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包治百病」的女士們,男人對於包具的需求要小得多,舊時代有條件的男士往往都會選擇一個高品質的包陪伴終生。
而在全世界著裝日益輕鬆化的今天,傳統男包也和傳統男帽一樣逐漸淡出了現代生活,越來越少見。
雖然大勢不可逆轉,但是現實中仍然有不少男士有攜包出行的剛需,而講究的「西裝客」們恐怕是無法忍受一隻醜陋低質的包陪在身旁,所以今天就來談談西裝客的戰友——包。
款式
相比目不暇接的女包,適合西裝客們工作,生活的款式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如果按正式程度從高到低排列,大致如下:
公文箱Attache Cases
詞源來自法語單詞「attaché」,意為大使館隨員,可見最初是外交人員的工具,也是最正式的公文包款式。
造型方正,硬質結構,外帶鎖扣,需平放才可打開,有些像一個縮小版的,做工講究的旅行箱:
材質主要是各種皮革(牛皮,豬皮為主),為了減輕重量也使用帆布等織物,較為時尚的款式會使用鋁合金和塑料(日默瓦對此得心應手):
作為最正式的公文包,Attache Case雖然派頭最足,逼格極高,在電影裡往往和成刀的美鈔一塊出現;但是一方面自重極大(大塊的皮革和硬結構包身,框架加持),攜帶不便;另一方面過於引人注目,可以說在當代已經被徹底淘汰,現在拎它出門恐怕不是被當成幫派分子就是被當成Cosplay,日用已經有些戲劇性了。
攜帶公文箱的日本vintage玩家,撲面而來的COS感。
頂端開口公文包Top Frame Briefcase
最傳統的公文包款式之一,硬質結構,通過頂端結構實現開合。
因為內容量巨大,百年前醫生們都喜歡用它來放置出診器具,也叫作醫生包,由於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喜愛使用,也被叫做杜勒斯包:
杜勒斯包在日本影響很大,日本人至今也仍然是使用杜勒斯包最多的群體之一:
日本人製作的杜勒斯包,開口處喜歡做成向上的鈍角狀,一說象徵著昭和後期經濟騰飛的雄心
杜勒斯包是公文包中的王者,氣場自不必說;但是其缺點也十分顯著:
這是本人家傳的杜勒斯,豬皮材質,某位長輩約在六十年代初購入,我在找到它之後保養並使用了一陣子。
缺點一是體積巨大,放置不便;
二是大塊皮料的拼接使得自重過大,拎著很累,也導致成本高昂(質量優秀的杜勒斯價格動輒便是上萬元人民幣);
三是過於引人注目。我想這也是其在二戰後逐漸退出日常生活的原因。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新中國建國後在時尚方面與外界交流較少,變化較緩,直到八十年代都在生產大量傳統款式的箱包,如今在一些閒置交易網站上只需花幾百元便可以買到一隻上世紀上海生產的,品相不錯的牛皮杜勒斯:
喜好這個款式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翻蓋公文包Flap Over Briefcase
可能是最符合大家對於「公文包」印象的包具。特點是上翻打開的包蓋,使用提手,並配有一個或多個鎖扣。
翻蓋公文包是一個很大的類別,有單鎖的:
多鎖的:
單倉式:
風琴式: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遠一點的話女生喜歡的劍橋包也可以看做是一種休閒版的翻蓋公文包:
翻蓋公文包正式度不及前兩者,因此能夠更好地融入生活,在正式和休閒品類都有款式可選,重量較前二者也要輕一些,是比較適合現代的包款。
手拿包Portfolio
顧名思義,拿在手裡貼身使用的包。一般沒有肩帶和手柄:
有一些款式為了方便攜帶,會配備可收入的提手:
大家對於手拿包往往是不大感興趣的,可能是很容易讓人想到精神小夥或是土炮老闆,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選好款式,手拿包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後面再談。
拉鏈公文包Zipper Top Briefcase
使用長拉鏈開合,最開始多是推銷員使用,推銷時只要拉開拉鏈就可以把包打開讓顧客看到樣品和圖冊,非常方便:
後來拉鏈包便推廣開來,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工作伴侶,國內大部分人使用的公文包都是拉鏈式的,過去拉鏈式公文包曾經被認為不夠正式因此不能參加正式活動,但現在已然無此限制。
託特包Tote Bag
「tote」這個詞在英語裡有「裝載」的意思,據說託特包一開始是被拿來裝冰塊的,後來大家發現它裝裝其他玩意也不錯,就這麼慢慢變成了日用包:
託特包重量輕盈,容量巨大,一股腦兒可以裝很多東西,缺點是保型能力比較弱,我個人也不是很喜歡託特包的形狀,像個餃子,有點柔弱。
以上便是西裝客們適合使用的箱包款式,至於雙肩包和郵差包,不推薦使用,雖然其中也有非常有味道的款式,譬如瑞士胡椒鹽包:
但是背包不僅缺乏正式度,還會勒壞墊肩,磨爛面料,因此還是避免為好。
你也不想看到你金貴的西裝和羊絨衫被肩帶折磨吧?
選擇
西方傳統觀念認為,男人的包就是最親密的朋友,必要時應當陪伴主人一生。英美等國的老派金融,法律工作者過去也有不成文的規定,入職時購置的公文包會只要還能使用,就會一直用下去直到退休,包越舊資歷越老,最後公文包往往會變成這樣:
當然現代人沒有必要如此「從一而終」,但是作為重要的工具,還是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購置合適的包。而且包的價格往往不低,所以購買前還是應當深思熟慮一番:
場合
當代大部分中國人工作與生活的環境本身並不算正式,加上近年來很多行業和部門都在去正式化,因此除了少數行業(如法律,金融)以外,大部分西裝客都不需要太正式的公文包。
對於一個大家都穿著隨意的場合,手提過分正式的包具反而會格格不入。我曾經非常迷戀brigg的風琴包,並且想方設法搞到了一個差不多的:
但是在校園中實際使用時發現過於正式了,太惹眼;而且英式包重量也過大,容量卻一般,最後只好在網上賣掉。
因此根據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場合選擇不同正式度的包是我認為的必要前提,時代變了,用不著死摳著非要選最正式的款式。這裡要特別說說手拿包,由於過去油膩男和土味男堅持不懈的演繹,手拿包幾乎變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東西,私以為在當今社會,手拿包反而是一種比較平衡的包具:
手拿包適合工作,是套裝的好伴侶。
配上休閒裝扮,也別有一番風味。總體來說只要選對款式,它大有可為。
搭配
即使是西裝客中,也有許多種不同的風格,有像我這樣喜愛粗紡和大地色系的,也有衣櫃裡滿是黑藍灰精紡套裝的。
因此另一個重點便是根據自己的穿衣風格來選擇包。
一身苔蘚色粗花呢衣褲,拿個黑色漆皮大使箱,難看不難看?從頭到腳筆挺的黑色馬海毛精紡三件套,拎個軟趴趴的土黃色帆布託特,也有點好笑吧?做到粗配粗,細配細,精紡料配小牛皮,小羊皮;粗紡料配摔紋皮,荔枝皮……總的來說和鞋子與衣褲的搭配是相似的。
外觀
作為長期使用的物品,包的外觀是重中之重。款式上建議購買經典款,經歷了時間的大浪淘沙的產品,審美基本都是很穩當的。結構上更建議硬質結構的包,不僅看上去更精神,也更耐久:
馬鞍革製作的硬質包,經久耐用,甚至可以傳代。
軟皮包不僅看上去軟趴趴的不太精神,而且耐久度也更差。
顏色上和自己的衣著配合,配大地色系服裝使用各種棕色和綠色,配黑藍灰套裝就用黑色藍色,不再贅述。
材質上各種純色天然頭層皮料(牛皮,野豬皮,鹿皮,羊皮)往往是首選,當然為了減輕重量或是追求風格,使用皮料拼接純色帆布,亞麻布也是經典之選:
但是不建議購買使用尼龍布(尤其是亮面尼龍)的款式,會過於像電腦包(這裡沒有針對TUMI的意思,包是好包,但是審美上實在不感興趣):
同樣不建議購買異皮(如蜥蜴皮,鱷魚皮,鴕鳥皮,珍珠魚皮)包,或者花哨的款式,都很難駕馭:
尺寸
這是一個比較少人提到的話題,首先是包和人的尺寸,這有點像選帽子時帽子和人體的關係:頭大臉大的人最好不要選帽簷帽冠太大的帽子,否則會顯得頭更大。
買包也是一樣,總的來說,身形和包的尺寸應當配合好,身形越高大魁梧,包的尺寸就要稍微選大一些,反之亦然,身高一米九的彪形大漢手捏信封大小的手包和一米六的矮瘦子提著五十公分大的杜勒斯看上去一樣滑稽。
其次是包和內容物的尺寸,每個人由於工作生活需求不同,對包的大小要求也不同。譬如有人只需要放些紙質文件即可,而有些人則要放入保溫杯和電腦,因此買包時應當好好考慮一下:
我買這個包是拿來做什麼的?我需要在裡面放些什麼?起碼要多大的尺寸?
以免到手卻發現裝不進想裝的東西,只好對包空流淚。雖然現代男人對包的需求越來越少,我本人也經常一個環保袋胡亂一裝就出門,但是西裝客們總是不甘寂寞想要更好。
今天把自己過去購包的心得寫成文字分享給大家,祝大家都能找到心儀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