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貳叄叄 編輯 | 範志輝
3月14日,由芒果TV、遠景影視聯合出品的樂隊真人秀《我們的樂隊》首期在芒果TV、江蘇衛視聯合播出,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以樂隊總裁身份參與其中,繼去年的樂隊綜藝風潮後再次進軍。
次日,《我們的樂隊》評分人數超過五萬,當天下午豆瓣評分上升到7.3分,且評分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也就是一星和五星居多,2-4星很少,呈現了明顯的C型,即粉絲和路人的評價趨向兩極化。
但在第二期節目播出後,評分有所回落,截止3月24日,打分人數接近10萬,評分為6.4分,獲贊最高短評寫道"在玩尬這塊兒,還得看我們中國綜藝"。而參考雲合數據,節目上周的正片有效播放市場佔有率為7.39%,排在《王牌對王牌第5季》《青春有你第2季》後。
當然,作為樂隊類綜藝中的後來者,《我們的樂隊》到底表現如何?
《我們的樂隊》到底如何?
眾所周知,由於疫情原因,國內的綜藝節目錄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據了解,《我們的樂隊》從去年九月開始錄製,直到今年2月底,節目組官方微博才開始更新為節目預熱。時隔將近半年,從定檔到正式上線,僅8天時間。
從節目模式來看,《我們的樂隊》借鑑了韓國樂隊綜藝《Super Band(超級樂隊)》的邏輯,即由個人樂手相互組隊、進行比賽,再經歷拆分重組,以偶像養成的方式打造樂隊。與《超級樂隊》不同的是,《我們的樂隊》在節目正式開始前就確定了樂隊核心成員"ACE"的15名候選人,依次表演後從中選出10名ACE,每位候選人只有同時得到三位合伙人的推薦才算順利通過。
在節目的解釋中,"ACE"代表了每支樂隊的發起者,是每支樂隊的核心,在10名ACE以競演方式各自選擇合作夥伴、組隊成功後,10支樂隊進行強強對決,最終產生出一支最有力量的新生代樂隊。如果樂隊默契不足或者公演表現不佳,則將面臨解散重組,ACE也會替換重選。
可以看到,《我們的樂隊》中ACE的概念和《超級樂隊》中提到的"frontman"相近,但後者是由導師將所有選手都觀看過一遍表演後確定,交代了前因。在後續節目中,"frontman"作為領隊,和樂隊成員之間彼此也表現得惺惺相惜。
但是在《我們的樂隊》的賽制中,放大了"ACE"概念和比重,過於強調"樂隊核心",有些破壞了樂隊整體的平衡感。先導片中,就有選手反對這個概念說"我覺得樂隊每個人都是核心"。另一方面,《我們的樂隊》中的樂隊成員在後續的賽制中可以搶奪"ACE"的位置,強化了樂隊成員之間的競爭關係。
除此之外,由於節目時長的限制,節目組為了能夠在一期節目內呈現更多的內容,導致選手的演出內容被大幅壓縮,而選手與選手之間的互動也幾乎是"一剪梅",很多選手在節目中的話語缺乏前因後果的邏輯關係。例如,首位"ACE"CORSAK在選人環節就稱呼臺下樂手為"阿榮"、"阿銳",在後續選人中又出現了"小倪"這樣的親暱稱呼,但是幾位選手之間的人物關係和在節目中產生的變化,並未進行闡述。
除此之外,"ACE"和樂手之間的相互選擇環節在正片中也未得到充分呈現,導致"ACE"和樂手之間的選擇缺乏連貫的故事邏輯,讓觀眾難以理解雙方的動機。在互選環節中,由於大量選手的選擇片段被快剪或者乾脆沒有,但是在後續的節目中又會突然出現某個人的採訪,讓人摸不清頭腦。這種碎片化的剪輯方式造成了觀眾難以對某一位選手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會對前後不一的人物關係產生疑問。
在剪輯素材的選擇中,大多數選手的言辭要麼像是精心準備的"臺詞",要麼發言過於浮於表面。例如,大量選手的採訪素材都圍繞著樂隊成員"長得帥"、"好看"等與音樂和樂隊無關的內容,也讓網友紛紛吐槽"為了錄節目臨時湊在了一起,根本不是樂隊"。
甚至,連連參賽選手也在微博上吐槽節目組的剪輯。
此外,為了傳播樂隊文化、科普演奏技巧,與《一起樂隊吧》類似,節目組在屏幕上加入了各種花字來介紹選手正在展示的技巧,但普通觀眾來說,屏幕上快速閃過的諸如"雙音演奏""打擊墊演奏""三度模進""黑嗓唱法""掃弦重音移位"等一大堆專業名詞依然是雲裡霧裡,在 樂手演奏完成後也並未進行闡述,導致接受有些困難。
在節目賽制、剪輯方式都不如人意的情況下,播出後的反饋也大多給在了及格線以下。例如樂評人丁太升就在豆瓣評分給出了兩顆星,並在微博中評價道"感覺跟《一起樂隊吧》沒什麼區別,雷聲大雨點小"。音樂博主"毒蘑菇音樂現場"評價道"參賽樂手們雖然厲害,但是表演的質量大多都沒有達到期待的高度"。而從彈幕來看,大多數都是為了王俊凱而來,對於節目、選手的關注並不多。
在音樂先聲看來,《我們的樂隊》節目原本的立意是為了選拔優秀的樂手,以養成的方式去"組樂隊"、傳播樂隊文化,但是在混亂的剪輯邏輯下,整個節目和以往的選秀節目相差不大,強調了選拔和競爭,將原本應是核心的"組樂隊"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本末倒置,造成了節目立意與內容呈現相悖的觀感。
截止目前,《我們的樂隊》僅播出兩期,雖然前兩期的表現確實有些乏味,但後續組隊PK的環節是整個節目的重頭戲,節目能否低開高走,值得繼續觀察。
以"人"為本,高品質音樂內容是核心
回望2019年,影視行業在寒冬下回歸理性,綜藝製作迎來了"減量提質"的時刻。根據《2019騰訊娛樂白皮書》,過去一年播出的綜藝總量為184部,較去年下滑15.2%。音樂綜藝更是一片紅海,賽制難以創新、導師、選手交叉重複率高……
2017年《中國有嘻哈》這一爆款的誕生,瞬間將各大平臺的目光放在了垂直細分文化上,而 "樂隊"作為一塊尚未被開發的藍海,其商業價值也在去年得到了印證。
去年4月,韓國的音樂綜藝《超級樂隊》逐漸在國內口碑發酵,在B站熱度最高的播放合輯擁有200多萬的播放量,近20萬的彈幕數量。對於一個僅靠字幕組翻譯、網友搬運的韓國音樂節目來說,已經具備很高的熱度。而從評分上,《超級樂隊》的豆瓣更是在《我們的樂隊》播出後上漲到了9.7分。
在國內,去年米未傳媒製作、並與愛奇藝聯合出品的《樂隊的夏天》成為了國內音樂綜藝裡的一個小爆款。《樂隊的夏天》收官兩個月後,燦星製作的《一起樂隊吧》上線優酷後市場反饋並未達到預期,豆瓣評分卻僅有4.2分。去年的三檔樂隊節目,再加上今年的《我們的樂隊》,其間的得與失,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在音樂綜藝的製作流程中,賽制被看做是一個節目的核心。但其實仔細分析,不管是《超級樂隊》還是《樂隊的夏天》,這兩檔節目的賽制並不新穎,但依然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究其原因,在於節目組用大量高品質內容填充了略顯陳舊的賽制。《超級樂隊》的音樂質量自然不用多說,前幾期樂隊們改編的Coldplay的《Viva la vida》和《Adventure Of A Lifetime》都被評價頗高,後者更是被原作者翻牌點讚。而其舞臺製作、音樂選曲上,也都做到了音樂綜藝中的頂級標準。
有網友認為,相近模式下,韓國綜藝更好看是因為韓國選手本身就比國內的厲害,但是仔細分析,這個觀點並不是很立得住。在極大的人口優勢下,多年的音樂教育和遍布全國的各大音樂院校已經培養了不少優秀樂手,那為什麼我國樂隊類節目中優秀選手的數量仍寥寥可數呢?一是在前期甄選選手的過程中,由於導演組的音樂審美偏好和對選手性格、顏值方面的考量,不少優秀的選手成為了"漏網之魚";二是哪怕優秀的選手參與其中,但在節目中未必得到很好的呈現,導致成為遺珠;三就是有些優秀選手未必都有意願參與節目錄製。
除了選手,高品質的內容還需要軟體、硬體的配合以及前期、後期的準備。一方面,節目組的音樂素養從源頭上決定了節目的調性和方向,除了需要對不了解的文化保持敬畏,更需要時間去對音樂和樂隊進行深入了解。據了解,米未傳媒從2018年9月就已經開始籌備《樂隊的夏天》,製作公司更是請來了"輕鬆調頻"的 DJ 李源給所有導演講課,也拜訪了摩登天空、太合音樂、街聲等音樂廠牌。這些前期成本無疑給做樂隊節目設置了一定的門檻,但紮實的前期工作也為節目後期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另一方面,樂隊節目本身的音樂團隊也至關重要,但幕後人才的儲備不足也導致了單人高密度的工作。除了工業化的標準外,每個團隊在音樂審美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看法,而樂隊節目中音樂表現的多樣性就對音樂團隊的要求更高。很顯然,每支樂隊都是最了解自己音樂風格和音樂特點的,因此《樂隊的夏天》乾脆摒棄了音樂總監,讓樂隊們自己負責音樂品質的把控,同時規避了固定音樂團隊產生的音樂審美的同質化。
但是,目前國內的音樂綜藝節目在尊重音樂這個基礎問題上,尚且存在不少觀念上的桎梏。比如,為了符合節目時長,《一起樂隊吧》《我們的樂隊》就將大量表演內容進行快剪,一些選手的表演僅有10秒到30秒。而反觀韓國《超級樂隊》花費了大量時長來展現選手的表演,僅第一輪選拔就有兩期節目的時長,整個環節長達三個小時以上,多數選手都表演了一長一短兩首曲目,對選手個人的才藝展現更加全面。音樂內容呈現上的不同,這也影響了觀眾對於選手的記憶和音樂性的感知。
換句話說,音樂內容和節目的策劃、剪輯其實是環環相扣的。對比四檔節目,《超級樂隊》《樂隊的夏天》在策劃剪輯上也與另外兩檔節目拉開了差距。
《超級樂隊》從一開始就圍繞著"一起做音樂的人"展開,在後續的選手採訪、真人秀部分、節目旁白和字幕等更是在不斷強化這個概念,對於樂手在整個節目中與其他選手之間的情感聯繫、變化也都有完整的故事線。而《我們的樂隊》雖然在節目一開始也借鑑了《超級樂隊》對選手進行"一個人做音樂是什麼感覺"這樣的採訪,同樣引出了孤獨、寂寞等關鍵詞,但是在後期卻未能緊緊把握這個主題,漸漸跑偏到娛樂化的嬉笑裡。
《樂隊的夏天》則十分明確在剪輯中對人物故事的呈現。製作人牟頔採訪時曾說道:"這些性格鮮明的人,他們對音樂理想的堅持和熱愛,還有背後的悲歡離合,天生是綜藝節目的寶藏。"為了將真人秀做到更真實,節目組曾派出專門的人物導演跟拍樂隊的日常排練,和他們一起跑巡演。通過與樂隊一起巡演的方式建立更為親密的聯繫,成功地為《樂隊的夏天》後期的錄製和剪輯儲備了足夠的素材。
曾經屢屢開創業界頂尖收視綜的燦星因為有著太多的"成功經驗",導致《一起樂隊吧》不僅在導師、選手上延續了 "燦星式"風格,繼續程式化的人物故事和夢想撐起了真人秀部分,但觀眾對於這樣的固化模式已經疲倦。毫無疑問,節目的策劃和剪輯亟需推陳出新,借鑑他人或自己的成功經驗已經不足以保證做出吸引觀眾的好節目。
自2018年開始,國內就已經出現了樂隊形式的音樂綜藝節目,如今已是第三個年頭。但目前,國內僅有《樂隊的夏天》在眾多同類型節目中突圍,大部分音樂綜藝還未擺脫對以往模式的依賴,導致"樂隊"這一核心難以被大眾真正接受、認知,節目出圈更是無從談起。
總結
在同類競爭、蜂擁而上的大環境下,國內音樂綜藝要想做出新意並不容易。但在考慮如何商業化之前,保證節目的音樂性和可看性始終是根本。
而在這幾檔樂隊綜藝中,也暴露了很多音樂綜藝近些年來的問題。除了真人秀部分過於模式化、劇本化,導致選手的人物性格沒有得到呈現;內容呈現上,也由於對音樂的理解層次不齊導致剪輯上的不足,策劃難以陳出新;而過於依賴音樂團隊,導致音樂內容本身的品質並不穩定等。
寒冬到來,靠某個流量藝人來帶動節目話題並不能造就節目的成功,而樂隊綜藝乃至音樂綜藝要想做出新意、走出圈層,節目內容本身的打造仍然是最穩妥、最有效的選擇。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