子「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係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是創造者,能賦給生命於一切的事物」。

德國哲學家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出,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分別是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從「你應該」到「我要」;第三境界嬰兒,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這些說法、理論雖然表述上有所差異,但都與老子所提出的「復歸於嬰兒」之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孩童時期,是人生的起點,也是成年人嚮往的理想境界。

一位友人評價董浩的畫時說:「一筆勾成的墨跡裡匯集了所有的美好,藍天白雲之下直通你的心窩,讓你忍不住從心裡笑。」所謂「畫如其人」,有著大大笑臉的董浩,他的作品也有一種傳遞快樂的魔力。

蓬頭稚子騎竹馬,無賴小兒撲蝴蝶,董浩在畫紙上用筆墨潑灑出的童年,是極有趣、極好玩兒的。看著畫中孩子們天真爛漫、可愛無憂的面龐,或許至少有那麼一瞬間,壓力重重的生活也變得柔和明媚起來。

相關焦點

  • 詩畫中國|「蓬頭小兒」學垂釣
    作品鑑賞02:49來自山西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誦讀人:常虹 山西廣播電視臺主任播音員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小兒垂釣》描寫了一個小孩在水邊專心致志地釣魚的情景。詩的前兩句,從小孩兒的外貌入手,一個「蓬頭稚子」,寫到他的垂釣姿態,「側坐莓苔」,突出了小孩子的天真爛漫。
  • 蓬頭稚子畫疫魔,鄭州初中生手繪疫情漫畫走紅網絡|00後戰「疫」
    郝梓棋拿起了自己的畫筆,圍繞認識新冠肺炎、病毒來源、科普疫情、渴望上學、封閉隔離、全國救援以及戰勝病毒七個主題進行創作,做成一個繪本,並起名為《蓬頭稚子畫疫魔》。在疫情防控期間,宅在家中就是對社會做貢獻。
  • 十首童趣詩詞:多年後終於明白,小時候真好
    豐子愷說:唯有孩子能讓人忘卻世間煩惱。
  • 央視「孩子王」董浩,曾因肝死險喪命,退休後住農村略顯心酸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童心。陪伴孩子最多的就是動畫片。這好像是一種定性,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說起《大風車》這檔綜藝節目。分別是董浩叔叔、鞠萍姐姐、金龜子、小鹿等等。這幾個人是孩子們心中的偶像。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聊一聊董浩叔叔。他在主持界可是一位老前輩。獨具風格的主持和紮實的主持功底,深受孩子喜歡。
  • 十六首兒童古詩,寫滿了孩子的天真童趣、活潑可愛
    這些古詩充滿孩子的天真童趣,活潑可愛,讓人讀起來愛不釋手。1、閒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楊萬裡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初夏,日光變得悠長。正值晚春,春光尚好,樹木吐出了嫩芽,他信步到村子裡走走。村子邊,在稀稀疏疏的籬芭邊,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村落。詩人正在興致勃勃地欣賞著鄉村美景,詩興湧動。此時,幾個小娃嘻笑著跑出來,追趕著那翩翩起舞的黃蝶,可是黃色的蝴蝶卻隱入了黃色的菜花之中,分不清黃蝶還是菜花,找不出黃蝶了。
  • 幼兒園作業讓畫自家車標,孩子:爸爸別騎電動車了!
    而我們看到畫室寫作業花式曬家庭背景,幼兒園的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是讓孩子把自家車標畫出來,然後家長就質問了,用不用把我們家的保險柜畫下來呢?手工作業是鍛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開發智力,但是有些作業實在是太過偏頗了,想方設法想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這是什麼居心?而且我們從發往家長手中的作業簡訊,也可以看出明明白白的要求,把家裡的寶馬劃出來。
  • 4000年前的石陀螺、晉代的竹蜻蜓、李白筆下的竹馬……古代孩子玩...
    近日,江漢關博物館聯手南陽市張衡博物館、南陽唐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郎騎竹馬弄青梅——古今兒童玩具專題展》,獲「湖北省博物館、紀念館六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精品獎。該展覽匯集了兒童玩具類文物精品267件,輔助展品11件,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上世紀80年代。此展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我國古代兒童珍貴有趣的玩具。
  • 石陀螺、竹蜻蜓、竹馬……古代兒童的玩具什麼樣?
    齊家文化 石陀螺漢 灰陶響魚一隻來自史前的陀螺,讓人充滿遐想近日,江漢關博物館聯手南陽市張衡博物館、南陽唐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郎騎竹馬弄青梅——古今兒童玩具專題展》,獲「湖北省博物館、紀念館六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精品獎
  • 郎騎竹馬來
    不知怎的,竟想起了一首詩來: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我似乎愛上了這個夢中的少年,一顰一笑,儘是溫柔。雖素未謀面,卻思之入骨。
  • 4000年前的石陀螺、晉代就出現的竹蜻蜓,李白筆下的竹馬……古今...
    漢 灰陶響魚一隻來自史前的陀螺,讓人充滿遐想近日,江漢關博物館聯手南陽市張衡博物館、南陽唐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郎騎竹馬弄青梅——古今兒童玩具專題展》,獲「湖北省博物館可以想見,在當時生產力進步的情況下,先民們已有餘力去磨製一件石陀螺,送給孩子作為玩具。原始社會的陶響球,影響後世聲響玩具聲響玩具,是中國出現最早的兒童玩具品類之一,從考古發現可以推測,原始社會的孩子或已玩這類玩具了。上世紀50年代,在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上,出土過一種陶響球。
  • 古詩童趣: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古詩童趣: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童年時光,天真無邪、爛漫可愛、無憂無慮。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將一個憨態可掬、小小的豪俠劍客的英姿描繪得栩栩如生,實令人喜愛。「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唐代詩人胡令能將一個釣魚的兒童描寫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這首詩別有情趣,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和無限的童趣。
  • 知名主持董浩,三十幾歲就曾病危,今六十幾歲住農家小屋吃熱麵條
    董浩叔叔退休後頤養天年,喝著戈壁灘的水,吃著農家院的面提起董浩叔叔,相信看過少兒節目大風車的朋友們都會記得,可以說董浩簡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曾經,哪個孩子的童年沒有董浩叔叔和鞠萍姐姐?董浩工作努力,事業也發展的順風順水,但是生活中,誰還不得遭受點磨難。那一年,董浩去廣州出差,到了海邊,難免就想著吃些海鮮,誰知這一吃不要緊,險些把命給丟了。就因為吃了一頓海鮮,董浩不幸患上了A肝,病情發展的十分迅速,一頓達到了肝功能衰竭的地步。醫院都給董浩的家人下達了病危通知書,不過好在董浩意志堅定,求生欲強,硬是從鬼門關裡把自己給拉了回來。
  • 29年前央視主持人董浩外地出差,後兩次受到「死亡威脅」,今怎樣了?
    這個消息一下就把董浩打蒙了,他第一次體會到在死亡面前人類有多麼渺小。在醫院時,董浩的妻子張微一直陪著他治病,董浩自己也為自己加油打氣積極配合治療,可就算是這樣他再次近距離和死神面對面。那是剛度過危險期的第10天,董浩突發"膽管爆裂",剛剛撿回一條命卻又再次回到原點。這次董浩表現的有些詫異,他竟然給身邊的護士講起笑話來,護士聽著董浩游離的聲音不忍的說:"別說了,你好歹留點力氣,真不想要命了?"
  • ...個人心中長出來——社區「生生學堂」十年迎送近千名「蓬頭稚子」
    這間不到40平方米、擺放36張桌椅的——社區「生生學堂」十年迎送近千名「蓬頭稚子」小屋,已經迎來送往近千名「蓬頭稚子」。這些童真心靈在人生起航之初,就親近著先賢原典溫潤光澤。源遠浩蕩的幾千年傳統文化就這樣緩緩而行,在這間小小活動室內,在孩子吟詠中,與當下彼此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