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浙江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和第三批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寧海縣桑洲鎮的麻岙村算不上出名。這個位於寧波和台州邊界的古村落,至今還保存著一座守著靜雅,深藏過往的「九宮豪宅」。
方孝孺後人,房屋圈出一個「保命符」
麻岙村,隸屬寧海縣桑洲鎮,據《麻氏宗譜》記載:「麻祥三於宋真宗鹹平年間由天台橫疇戴遷此」,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村處山岙,因麻姓而名麻岙。下轄陳家、麻家、橋頭王、西峰村四個自然村,其中以陳家村最為有名。
村裡的小路曾是官道。
跟隨麻岙村黨支部書記王式華走到陳家村村口,折右拐進小巷,鬥轉星移,時光在此戛然而止: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路從腳下延伸阡陌,冗長幽靜。黛瓦黑牆,屋舍儼然,街巷依然保留著歷史的肌理。一條古臺郡道穿村而過,在《寧海縣誌》中留下了關聯台州和明州(寧波)兩地南來北往的痕跡。
一叢枇杷從屋瓦上探出頭,金黃色的果實沉甸甸地被壓到簷下。在落不到陽光的地方,暗綠的苔蘚透過肆意地瘋長,一層覆蓋一層。
陳家三臺的牌匾。
「陳家三臺」的牌匾,就掛在這片幽靜中。這個古宅群建於明清時代,由三排房子九個院落組成,古宅雕刻精美。門口的花壇石欄、照壁,門框上精美的木雕、石雕,屋頂上的馬頭牆,無不顯示著當時主人的殷實和富足。小巷和院落裡,鵝卵石鋪成的道,圖案做工極為考究。「一鬥石子一鬥米」,這樣的財力,在當時非一般人家所能鋪得起。
古宅群九個院落之間均有高牆相連,僅在東西南北各留一個出口,院落之間分別由兩條南北走向的小巷和兩條東西走向的通道相隔,其平面恰似一張「井」字形的「九宮格」。這一古建築群內的防護設施相當嚴密,當四門緊閉時,整個古宅群便成一個封閉的整體。據說,明朝永樂年間,方孝儒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擬寫即位詔書,誅連十族,連其親友870餘人全部遇害,與方氏有姻親關係的水車陳氏,逃避退隱至此,繁衍生息,成為大村落。這獨特的設計,正是避難到此的陳家後人,為自己留的一道「保命符」。
清代富戶,捐出百畝良田造書院
走進保存最完好的「陳家三臺」第二臺,臺門對面有照壁,上有石刻的對聯,上聯是「星聚應佔史奏」,下聯是「鳳鳴早卜家昌」,橫批依稀看到「竹苞松茂」四字。竹苞松茂出自《詩經·小雅·斯幹》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用以祝禱居住人的美好前景:子孫繁盛,時代興旺,為君為王,事業輝煌。
正待修葺的鏡古樓 。
沿大宅門向北走15米左右,看到坐北朝南的二進宅院——鏡古樓。院門向南,正廳三間兩層結構,西面是廂房,東面圍牆。前二排由單雙層樓屋圍成一個大天井,三圍沿界石條鋪設,道地卵石鋪設,各種花紋圖案精美,東面圍牆有灰雕,牆角處有一石欄板花壇,正廳廊柱、鬥拱、月梁、穿插枋、牛腿雀替木雕精細。
沿著吱呀的樓梯上到二樓,除了窗欞,空空蕩蕩。推開窗欞,沉積的灰塵在陽光下飛揚。
鏡古樓 。
鏡古樓,又稱別業書院,村裡人習慣稱其為「小書房」。由清朝本地的富戶陳敬吉修建。陳敬吉,字坦臣,號迪庵,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人。據說陳敬吉家境頗富,田多地廣,屋宇連片,是寧海西鄉的富戶。但他為人慷慨、俠義心腸,在鄉間頗有善名。1810年開始,他經常拿出一些糧食接濟同族窮苦之人。然而漸漸地,他發現拿出糧食接濟困苦並非長久之計,為了讓這項善舉持續下去,他毅然捐出300畝良田。其中,160畝作為族田,田租收入用來周濟族中的鰥寡孤獨無力自食者,有多餘的則分給周邊的窮人;另外140畝作為學田,用租費收入修建了「鏡古樓」,餘額用來解決每年教書先生的薪資、本族學子讀書及赴考的費用等。
王式華說,「鏡古」這名字來自「三鑑」,說的是以鏡、以古、以人為鑑,指正人身心的標準。陳敬吉希望子孫後代能改變崇武抑文的傳統,學文識字,修身齊家出人才,在這裡將族人培養成為正人君子。事實上,這個書院也一直如他所願,朗朗讀書聲,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盲人藝術家,流淌村裡半個世紀的樂聲
記者流連於青堂瓦舍,遺憾於現今的古宅已不復當年的輝煌,一座座空曠的老房和正在修葺的斷牆殘壁,讓曾經的歷史變得有些面目難尋。由於年輕一代走向城市,古村不可避免地變得冷清。感慨間,突然被一陣樂聲吸引,尋音而去,卻是一位盲人正坐在堂屋拉三弦。他叫陳振臺,今年71歲。4歲時因高燒意外失明,從此,在黑暗中摸索著學習生活自理能力。進入青年時代,他和常人一樣參加生產隊的勞動,靠工分養活自己。18歲那年,農村鼓勵年輕男子要學會一門手藝,陳振臺找來木工工具,憑著極強的動手能力,很快熟悉了鋸、鑿、刨、銼等各種工具的使用技巧和木工製作工藝。
盲人藝術家陳振臺。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他逐漸迷上了二胡。父親找到同村一位會拉二胡的人來做他的老師。不久,陳振臺不但學會了拉二胡,還觸類旁通學會了三弦、京胡、板胡等樂器。於是,從那時起,樂聲就常常在村裡響起。
在熟悉這些樂器的構造原理後,陳振臺發揮自己的木工特長開始學做樂器。當年他製作的第一件樂器是一把三弦,花了半個月時間。如今,在陳振臺家的客廳裡,兩邊牆壁上掛著十來把各式樂器。如今的陳振臺,孩子已經大學畢業,有了工作,但他從來沒想過要離開這個老村。製作樂器和彈奏,是他平日裡最愛的消遣。常有村民相約去他家,陪他一起拉上幾曲,「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了!」
陳振臺做的部分樂器。
桑洲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桑洲鎮著重挖掘各村特色,保護開發歷史古蹟,走差異化發展道路,開發旅遊產品,做深旅遊產業。經由政府支持,古建築群損毀的各處角落也在逐步修繕,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村,一支由年輕人為主的麻岙村志願者團隊也自發組成。他們創立《陳家三臺》公眾號,利用業餘時間編寫文章宣傳家鄉的人文景觀。他們組建「喚醒麻岙」微信群,利用網際網路吸納一批熱心於古村發展事業的朋友共同為家鄉出謀劃策推動工作。「陳家三臺」獨特的歷史風貌和人文底蘊在這些年輕人的努力中,正在被慢慢了解,走近大眾視線。
記者 張海玉 文/攝 通訊員 徐銘懌 吳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