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素有「水果島」的美譽,水果種類豐富,一年四季皆可嘗到鮮甜可口的水果。來臺灣旅遊,不品嘗水果健康、新鮮的好滋味,絕對是虧的。今天趁著新聞熱播臺灣芭樂歷經十年溝通,終於可以外銷美國,就來說一說芭樂。
芭樂又叫「番石榴」,是臺灣的土生土長的水果。臺灣的芭樂品種很多,珍珠芭樂、水晶芭樂、紫玉芭樂、點芭樂、紅心芭樂、香蜜芭樂等,其中以珍珠芭樂最多,佔95%。芭樂的果肉比較柔滑,味道接近於梨和青棗之間。據說它含有大量的鉀、鐵、胡蘿蔔素等,營養很豐富。更重要的是,芭樂是「減肥水果」——和蘋果相比,芭樂含的脂肪少38%,卡路裡少42%。
通常民眾購買芭樂,要想清楚兩個問題:要紅瓤還是白瓤的?要軟的還是硬的?綠皮的芭樂硬的比較多,黃皮的芭樂基本都是軟的。選擇芭樂的時候,皮色偏白且較為光滑的比較甜,皮色凹凸且偏綠的甜度低一些,吃起來脆脆的。
芭樂很普及的吃法是打成汁,有純芭樂汁,也有加入檸檬、鳳梨(就是菠蘿),還有加牛奶的。個人建議不要混三樣以上,會喪失掉芭樂清新的原味。鮮榨果汁如果白天沒有開張或者附近沒有,芭樂汁的飲品可以在超商裡買到,味道也是很棒。炎炎夏日喝上一罐,非常解暑。
臺灣的芭樂還有一種神奇的吃法——甘草芭樂,也有叫古早味芭樂、梅子芭樂,就是用醃漬的方法吃水果,在臺灣亦是隨處可見。在老臺灣人的記憶裡,甘草芭樂是和戲院聯繫在一起的,頗有現在爆米花搭配電影的組合。
甘草芭樂醃漬的湯汁是加甘草粉、梅子粉的,也可以加甘草片、話梅加重味道,這些都可以在中藥鋪買到。浸泡3小時到半天,就可以吃了。
據說老臺灣人習慣整顆地醃漬煮過的芭樂,現在更多的速食吃法是不煮的芭樂,去瓤切片。雖然沒有老臺灣時代的甘草芭樂入味,也沒有煮過的芭樂那麼多的愛心,但可以不用吃到瓤帶著種子,也不用太擔心肚子裡會長出一顆芭樂樹。
據說這種醃漬的水果,醃好後一天內要吃完,否則就會壞掉。如果需要長期食用慢慢享受的話,可以買芭樂幹。芭樂幹吃上個一年都沒有問題,也是很實用的伴手禮。
臺灣盛產水果,除了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天時地利」,更重要的是臺灣人。兢兢業業務農,踏踏實實耕作,一代代改良品種,才可能有今天每個區域的「特產」。臺灣很多農民都受過很良好的教育,對科技農業有起點較高的執行,對經驗的總結和傳承也有義不容辭的「己任」。
以前臺灣芭樂出口的最大國是加拿大,其次是中國,現在終於可以去美國了。據報導,芭樂輸美,最困難的部分在殺蟲方式。墨西哥芭樂是以輻射照射殺蟲,臺灣芭樂則是以低溫技術殺蟲,但美國對低溫殺蟲技術並不熟悉,所以臺灣提供相當多的數據資料,美國也花費較長時間審查,整整耗時10年終於審查通過(迫切想知道是幾火車皮的數據)。
依據美方公告的檢疫規定,臺灣芭樂在開花後3周內以直徑小於4公分的雙層套袋套好果實,以防止有害生物進入。類似這個樣子:
臺灣芭樂主要產地集中在高雄市、臺南市、彰化縣和雲林縣。芭樂能踏過遙遠行程外銷進入美國,除了技術上的達標,政治上的站臺也不無作用。第一次看到政治人物為推銷水果大肆宣傳還是挺好玩的,總有點大材小用的感覺。想來「彈丸」之地的省城,能「賣」的東西有限,也就不作為怪了。
非常感謝農民伯伯種出好吃的芭樂,這真的是一種載滿臺灣人回憶和歷史的本土水果。所以,對那幾句有點貶義的玩笑話:「香蕉你個芭樂」、「芭了個樂的」,不妨想成是因為臺灣芭樂種植得太成功,在全球華人區太有影響力而導致的後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