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連續第三次蟬聯「亞太職業院校影響力50強」稱號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1日電 (記者 繆璐)選擇一項新能源技術,談談環境保護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並以視頻形式進行成果展示。今年6月至11月,工商外國語學校在線舉辦了「姐妹學校國際夏令營」,國際商務中芬實驗班李嘉妮同學領到以上任務,她需要向來自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的學生闡述自己的思考。「不同文化相互包容、理解,讓我更深刻理解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意義。」
據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相關負責人11日介紹,這些都得益於學校確立的「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像這樣增進了解、深化合作的跨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國際交流蔚然成風。目前,工商外已與11個國家19所院校締結為姐妹學校,每年國外師生來訪近600人次,本校師生出訪150多人次。10月23日,聖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駐上海代表處還為商務俄語專業師生舉辦了一場「俄羅斯街頭美食製作體驗活動」,讓大家領略了豪放的俄式風情。
據悉,在此前的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連續第三次蟬聯「亞太職業院校影響力50強」稱號。能夠在這一大會上連續獲得如此重磅的榮譽,正是對工商外國際化辦學戰略成就的高度肯定。
據了解,為適應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對接「一帶一路」,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秉承「融和創新、合作共享」核心價值理念,堅持以國際化發展戰略為引領、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國際化校園建設為載體,走出了一條職業人才培養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助推學校辦學取得豐碩成果。
以國際化為支點,撬動人才培養提質增能
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國際化戰略則推進得更加深入。今年9月末,在德國企業Festo集團,正在參加實訓的機電一體化專業新生對一架全自動鋼琴嘆為觀止。無需人工彈奏,只要把編好的程序輸入機械,就可以演奏出美妙悅耳的旋律,「如今科技發展十分迅速,各種科技產品層出不窮,它們都與機電一體化息息相關」。
這正是工商外注重「技能+外語」和產教融合培養方式的體現。學校現與德國、芬蘭、韓國等企業合作打造了商務外語實踐教學創新模式,將學生送往外資企業,真實參與貿易業務,領略企業文化,實現從「仿真模擬」到「真實操作」再到「創新創業」的逐步進階。該模式以其獨具國際化特色的競爭力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禮樂教育立德潤心,以文化自信助推國際理解力
身著漢服、移步行禮,在工商外舉辦的中德(國際)學生職場勝任力峰會上,近40名中外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漢服穿戴方式和一整套漢代禮儀。而在隨後的茶藝學習環節,老師又演示了傳統茶道,學生則模仿著一道道工序和禮節,給自己衝煮了一盞香茗。
「像這樣把中華傳統文化和國際化特色相互融合,推進禮儀教育的做法,是我們開展德育工作的一個創新方式。」學校德育負責人介紹,工商外近年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角度切入,確立了「兩個層面,三個環節」的基本框架,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打造「禮樂」教育品牌,目前已完成了一次全校輪訓。
今年1月,學校禮儀社的7名學生,在完成ACIC國際註冊高級禮儀培訓師課程後全部順利考取證書。通過「禮樂」教育,學生系統學習了商務禮儀、國際禮儀、傳統禮儀,在實踐中感知了禮儀之美、文化之美,增強文化認同感及民族自豪感。
不僅如此,如何在「禮樂」教育滲透國際化視野、增進國際理解力,也是工商外的不斷探索的方向。在今年11月的一堂漢服課上,針對網上熱議的「韓服與漢服之爭」,工商外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董曦丹老師向學生總結道:「漢服的繁榮對周邊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有著很大的影響,它是民族服飾的始祖,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應該有信心。」在課上,學生不僅接觸到了本國與別國傳統服飾的乾貨知識,還涵養了包容兼愛的世界公民素質。
開新局、抓先機,推動國際化戰略行穩致遠
「今天社會對教育的期待,已不再是一所學校、一個國家的質量標準,國際化成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馮梅校長表示,工商外將以此次獲獎作為新的起點,開啟新商科和新工科建設,進一步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行穩致遠,服務國家所需和行業所求。
在課程建設方面,學校將共建特色專業線上線下課程體系和創業平臺,利用學校外語優勢和「融和」文化,加強中國文化輸出,依託共建基地定期與不同國家、不同專業開展聯合實訓和教學活動,實現學生在職業素養、技能領域的全面發展。
而在產教融合方面,學校也將更加突出國際化的特點,在已有的與德國巴伐利亞州經濟教育機構集團、芬蘭于韋斯屈萊市教育聯合會、德國工商會AHK數控國際證書培訓等基礎上,充分利用海外姐妹校、海外企業資源,開拓中外校企合作新路徑,與高新企業、高校等合作共同開展專業標準建設、組織教學活動、開發教學資源。
此外,學校將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育訓結合」,將與法國AD教育集團聯合推進職業體驗日課程,與聖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等機構探索社會培訓項目,同時深化「文明互鑑」國際夏令營品牌項目,使其成為中外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及企業文化、分享各自職業生涯規劃、傳遞「絲路」精神、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明融匯,促進民心相通的一張亮麗名片。(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繆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