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肥水釣魚
生長在肥水環境中的魚,因其餌料豐富,整天處於飽腹狀態。再加上微生物與魚爭氧,魚就更不思進食。在這樣的坑塘垂釣,最關鍵的是擇天、選點和用餌三個方面。
擇天:一定要避開悶熱天氣,選擇雨後有風的日子,或者是放入新水的時間,水域中增加了新鮮的氧氣,帶來了豐富的食物。此時魚兒活躍,四處覓食,格外好釣。因此,下雨後的一兩天內是釣魚的大好時機。
用餌:在肥水坑塘垂釣,必須針對不同坑塘的具體情況,配製不同的魚餌。比如有的坑塘在餌料中加些釣鯽魚或鯉魚用的香精就能上魚。有的坑塘用較酸的釣餌魚才上鉤,有的坑塘就複雜一些,顆粒要用啤酒泡碎,加優質麯酒、蜂蜜和適量的玉乳香快餐粉等,魚才肯吞餌。總之,餌料不論香甜酸臭都要濃淡相宜,添加劑摻多摻少應恰如其分,才能打開肥水塘中魚的金口。
選點:每當下了中雨或大雨之後,進、出水口有水流動,氧氣比別的地方充足,魚兒喜歡在這些水域遊動、覓食。因此,在進、出水口的兩側下鉤頗有收穫。
二、 溪河汛期垂釣
每當雨季,溪河進入汛期,河水由清澈變得渾黃,尤其洪水暴發時,河水猛漲,泥沙俱下,渾似泥湯。溪河汛期的基本水情是:水渾浪湧,急流處沙石翻滾,聲若奔雷;緩流處多浮沫、淤柴。但是,雨水和漫水也會將大量的魚食帶入河裡。溪河汛期的基本魚情是:魚正處於旺食期,攝食積極,但嗅覺和視覺都要受到影響,在喧囂的河水中不再膽小,吞食猛,少試鉤。為覓食和避浪,離開原棲息地,小魚多溜邊,大魚則散灘或滯灣。如能針對變化了的水情和魚情及時變換釣技釣法,不僅可以釣到魚,而且可能還會釣獲頗豐。
洄水灣釣大魚:溪河漲水,奔騰的激流一旦受阻後會形成洄水灣。這些洄水灣大多一側是急流,而另一側是洄水灣,大魚會在此滯留。選擇洄水灣垂釣有兩種釣法:一是海竿串鉤放線釣。釣者站位貼近流頭,持竿就近將鉤線拋入流邊,讓釣線沿流邊向下遊衝去。釣者隨鉤線走勢利用漁輪的逆止裝置放線,至流腳再將鉤線收回,在放收鉤線過程中,如有魚索餌吞鉤即可釣獲。二是用手竿釣洄水的旋渦靜水區。其技術要點是:用重墜、活墜、大筒漂,沉底釣。在洄水灣垂釣,魚獲個體相對較大,所以不論拋竿釣還是手竿釣,都要用粗線大鉤。渾水釣魚宜用葷餌,如蚯蚓、螞蚱、蟋蟀、豆蟲等。使用蚯蚓時,最好鮮活並整條掛鈎。葷餌有韌性,耐水流,適應面大。
水邊蘸釣小魚:釣具是約50釐米長的細木棍一根用做釣竿,蚯蚓若干,綑紮繩若干。帶上這些釣具來到河邊,先覓一水深在40~60釐米之處,最好是岸邊凹入的小水灣地方,然後將蚯蚓綑紮在木棍的一端,手捏釣棍的另一端,坐在河岸,將木棍垂直插入河中。當感覺水底的棍頭出現抖動時,迅速提起木棍,魚兒便叼著蚯蚓被提至水面,釣者隨即將魚抖落到盛魚的容器裡。釣上的魚,一般以花鰍為多,兼有泥鰍、船丁、麥穗、白鰷,都是小型魚類。這種釣法的動作像從水裡將魚蘸上來,故稱蘸釣,也有人稱為蘸魚。
匯水處好釣魚:匯水處是指主流與支流的交匯處,或是溝渠洩水與河流的交匯處,還有河道分岔又重新匯合處。匯水區清濁涇渭分明,從清水河下行的魚不敢進入渾水區,而渾水河中的魚為避濁流也紛紛躲入清水區,從而形成一塊理想的釣場。
三、 自然水域垂釣
1. 釣位的選擇
野外的湖泊水庫水面寬廣,魚的密度稀,但這類水域的灣、汊、草、坑、潭等,是魚兒喜歡棲息、覓食、遊弋的地方。釣位應選擇在河道彎曲處、淺灘凹塘、亂石穴處、樹林和竹林旁、水草叢生處和有人居住的地方。並要注意:遠窩與近窩兼顧,深水與淺水兼顧,流水與靜水兼顧,草洞與草外兼顧,老窩與新窩兼顧,並在進水口、下風處下鉤。
2. 釣餌的選擇
自然水域的魚類食性很雜,有的由於吃慣了野食,養成了口癖,餌料運用的基本原則以天然食物為主。比如玉米上市的時候用嫩玉米粒(經過白酒浸泡或白糖醃製後的效果更好);紅薯成熟的季節宜用紅薯做釣餌。
3. 誘餌的運用
自然水域水面寬廣,魚兒活動範圍大,要想儘快將魚兒誘集攏來,除釣點因素外,誘餌的味濃量要大,且是耐泡不易化散的餌料,才能迅速將魚誘集來到魚窩。筆者的做法是:將塊狀(豆餅塊)、粒狀(顆粒料、酒泡的大米和小米)和粉狀(炒香的玉米面)三者混合後打窩(為防止玉米面上浮漂走,打窩前用釣域的水攪拌成團後再打窩),效果顯著。
4. 要掌握幾種釣法
(1)底釣與浮釣。自然水域的魚種較多,水的上中下層均有魚兒活動的蹤跡。應根據當時的情況採用底釣或浮釣。但應以底釣為主,如鯽、鯉、青、鯰、鱖等都是底棲魚類;又如草魚雖是中層魚類,但從垂釣的經驗來看,吃底鉤的概率遠遠高於吃浮鉤的。特別是自然水域,生存條件嚴峻,一些魚類逐漸養成在底層覓食的習慣,因此採用底釣是最重要的。
(2)宜守不宜走。當在一個地方選定釣位後,應打窩定點守釣。當有條件時
可多打幾個窩子(三五個),輪番垂釣。垂釣宜守不宜走,因為自然水面寬廣,魚兒密度小,聚集慢,好不容易將魚兒集攏起來,因此宜守釣。守釣必須有耐心,耐心是垂釣者應具有的素質,有耐心就會有魚,就會有收穫。守也不是死守,在一個釣點上,1~2個小時無魚咬鉤,就應變換釣位。
5. 注意遛魚的方法
四、 在流水和大浪中垂釣
(一)流水中垂釣
1. 緩慢流動水體的垂釣
選用4.5米左右的輕、細手竿,系合適稍細的齊竿線,根據預釣水體中魚的大小選用鉤,用大號漂,調至以下狀態:水流推動浮漂和水線以低於流速的速度向下遊流動,拖動鉛皮座、鉤餌在水底向下遊滑動,浮漂露出水面2~4目不下沉不上浮。然後以調好的釣組選出一長條水底平坦無牽掛的地方(一般為沙、泥底)為釣點。操作時以站立姿態,根據水體流速的大小。把鉤餌打進水流上遊的設定位置,使鉤餌在準確進入窩底時有一個提前量。手呈水平端竿。身體隨漂動的浮漂轉動,直到竿線夠不到的下遊處,提竿繼續重複上述動作。這個過程中魚就餌的動作幾乎全是拉漂。
2. 在流速大的水體中垂釣
這時大都不用浮漂,但要加大鉛皮座的重量,把鉛皮座上邊的太空豆上拉形成活墜,掛普通臺釣鉤組,操作時把鉤餌打進窩子,用竿梢繃直釣線,放在竿架上觀看竿梢的動作。因手竿梢子極柔,流水中的魚就餌口重,鉤子入口較深,及時提竿中魚率較高。
3. 釣流動水體中的旋渦
旋渦中易集餌料,此處魚比其他地方多,且補充量大,垂釣時注意選水下不掛鈎的地方。取5.4米以下的輕、細手竿,旋渦大宜用長竿,旋渦小宜用短竿,齊竿線,用蜈蚣漂根據旋渦大小按正比拉開每粒之間的距離,漂以調到水捲動整串浮子上下翻卷而墜隨之移動為宜。用單鉤,腦線的長短根據魚的大小正比拴鉤,風線不要入水,操作時把浮子拉到相應的位置,在水流翻卷中表現出:水流把浮子卷下去時不能完全看不見浮子,水流把浮子翻上來時不能把浮子全託平。魚就餌時浮子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浮子隨水流上下翻卷的速度和變化是與水流的速度和變化相吻合的,如在這個變化中發現浮子頓了一下或沒跟上變化,就是魚拉漂;或發現浮子在隨上翻的水流上翻時快了一些,在隨下卷的水流下卷時又慢了一些,都可判斷為魚頂漂,這都是提竿的恰當時機。
以上三種情況以先打一下窩為好,魚餌取決於對象魚。
(二)大風浪中垂釣
釣友一般都喜歡在有風的天氣垂釣,因風天魚口較好。大風的天氣竿不易打進窩子,浪也會把我們的衣褲打溼,而最大的困難是不好看漂。但這樣的天氣正是上魚的好時候,只要方法得當,釣獲量是非常可觀的,但必須改變釣組的配比:換一支大漂,不掛鈎時調成平水,掛上鉤組釣2目,以不走漂、不黑漂為準,用搓餌,甩大鞭。觀漂時要注意:浪來了,漂尾沒了,浪過去了,漂尾出來了,如浪過去了漂尾仍沒出來,則是魚拉漂;如浪來了仍能見到漂尾,則是魚頂漂。
五、溪流釣
溪釣應根據溪況水情,選擇灘釣、潭釣、清水釣、渾水釣等不同釣法。溪魚習性不同,有的喜潛水底,有的喜浮水面,有的時而潛底時而浮上水面。因此,溪潭釣時要備有兩副釣具,一副線長3米左右,裝有釣鉤、浮漂和鉛墜,用於釣底魚;另一副線長6米左右,只裝釣鉤、浮漂,不裝鉛墜,用於釣水面魚。
釣底魚用紅蚯蚓做釣餌,看到魚才下鉤,魚咬鉤快,往往釣餌一沉底,浮漂便徐徐上送了。竿一揚,魚就被拉上岸。水底釣上的大都是鯽魚、翹嘴紅鮊和石斑魚。
釣水面魚時,釣餌要因魚而定,浮遊在水面的大口鮊、白鰷等魚,可用蠅等飛蟲做釣餌。釣線上不穿漂,不裝墜,藉助風力,讓帶餌之鉤貼近水面徐徐飄開。魚兒見到飛蟲,便爭相吞食,就可提竿。
溪中釣浮水的草魚,用南瓜蔓做釣餌,易掛鈎且能漂於水面,很能吸引草魚吞食。
溪釣野生魚種,主要有吳郭魚、福壽魚(非洲鯽變種)、土鯽、溪哥、苦花、水針、竹篙頭等偏小型魚。所使用的釣具,較池釣釣具更具輕、細、小的特點。
溪釣釣具有:3.6~5.5米袖珍軟調竿,等長的母子線,線徑從1.5號(0.20毫米)~0.8號(0.14毫米)到1號(0.16毫米)~0.6號(0.12毫米)或0.4號(0.10毫米)都可使用;鉤選用較小型的袖、秋田、白孤、丸廿等;釣組結構基本與池釣釣組相同,但在鉛墜安裝上與池釣有別,它安在浮漂的下部,分別在母線和子線上,穿上或夾上5~7枚形似綠豆粒大小的小鉛彈,根據垂釣時水位的深淺、浮漂的高低進行等距調節,形同串珠,以免鉤和墜一下子被衝跑。
用於溪流釣的釣餌,基本以池釣餌為主料。但在調和時,不是用溪水,而是用新鮮的雞蛋或鴨蛋,淋去蛋黃,取蛋白液體加麵粉拌和,和成具有黏性的能夠捏成黃豆粒大團狀物安鉤為止,或將和好的麵團裝入專用送餌器內,於垂釣時自動送餌掛餌。用蛋白調製的溪釣餌,魚既愛吃,又不易被流水衝散。
從事溪流釣者,由於有些水面寬且淺,必須涉水往深水處垂釣,因而需要置備一件半身橡膠下水褲,或齊臀長的雙腿靴,漁具包、餌料、魚護等,都要背在身上或掛在腰間的專用皮帶上。溪釣是不用支竿架和抄網的。當你中流擊水、一條一條地釣上魚來時,右手握竿,左手拎起魚,往腰間魚護口上的橫繩上一掛,魚線往下一按,即能自動退魚入護,並自動上餌復釣,其速度、其風雅,是別有情趣的。
溪流釣的幾種主要方式。
懸子釣:將釣餌撒向流水前上方,手臂上抬,竿尖上揚,浮子懸空,釣餌擦著灘底走,竿尖隨浮漂向下遊移動。待釣餌入水,浮漂懸空後即觀察魚信號(魚兒搶食則浮漂有停頓和牽扯現象。但應注意間或也有釣餌剛入水就被魚兒搶食的情況)。
漂子釣:待釣餌入水後,讓浮漂浮在水面隨水漂流,再觀察浮漂的魚信號。溪釣浮漂距離鉤的最佳長度一般為1米左右,用指尖大小較綿實的泡沫塑料拴固,施釣中不便也不必調整其長度,應視流水的深淺而採用浮漂懸空或漂浮。所以,此技僅適用較深的潭水。
跳子釣:待釣餌入水後,以腕力有節奏地扯動竿尖,從而帶動浮漂在水面上一跳一跳的,極似飛蟲入水狀。且浮子又帶動釣餌在水下飛舞,逗引魚兒搶食。若發現魚兒誤搶食浮漂,則速將浮漂提離水面並繼續扯動竿尖,魚兒就會轉而搶食釣餌而中鉤。憑手感而知魚信號(魚兒中鉤有很強的拽動感)。
提拉釣:待釣餌入水後,利用竿尖彈性,以腕力有節奏地輕輕提拉釣線,視水勢深淺讓浮漂懸空或者浮在水面來回滑動,從而帶動釣餌在水下移動,以吸引魚兒的注意力。這些與跳子釣有點相似,不同的是扯竿尖的力度要小些。憑手感而知魚信號。
拖子釣:將釣餌撒向下遊,竿與水面平行而持,採取一前一後有節奏地拖拉辦法,讓浮漂和釣餌同時在水面有節奏地產生水花,逗引魚兒搶食。若發現魚兒誤搶食浮子,則速將浮漂提離水面繼續拖拉,魚兒就會搶食釣餌而中鉤。憑手感而知魚信號。
採用跳子釣、提拉釣和拖子釣,往往會比其他釣技釣獲個體大得多的桃花和馬口魚。
漂餌釣:將釣餌撒向下遊,浮漂不入水,任由釣餌在水面漂蕩,憑手感而知魚信號。此技適用多有魚兒在水面活動的深、淺水,往往結合其他釣技進行。
飛餌釣:先將釣餌撒向遠端處的理想位置。偽裝成飛蟲入水狀,稍作停頓,觀察是否有魚兒搶食。若無動靜,就將浮漂連同釣餌在水面上以不快不慢的,速度往回拖帶,讓其產生水花,再憑手感知有無魚兒搶食。待拖回一段距離無魚信號後,順勢又將釣餌提離水面後再次向前投出,如此反覆進行。若投上幾竿無魚上鉤再移位。
(漁翁老王個人微信vp9175155長按可複製)
釣魚神器點擊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