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收到的壓歲錢也一路飆升,甚至為數不少的孩子壓歲錢已過五位數。作為80後,小時候的壓歲錢往往也就一二百左右,並且一定如數交給父母湊足學費。
而現在的孩子們,為了自己的玩具和娛樂欲望常常堅持自己進行支配。這樣的壓歲錢早已成了家長們的心理負擔,如果把壓歲錢交給孩子怕他們毫無自制力會胡亂花掉,而由家長代為保管往往孩子們十分不情願。那麼對於這筆時常引發「爭奪大戰」的財富究竟該如何處理呢?
把壓歲錢交給孩子管理。這錢是給孩子的,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不差這幾個錢。為什麼就不能讓孩子拿著壓歲錢去做他喜歡的事情呢?這一類家庭中,爺爺奶奶主導家庭關係的居多,孩子們在他們的保護下獨立管理了壓歲錢。
把壓歲錢拿來作為輔導費用。也有很多家庭,因為許多輔導班、培訓班的費用都不低,所以就決定拿這些錢來補貼。現在的孩子懂事也早,只要能跟他講道理,適當的給他滿足小小的願望,孩子還是很願意的。
教孩子用錢生錢,學習金融知識。有的家庭會給孩子提供了幾個參考方案:第一,把錢存進銀行,這樣會有利息,但是不多;第二在父母的帳戶上買入基金,搞得好的話,收益會高於利息。幫助孩子投資不如適當地傳授孩子一些投資理財的基本理念、知識和技巧,既讓孩子學了知識也讓他們體味父母理財的良苦用心。
讓孩子將壓縮錢捐給更需要的人。將壓歲錢用於公益事業,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奉獻愛心,從小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品質。家長要改變以往的方式,不能隨意將壓歲錢任意由孩子支配或者完全收回,而應該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壓歲錢,將這部分資金進行合理的利用,使得壓歲錢實現更大的效用。
壓歲錢作為新年習俗,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代表把祝福送給孩子,也預示日子紅紅火火。每一個父母也不能錯過一個教育孩子如何正確使用錢財的機會,試著通過壓歲錢幫助孩子們金錢的使用方法和能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就要有意識地講一些簡單的理財知識,並且時常的鼓舞他們使用簡單的理財方法;引導孩子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幫助那些更困難的孩子們。這才是壓歲錢新時代的創新意義吧!
下面我們看一下早期很多關於壓歲錢的記憶:
民國三十三年《汶川縣誌》:除日,以紅繩貫錢分給小兒曰『壓歲錢』。
吉林海龍縣,「子孫先向先祖行禮,後向尊長行禮,曰『辭歲』。尊長為子孫預備壓歲錢,兒童
繞膝爭分,曰『分歲』。
民國時期一篇作文名叫《我可以沒有壓歲錢,我不可以沒有爸爸》,文稱: 「我曾經有錢,放在一格小小抽屜。最多有8571元。我從沒用過……後來爸爸媽媽總為錢吵架……一次爸爸打電話給我,說再也不回來,但會給我寄壓歲錢。」文章的結尾這樣寫道: 「我不要壓歲錢,也不要爸爸給我寄壓歲錢。我希望,爸爸把自己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