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的藝術:漢代大象與駱駝畫像研究

2020-12-21 騰訊網

漢代遺存(主要是墓葬遺存)中有許多關於大象和駱駝的畫像和雕塑,學界對此也做過較為充分的討論,尤其是大象,由於在此時的中原地區已經絕跡,其突出的形象引起學者們廣泛的興趣。其實,漢代大象與駱駝的圖像往往是組合出現的,而且還有不少細緻的信息需要更進一步揭示,以便更為深入地理解這些現象後面的文化信息。筆者擬在材料的全面梳理和先前研究的基礎上,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希望能從該類材料上提取到更多的信息。

一、漢代大象與駱駝畫像

目前所見,漢代大象與駱駝的形象絕大多數出現於墓葬中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搖錢樹、銅鏡、銅器裝飾上,也有一些石雕和陶製、銅製模型,材料比較豐富。筆者擬從以下多個角度進行梳理。

(一)大象與駱駝的組合

在漢代的畫像材料中,大象和駱駝是經常緊密地組合在一起的。例如,山東長清孝堂山東漢前期石祠堂東壁上刻畫一幅規模宏大的出行場景,其隊伍前列並行大象和駱駝各一頭,象背上坐有三人,駝背上坐二人(圖一)。

山東平邑建於東漢章和元年(公元87年)的功曹闕西面上數第二層畫像上,刻畫有緊接在一起的一象一駝出行的場景,象和駝背上各坐一人。山東鄒城出土的一方畫像石上也刻畫有緊接在一起的一象一駝,象前有一人持鉤引導(圖二)。

河南登封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所建的啟母闕,西闕南面底層畫像上有一象一駝,象、駝背上均無人。江蘇徐州地區出土的畫像石上也有類似圖像。將大象和駱駝組合在一起的圖像材料還有不少,可參見附表,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另外,陶製模型中亦見有這樣的組合。洛陽主幹線商業圈東漢墓M4904中出土有陶象和駱駝各一件,其上各有一人乘騎,與之組合的還有騎羊俑一件。

既然將大象和駱駝緊密組合在一起,即說明當時人認為它們有密切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可以從來源和意義兩個方面予以考慮。

從來源上講,駱駝來自西域,毫無疑問。大象在殷商時期的中原地區是有分布的,當時的南方地區自然也應該存在,如四川盆地的三星堆祭祀坑和金沙祭祀遺址中都發現不少象牙。

但到了漢代,中國大部分地區中象已經絕跡,只在最南方的滇、越之地尚有分布,而南亞和東南亞一直是象的主要分布之地。當時象的來源,應該就有中國南方、東南亞和西域(廣義的西域也包括南亞,而且南亞與中原的交通主要是通過西域的絲綢之路)幾種可能。

《漢書·武帝紀》載「元狩二年夏,……南越獻馴象」,可知象從南方來是不成問題的。同書《西域傳》雲武帝開西域後,「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

殊方異物,四面而至」,顏注「鉅亦大」。雖然此篇未引部分所述的異物並非都由西域來,但此段中與象同列的所有異獸——獅子、大雀(即安息雀,鴕鳥)、猛犬和各種寶馬確實都是來自西域,也不能排除象有來自西域的可能。

而且,不論其實際的來源情況如何,人們將之與駱駝緊密組合在一起,其意義顯然也是將大象作為西域之獸來看待了。這一點從下面的幾個角度還可以繼續看到。

(二)乘騎者與馴象人的形象

關於駱駝的乘騎者和牽引者,在可以分辨的畫像中往往都是深目高鼻、頭戴尖帽的形象,無疑是西域胡人的表現。西域胡人與駱駝的組合無需多論,這裡要重點考察一下大象的乘騎者和牽引者的形象。

從可以分辨的材料來看,與漢代圖像中通常人物不同的乘騎者和馴象人有兩種形象。

一種頭挽椎結。如河北定縣122號西漢墓中出土的一件作為車飾的錯金銀銅蓋柄上刻畫有一頭大象,象背上乘騎三人,此三人均無冠,頭髮向上結為圓球狀,前一人作箕踞狀(圖三)。

《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索引雲「魋,《漢書》作『椎』」。可見,「魋結」即「椎結」,為在頭上結髻的髮式。根據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滇人形象的材料來看,滇人女子的髮式為挽髻披於腦後,而男子則為結圓髻於頭頂,與上述乘象人的髮式相同。而《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所載南越人的習俗也為「椎結箕踞」,可信圖像上椎結箕踞之乘象人應為滇、越之人。

值得注意的是,該銅飾上還刻畫有一頭駱駝,其上乘騎一人,乘騎者的髮式也為椎結。我們知道,乘騎駱駝顯然是北方和西北胡人而非南方滇、越之民的習俗。雖然漢代文獻中也有關於北方胡人可能存在椎結髮式的記載,如《漢書·李廣傳》中載李陵、衛律投降匈奴後,「兩人皆胡服椎結」,表示情願歸屬匈奴的意思。

但從大量的漢代圖像來看,在當時人的觀念中,北方和西北胡人應該是戴尖帽或披髮的,似乎不見椎結的例子。此處人物的形象或許是為了與乘象者相統一,這就進一步說明了象與駝在當時人觀念中的關聯性。河南唐河新莽天鳳五年(公元18年)馮君孺人(一說「孺久」)畫像石墓中有一幅乘象圖,其上人物的髮式似乎也是椎結。《論衡·物勢篇》云:「長仞之象,為越僮所鉤」。

乘騎與馴象者有滇、越之人是沒有問題的。但從目前所見的材料來看,乘騎與馴象者更多的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山東臨沂白莊出土的一方畫像石右側刻畫有大象和駱駝各一頭,駱駝上有一人乘騎,其人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為漢畫像中常見的西域胡人形象。而大象之後有一人手持長鉤,應為馴象人,其人雖未戴尖頂帽,但深目高鼻的形象十分突出,無疑也為西域胡人(圖四)。

山東鄒城出土的一方畫像石上也有類似圖像,其上有一駝一象,駱駝上乘騎一人,似披髮;大象前有一人持鉤牽引,其人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應為胡人。

四川綿陽何家山2號東漢崖墓中出土一件搖錢樹枝葉,其上為一璧形物,上有大象一頭,象後有一人持鉤,其人鼻頭極高,象前有二人引導,最前方一人鼻頭又尖又高,或許也是胡人的形象。大象與西域胡人的組合,加強了從上述大象與駱駝組合中得到的認識,即當時人更多地是把大象當作西域之獸來表現的,其意義應當更多從這裡去理解。

另外,內蒙古和林格爾壁畫墓中,大象和乘騎者壁畫旁有題記為「仙人騎白象」。可見乘騎者還可以是仙人,這裡的大象毫無疑問應與神仙信仰有關。

(三)大象與駱駝的形象

關於大象與駱駝的形象,有些材料表現得十分具象、逼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屬銅製和陶製模型。如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M1中出土一件銅象,比例適當,造型準確(圖五,1)。

類似陶象在洛陽漢墓中也有出土,其上有一人乘騎,上有彩繪(圖五,2)。西安漢墓中也曾出土過一件十分逼真的陶製駱駝模型(圖五,3)。

應當指出的是,大雲山漢墓為西漢江都王陵墓,級別很高,銅器製作者有可能看到過真實的大象或其準確的圖像,所以能做到準確、逼真;洛陽和西安漢墓中出土的上述陶模型可能也有類似的背景。

另外,河南孟津象莊和江蘇連雲港孔望山保存有東漢時期的石雕大象,作為大型石雕,尤其是前者還是比較具象的。孟津象莊的石象不少學者認為是東漢帝陵前石雕,其對於大象形象的準確把握應該是很好理解的。

然而,漢代大多數大象與駱駝的畫像是嚴重失真的,這種失真的原因有些可能是製作的簡略、粗糙造成的,但很多已經遠遠超出了粗心、隨意的程度。

山東安丘董家莊畫像石墓後室西間西壁畫像上有一排神獸,基本為虎形翼獸,但居中的一神獸長鼻有象牙,顯然要表現的為大象。但該畫像除了長鼻和象牙外,其他部分完全與豬無異,而且象的肩部刻有羽翼(圖六,1)。

肩上有羽翼的大象畫像還見於四川蘆山樊敏闕、山東費縣垛莊出土畫像石(圖六,2)、江蘇徐州出土畫像石及江蘇揚州出土神獸鏡等。

類似將大象表現為豬加上長鼻和象牙的形象還見於山東濟寧喻屯鎮出土的一方畫像石上。值得注意的是該象背上乘騎六人,後面五人皆正面,似光頭,有意見認為是僧侶,筆者持謹慎態度,前面一人為椎結箕踞。象前還有一人作舞蹈狀,似為深目高鼻的胡人(圖七)。

安徽蕭縣聖泉鄉東漢畫像石墓M1門柱正面下部刻畫有一人持鉤乘象的圖像,象除長鼻外,其他部分嚴重失真,如身形瘦小、耳朵極小、四肢細長類似牛馬。

值得注意的是,該象上部有一初看似龍的獸,但細看該獸背上有兩個凸起,聯繫上述象與駱駝的關聯性,筆者認為可能是表現駱駝。

如果這樣,該駱駝也是嚴重「失真」的。由於與西域較為頻繁的交往,駱駝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應該說遠比象為漢代人所知,而漢代的駱駝畫像大多數也比較符合原貌。

但不少畫像中駱駝的雙峰被表現得類似在背上的馬鞍橋一般。山西離石馬茂莊出土一方畫像石上,一列乘馬出行的隊伍中有一頭戴尖帽的胡人牽引著一頭駱駝,該駱駝雙峰的位置嚴重失真,被表現在前肩上。而該畫像中馬的形象和姿態都刻畫得比較細緻生動,胡人的尖頂帽及帽後的垂巾都表現得十分清楚,可見這種失真應該不是由粗心、隨意而造成的。

給象畫上羽翼自然是將之當作傳說中的神獸來理解了,這一點在下文中還會更清楚地看到。而其形象的嚴重失真,說明絕大多數的製作者根本沒有見過大象及其準確圖像,僅僅根據傳說中的長鼻、長牙,體形碩大的特徵並以常見動物如豬和牛馬等來加以構想。

山東安丘董家莊墓為一座大型畫像石墓,墓主等級應該不低,其上的大象圖像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一般的平民百姓了。這種情況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了。《韓非子·解老篇》中云:「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為之象也」。在漢代「死象之骨」恐怕也是不容易見到的,便只能根據傳說「想像」了。

另外,山東滕縣出土的一方東漢畫像石上出現了六牙象的形象,這種圖像不太可能是當地自發創造的,而無疑與佛教的六牙白象有關。

不過,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即便是此時墓葬中的佛像也只能看作對西方神仙的信仰,而不能視為佛教信仰的表現。

六牙白象的形象雖然來自佛教,顯示出此時佛教開始對中國藝術產生的影響,但在當時人的觀念中,其與其他的大象一樣,也是被當作西方的神獸來理解的。

(四)大象與駱駝畫像的分布地域

筆者對目前所見的漢代壁畫和畫像中的大象和駱駝作了初步匯集(見附表),發現在漢畫像流行的幾大地域(即魯南蘇北、河南、陝北晉西和四川盆地)都有分布,但有半數出現於魯南蘇北地區。雖然一方面由於畫像材料公布和著錄情況不一,這樣的統計必然會有許多遺漏;

另一方面魯南蘇北的畫像材料總數本身就十分豐富,這樣的比較具有一定局限。但筆者對各地區材料的收集應該說還是比較全面,而公布的魯南蘇北的畫像材料也遠不能和其他幾個地域的總數相比,因此,這個結果還是能夠說明一些問題的。

我們知道,在這幾個地域中魯南蘇北是距離大象和駱駝產地最遠的地區,那裡的人們能夠接觸到這兩種動物的機會最小(上述失真最為嚴重的大象畫像也基本出現於這一地區,可為證明),而其畫像反而最為豐富。說明這些畫像並非現實情況的反映,而是一種觀念的表達。

以往有研究根據這些大象畫像的分布來說明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就顯得不太合理了。即便如盱眙大雲山漢墓這樣高等級墓葬中出土的銅製模型,也不能說明當時的江都王室有象,王室及其工匠也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從京城皇室那裡獲得了關於象的準確信息,甚至銅象可能直接來自皇室。

將這些材料作為文化交流的直接物證是不充分的。 從大象和駱駝畫像的比例也可以看到這一情況。現實生活中,中國人對駱駝的了解顯然遠遠多於對大象的了解,這從上述畫像的具象程度就可以看到,而根據筆者匯集的材料,大象的畫像反而遠遠多於駱駝的畫像。

顯然這些畫像更多地出於一種「獵奇」心理並主要用來表達一些特定的觀念。那麼,當時的人們將這種他們認為的西方之獸刻畫於墓葬中要表達怎樣的觀念呢?這裡有必要再考察一下大象和駱駝畫像出現的場景。

二、大象與駱駝的畫像場景

根據圖像信息比較完整、明確的材料,大象和駱駝的圖像主要出現在以下幾種場景中。

(一)崑崙、西王母場景

前述山東安丘董家莊畫像石墓後室西間西壁上的那個類似於豬而有翼的大象畫像,其正上方即為一座三峰狀的神山,這種形象的神山在漢代圖像中有可能被用來表現崑崙。

前述山東濟寧喻屯鎮出土畫像石上另一個類似於豬的大象畫像,其上方為仙人鳳鳥畫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仙人皆為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的胡人形象。其下方的一個鋪首銜環下有一虎身而人面九首的開明獸(見圖七)。

《山海經·海內西經》云:「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開明獸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開明獸為崑崙的守護,性質十分明確,該畫像上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崑崙,大象也是處於崑崙的場景中的。

無獨有偶,將大象、駱駝與開明獸直接組合在一起的畫像還見於江蘇徐州銅山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畫像石墓,可證前者並非孤例,也非隨意的組合,而為一種特定觀念的表達。山東鄒城高莊鄉出土的一方畫像石上,憑几戴勝的西王母旁有眾人參拜,其下有龍、虎、鳳鳥等神獸,其中有一肥軀長嘴(鼻)之獸,收錄此石的圖錄中均將其認定為象,參考前述大象畫像往往失真和該獸的總體形象,筆者同意此說。

陝西定邊郝灘新莽至東漢早期壁畫墓墓室西壁上描繪西王母端坐於三個蘑菇狀平臺的崑崙懸圃之上,其前有一幅眾神獸樂舞的場面,其中就有一頭白象正在彈琴(雖然鼻部稍短,但筆者同意發掘者的意見,也應為象)。

四川廣漢連山出土的一件彩繪搖錢樹座,整體呈山形,其上的主體部分刻畫西王母端坐於雙闕之上,這裡的雙闕當為天門,而整個山形樹座即象徵崑崙,而西王母和天門之下正有大象一頭。類似的圖像還見於三臺永安出土的一件山形搖錢樹座上。

上述這些材料廣泛分布於山東、江蘇、陝西和四川地區,可見並非是一種特殊現象,而為一種流行觀念的表現。我們知道,東漢以來崑崙與西王母信仰已經完全合流,共同構成一個關於西方的升仙信仰的主體。作為西方之獸的大象和駱駝出現於此種場景中,為這個關於西方的升仙信仰增加了奇異的內容。

(二)神人、神獸出行場景

江蘇徐州銅山出土的一方畫像石上,刻畫有一幅乘坐魚車的河伯及風雨雷電諸神出行的圖像,其中心部位有一人持鉤乘象(圖八)。

魚車出行及河伯畫像與崑崙升仙有密切關係,而風雨雷電諸神出行也與升仙信仰有關。上述郝灘壁畫墓中象出現於崑崙、西王母場景中,而其中正有魚車出行的圖像。魚車出行與大象和駱駝的組合絕非偶然,在河南南陽出土的一方畫像石上也有表現,其上魚車之前除大象外,還有虎,畫面充滿雲氣。

山東鄒城出土的一方畫像石上,魚車之上乘坐兩位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的胡人,魚車後也有一胡人乘騎跟隨,該人乘騎的動物也似駱駝。除魚車之外,還有各種神獸所拉之車。

如陝西靖邊楊橋畔壁畫墓中,整個墓室描繪出乘坐各種神獸向仙境飛升的眾多圖像,尤其以前室東壁壁畫最為突出。其中除象車外(象頭部塗紅色,身軀為白色),還有虎車、蛇(龍)車及乘騎各種神獸的圖像,象車之上有一帶有華蓋的神船。

聯繫時代、地域大致相同的郝灘壁畫墓中帶有帷帳神船上的「大一坐」題記,筆者認為該神船與太一信仰有關,而漢代太一信仰又與崑崙升仙信仰有密切關係。則這裡的象車仍然與崑崙升仙有關。山東微山出土的一方畫像石上,駱駝與大象之前有帶翼的龍一隻(圖九)。

陝西神木大保當畫像石墓M24門楣中間刻畫有一人持鉤導引一頭大象,其前為有翼天馬一匹,畫像上滿布雲氣。河南南陽出土的一方畫像石也刻滿雲氣,其上有大象、鳳鳥及獨角獸各一頭。前述河北定縣漢墓中出土的銅車飾上除了大象和駱駝外,還有有翼天馬、龍、鳳鳥等神獸,整個圖像上充滿雲氣(見圖三)。大象、駱駝與這些神獸組合在一起,顯然具有濃厚的神仙信仰色彩。

(三)車馬出行場景

大象與駱駝出現在車馬出行場景中,最為壯觀的應數前述孝堂山祠堂上的畫像。其宏大的車馬出行隊伍中有並列的一象一駝,而且象和駝處於車馬出行的前端,其前的導騎和步卒前已為面向出行隊伍的迎候者了(見圖一)。

孝堂山祠堂上的車馬出行畫像不能等閒視之,因為其最下端還有魚車、鹿車等神獸出行的元素,而作為前端的大象、駱駝這一列隊伍之上即是山牆上的西王母、東王公和伏羲、女媧等神仙。

小編推測將西方之獸組合於車馬出行的前端,其目的地應該就是西方的神仙場景。雖然與此處大象、駱駝畫像直接相連的上部為以東王公為中心的場景,但眾所周知,漢代東王公圖像更多時候是對應西王母出現的,其意義顯然一以貫之。

漢畫像中的車馬出行前端有些就有胡人牽駝和騎駝的圖像,筆者已經討論過,此種畫像中車馬出行的目的地為西方的崑崙、王母之地。

江蘇連雲港海州區雙龍村西漢中晚期墓中出土一把木尺,木尺兩面均有大致對稱的漆畫。圖像主體均為車馬出行,其中一面中間為一輛象車,車上載建鼓。象車隊伍朝向的一端為一位憑几戴勝的人物,是否是西王母仍然存疑(圖一〇)。但無論其是否為西王母,該出行圖像中滿布雲氣,顯然不是現實中出行的表現,而與升仙有關。

可見,從漢代大象與駱駝畫像出現的場景來看,其意義往往不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和誇張,而是充滿了神仙色彩。其中能推測其具體意義的往往都與崑崙、西王母信仰有關。大象和駱駝不僅直接出現於崑崙、西王母場景中,而且經常與其組合的開明獸、魚車出行、神獸出行和胡人等圖像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這一意義。

三、大象與駱駝畫像的意義及相關問題

綜上所述,漢代大象和駱駝的圖像往往組合在一起,乘騎者和馴象人往往也是西域胡人,儘管從理論上和文獻上來說,當時的象多來自南方,但社會上的一般觀念中更多是將它們一起作為西域之獸來看待的。

其畫像雖然在各地墓葬中十分流行,但當時的絕大多數人是沒有親眼見過它們的,尤其是大象,人們一方面憑藉傳說中的特徵來想像和刻畫其形象,另一方面將之作為一種來自西方的神獸予以表現。

以往的研究中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但往往聯繫瑞應文獻將其作為一種祥瑞來看待。將大象作為祥瑞固然也符合當時人的觀念,但為何其主要出現於墓室之中,一般人為何要在墓室中刻畫祥瑞圖像,值得探討。

從大象和駱駝畫像出現的場景來看,它們絕大多數都不是出現在表現祥瑞的圖像中,而往往與升仙信仰有關,其中最為直接的是與崑崙、西王母信仰有關。漢代已經形成了一個以崑崙、天門、西王母為主體的關於西方的升仙信仰體系。

而隨著西域的開闢,人們將崑崙、西王母的所在逐漸向西域推移。這樣,許多西域的奇聞異事就有可能與這個關於西方的信仰結合起來,西域之獸駱駝和被當作西域神獸的大象自然也被人們利用起來,作為去往西方崑崙、王母之地的乘騎和導引。如此便很好地解釋了它們組合在一起共同出現在墓葬畫像中,尤其是具有濃厚的升仙意味的場景中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天馬與駱駝——漢代絲綢之路標識符號的新釋
    駱駝作為絲綢之路的交通符號和運輸標誌,長久印在人們腦海裡,駝鈴聲聲成為古代絲路上富有詩情畫意的一大景觀(圖一)。但我們在研究敦煌懸泉出土的漢簡之後,再結合河西走廊武威等地出土的漢代天馬文物,越來越多地發現,漢代絲綢之路更多的標識是馬而不是駱駝,二千多年前的真實狀況與現代人們想像的並不一樣。
  • 石上風華:從新見漢畫像石拓片感受漢代的深沉雄大
    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石上風華 — 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近日在華東師大中北校區圖書館舉辦,呈現了近40幅較為罕見的、且具有文獻和史料價值的珍貴漢畫像石拓片。據悉,這些拓片均出自《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展覽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圖像,特別是一些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對深入研究漢畫像石有著一定的意義。
  •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十二五規劃重點圖書《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西南卷》副主編漢代是巴蜀地區後三星堆時代藝術創作的高峰期,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畫像磚石。雖然該地區的畫像磚石比國內其它地區出現較晚(集中在東漢時期);但其內容極其豐富,觀賞性也很強,是享有世界級美譽的古代藝術奇葩。其中的精品,更是各地博物館競相收藏的對象。
  •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 丨古代美術史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專題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古代美術史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專題本期《美術研究》有4篇古代美術史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方面的論文,現將論文提要線上發布。龍門新模式是北方佛教造像的新貢獻,後來普及全國,成為佛教中國化在佛造像上的重要藝術形式。在宿白先生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探討龍門新模式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是否受到孔廟「一師二弟子」像的影響。另外,從一鋪三像即「一佛二弟子」到一鋪五像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完成,還存在著一個長期的過程。
  • 太室闕:漢代文化和建築藝術的實物見證
    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4公裡嵩山南麓中嶽廟前500米處,是我國現存僅有的幾座漢代建築之一,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東漢三闕。1961年,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室闕是太室山祠廟前的神道闕。《登封縣誌》載:太室闕為東漢元初五年(118年)陽城長呂常創建。是嵩山漢三闕中規模最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闕。
  • 巫鴻:漢代墓地中的「門」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書包含了這三個層次的課程,希望中國讀者可以通過巫鴻先生的眼光,重新發現和認識本國的藝術與文明。本文節選自該書《漢代墓地中的「門」》。漢代藝術中有那麼多形象,建築中也有許許多多結構,為什麼要用一個學期專門討論「門」呢?這第一堂課主要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然後重點談一下「門」的研究史。做任何研究都必須從了解學術史開始,這是我們學習的基礎。
  • 漢代神獸︱群雄為何要「逐鹿」?
    圖2 甲骨文中的「鹿」狩獵圖像中的鹿早在先秦,人們已經意識到鹿的使用價值:其肉可食,其骨角可製作勞動生產工具,其皮可製衣以保暖,總之可利用它來改善生活水準。因此先秦文獻中多有關於獵鹿的記載,漢代延續了這一習俗,在文獻和圖像中都有所反映。
  • 鑑賞|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其中山東沂南北寨村畫像石墓的畫像布局合理,構圖嚴謹,圖像豐富,雕刻細膩,體現了漢代畫像石藝術的高度成就。而漢代畫像磚則主要集中分布於河南、四川地區,其中四川畫像磚的水平和成就最高。(東漢) 樓闕、人物、車騎出行畫像 石刻拓片 縱71釐米 橫120釐米  山東省嘉祥縣滿硐鄉宋山出土  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藏(東漢) 西王母、公孫子都暗射潁考叔畫像  石刻拓片 縱69釐米 橫67釐米  山東省嘉祥縣滿硐鄉宋山出土  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藏安丘畫像石墓位於山東安丘凌河鎮董家莊,為東漢晚期大型畫像石墓,由甬道
  • 第三屆「金石永壽●薪火相傳」漢畫像楹聯題跋展青島圖書館開展
    中國山東網12月18日訊 (記者 楊廣科) 門內雙吏安半世,庭外長青綠千年;猛虎跳踉挾風至,卞莊振臂挺矛擊;排玉戶而颺金鋪兮,發蕙與穹窮……12月18日,第三屆「金石永壽●薪火相傳」漢畫像楹聯題跋展在青島市圖書館開展。
  • 一生收藏漢畫像石拓本600餘張,看看漢畫像收藏鑑賞家魯迅的審美...
    他在對中外美術史的長期研究後認為:「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沈雄大。」漢畫像石是雄邁豪放的漢代民風的縮影,魯迅對漢畫的關注與倡導,正是要追溯中華民族的源頭,從其蓬勃的生命力中汲取養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漢畫像石是漢代民間藝人雕刻在墓室、棺槨、墓祠、墓闕上的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石刻藝術品,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魯迅所收藏的漢畫像,準確地說,是漢代畫像石刻拓本。
  • 漢代神獸︱為什麼平平無奇的羊能夠成為神獸?
    在漢代藝術中,羊的造型更是紛繁多姿,它既可以被塑作燈座的造型,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青銅羊燈;也可以被雕作神道石獸,放置於墓園,如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前的石羊雕塑;而刻畫羊題材最豐富、數量最多的作品,還是畫像石。畫像石上的羊既出現在現實生活場景中,也以神獸的形態出現在仙境中。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散布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等處的壁畫中,留存有豐富的法器圖像,對其進行研究是敦煌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敦煌壁畫佛教法器圖像的研究現狀在前賢的成果中,有關敦煌佛教法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文豪也是收藏鑑賞家 魯迅與漢畫像石拓片展開幕
    圖片說明:魯迅手繪高頤闕圖。(資料)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獨具慧眼的漢畫像收藏鑑賞家。上海魯迅紀念館聯袂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南陽市漢畫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滕州市漢畫像石館共同主辦「漢石墨韻——魯迅與漢畫像石拓片展」,今天起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展出。
  • 講座|吳欣:從太原到片治肯特——粟特藝術中的圖像敘事
    ,是研究粟特藝術的基石。此外還有人騎駱駝或騎大象獵獅、異域國王接受食物貢品等場景。槨的外部還有幾幅墨線描成的充滿異域風情的圖案。虞弘石槨槨座圖案(圖像來源: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隋虞弘墓》)石槨的槨座上有描繪得非常精美的人物圖和射獵圖,充滿活力。
  • 滕縣出土畫像石,畫中伏羲女媧手捧圓盤,專家:代表漢代的「神」
    山東漢代漢畫像石的題材包羅萬象,不僅有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風俗的庖廚圖、宴飲圖、樂舞百戲圖;還有反映人們信仰的神話故事、驅鬼闢邪儀式、祥禽瑞草,以及宗教畫像;滕縣出土一對「人首蛇身」畫像,男人是伏羲,女人是女媧,他們手捧「圓盤」,一副敬畏的模樣;專家研究表明,他們捧著的不是普通的銅盤
  • 仙凡幽明之間——漢畫像石的美學精神視界與「大象其生」
    因而從總體上說,漢畫像石是一種喪葬藝術,它和漢代人的生死觀、宇宙觀及宗教理念密切相關。可是近年發表的研究漢畫像石的若干論述,卻和實際情況不無脫節之嫌。本文謹就此略作探討。漢代人事死如生,正如《荀子·禮論》所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而生者使用的建築物上有的繪有壁畫,中古以前,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 葫蘆吉祥圖像藝術
    《葫蘆文化叢書圖像卷》從葫蘆題材繪畫、剪紙、雕刻等吉祥圖像入手,對葫蘆吉祥文化進行了系統研究發掘闡釋,不僅從一定角度展現了傳統藝術的發展脈絡,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觀念。中國傳統的葫蘆圖像文化源遠流長,且分布廣泛,也形成了包羅萬象、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 體現於各個民族的生活、生產中,究其原因應在於葫蘆蘊含著多層意義。按照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的理論,對葫蘆圖像的闡釋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前圖像學描述」,它主要探討葫蘆圖像的再現、模仿的「自然意義」,包括形式、線條、色彩、材料及技術手段,是關於圖像本體語言的闡釋。
  • 河南洛陽南陽攜手推出漢畫像石拓片精品展
    「史話·石說——南陽市漢畫館藏漢畫像石拓片精品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洛陽市博物館供圖4月23日,由洛陽博物館與南陽市漢畫館聯合舉辦的「史話·石說——南陽市漢畫館藏漢畫像石拓片精品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洛陽博物館展出的漢畫像石拓片及文物。洛陽市博物館供圖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精選近60幅不同題材的漢畫像石拓片精品,與洛陽地區出土漢代精美文物共同展出,從「社會映像」「舞樂百戲」「天文神話」「祥瑞升仙」四個維度講述漢代社會萬象、宗教禮制、精神風貌與審美風尚。
  • 藝術的魅力之「真假」梵谷自畫像——下
    確實為「真」本世紀初期,奧斯陸國家博物館在2006年開始對這件《自畫像》的來源進行集中研究,確定此作最早是被阿爾勒的Ginoux夫婦收藏,二人經營的咖啡館就是梵谷所畫的《夜晚咖啡館》系列作品的原型。2014年,奧斯陸國家博物館邀請梵谷博物館共同對《自畫像》進行全面的研究,藉助尖端技術和學術研究,從物質層面和風格角度對它的創作過程和圖像學特徵進行分析,最終確定它是梵谷在1889年8月底住在聖雷米療養院期間創作的,當時他正遭受著巨大的精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