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淘寶上給妹妹買了一件睡衣。
但因為衣服一側的口袋沒有縫合,所以找客服反饋,想換一件新的。
萬萬沒想的是,客服一開口就叫我懷疑人生。
有那麼一瞬間,我真的十分懷疑自己。
我趕緊點開詳情頁,找到對應圖片,才證明了自己沒有錯。
後來,費了一番口舌,我終於爭取到了包郵換貨的權益。
如果不是因為妹妹格外的喜歡這套衣服,我極有可能選擇退貨,並且將這個旗艦店永遠拉進黑名單。
原本歡天喜地的一場網購,卻因為和客服講道理壞了心情。
而賣家們萬萬沒想到,阻擋人們剁手的攔路虎裡,竟然冒出了「自己人」——客服。
01
搞砸一次網購,
只需要給客服發一句:你好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某些淘寶客服對話時都像沒上過學?
現已累計844條回答。
我隨便翻了翻,找到了不少共鳴...
有時候,搞砸一次網購,只需要給客服發一句:你好。
然後客服後面的回覆,便會讓你會產生不想購物的念頭。
有的淘寶客服,只會說一句話,以不變應萬變回答所有問題。
前後拍了兩條一模一樣的褲子,結果不論尺寸大小還是顏色都不一樣,於是找客服詢問:
答案部分缺頁,並且順序不對,找客服詢問,客服回覆說:答案都這樣。
找朋友要了答案部分正常頁碼的照片,再回來找客服,客服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少答案了!
明白是明白了,但依然是先記下,明天再處理,最後,你不找他他不會出現。
而你主動去找他,他可能永遠在路上...
不僅周末雙休,一休息就是5天小長假。
請問還招人嗎?
我也想體驗一下一周上兩天班的感jio。
在網店的客服中,不乏邏輯清奇之人,用著親暱的語氣說著常人無法理解的話。
所以,在網購過程中,我都不大會去跟客服溝通,看中了就拍,買回來不合適再退。
寧願麻煩自己,也不去辛苦客服小哥哥小姐姐們。
我害怕,本來高高興興的花錢活動,最後以生氣且有錢花不出去收場。
我一直以為,客服雖然經常答非所問,搞人心態,但不論買家是什麼語氣,他們都是軟綿綿地「親親」叫著你,讓人著實不知道該如何兇巴巴地回復他們。
像拳頭打在棉花上,最後自己憋出內傷。
但當我看到知乎上的其他回答後,直接顛覆了我對客服的認知...
只是因為對價格猶豫,所以沒有下單,客服就暴露了本性。
答主是學生黨,對價格比較猶豫,所以想再考慮一下。
結果客服直接暴露本性。
買賣不成仁義也不在了?
想在買之前,確認一下設計,客服也沒有耐心。
買家態度好好地正常詢問,客服直接原地爆炸。
即便在網購過程中,會出現難以溝通的情況,但大都是態度一個賽一個的好。
但我沒想到的是,真的有滿嘴髒話的客服。
這更是加深了我對客服的失望之感。
02
買家感覺對牛彈琴,客服是原罪?
但是,切換到客服的視角,你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有淘寶客服在線訴苦。
客服說是一件包郵,但是雙十一期間發貨較慢。
買家便認為賣家不想發貨,欺騙了他。
客服就容易嗎?
當然不是。
因為客服崗位都背著嚴苛的考核制度,平均響應速度低於標準就要扣錢。
他們為了及時回復消息,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吃飯也只能是吃一口回幾句消息。
遇到再難搞的買家,都要「笑臉」相迎,被罵了也依舊要把「親親」掛在嘴邊。
比24孝男友還要合格。
那為什麼買家總覺得在對牛彈琴呢?
其一是上面提到的,為了完成KPI,保證響應速度,所以客服多用萬能的模板回復。
用模板消息先回復了再說,完成KPI拿獎金最為重要。
至於答非所問,又沒人考核不是?
其二,客服不敢隨便承諾,擔心引火燒身,所以,以不變應萬變。
比如,發貨時間的問題。
一般5點前付款的訂單都會安排發貨,甚至6點的訂單也有可能一併發掉。
但客服不敢說,說了就是做出了承諾。
一旦倉庫那邊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發貨,買家便會因為客服的承諾去投訴商家未能按時發貨。
最後,客服背鍋。
所以,不管買家怎樣問,客服都會只用一句話回覆:「48小時發貨。」
其三,我們都知道,平臺都有一套標準。
比如,退貨原因會影響到平臺對商品的打分。
所以即便是質量問題,退貨的時候,賣家也希望買家能選擇7天無理由。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溝通的過程中,客服會不願意承認質量問題、圖片實物有色差等等。
但凡承認了,買家申請退款時選了質量問題,賣家就進行無法操作了。
當客服是真的不容易。
一分鐘十幾個諮詢,響應速度以毫秒計。
什麼奇葩問題、奇葩的人都會遇到,但依舊要保持友好的態度,把「親親」掛在嘴邊。
努力了很久,最後成為背鍋的那個。
賣家在平臺玩法下制定規則,客服在規則下苟延殘喘。
買家感覺在對牛彈琴,看似問題在客服,但究其根本,是在人性。
03
鑽空子的買家們
買家就真的無辜嗎?
當然不是。
之前有一則新聞說,女子買了18件衣服,假期穿過拍完照後選擇7天無理由退貨。
沒想到,還有更過分的:穿了兩個月的舊衣服免費換新。
7天無理由是平臺為方便買家而設立的,卻有人因此鑽空子,昧著良心薅羊毛。
平臺為了留住買家用戶,規則也會偏向買家。
所以,賣家只能假想買家是邪惡的,以此制定規則,雖然會影響到一些人的體驗,但這也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的無奈之舉。
這類似經濟學理論中的理性人假設。
假設人都是理性利己的,以此來制定規則進行管理。
表面上看,把人想得很壞,似乎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實際操作起來,這樣才是最科學的。
囚徒困境也告訴我們,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
在天下大同之前,店家不會做出更多的讓步,仍然會做出個人理性選擇,即便不是最優方案。
作為客服,只不過希望買家脾氣溫和理解體諒自己的工作,不論單子成交與否都可以少些麻煩。
作為買家,也只不過是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客服可以及時響應、直奔主題,公正的對待售前售後諮詢,不要強行狡辯。
客服只是給賣家打工,所以買家和客服不應是敵對關係。
彼此多些理解,在溝通中各退半步,才是最佳解決方案。
事實上,很多客服都是十分友好的。
即便損失慘重,賣家最終也沒有計較。
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但作為賣家提升買家的購物體驗也是重要一環。
海底撈的成功完美的詮釋了客戶體驗的重要性。
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1%的傻逼客服加1%的刁鑽客戶,卻影響90%的人對客服和客戶的看法。」
而為了這1%,卻讓剩下99%的人承受後果。
實在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