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新做客市民文化大講堂。
工匠,是堅持不懈者、精雕細琢者,其核心是一種「精神」,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門手藝當作信仰的追求。深圳,一座短短30多年裡迅速長「高」的城市,這裡高樓林立,流光溢彩:地王大廈、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一個個城市地標,不斷書寫著深圳的新高度。而這些著名的摩天大廈背後,都聯繫著一個名字——陸建新。他是「魯班精神」的傳承者,也是一位渾身充盈著「工匠精神」的建築人。作為中建科工華南大區總工程師,擁有38年建築從業經驗的陸建新,創造了3600米超高層建築施工總高度,見證了中國超高層建築從無到有、中國建築高度不斷攀升的全過程。那麼,在陸建新的字典中,「工匠精神」有著怎樣的內涵?38年的建築往事,又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酸甜苦辣?12月11日,「中國摩天大樓鋼構第一人」陸建新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暢談城市建設故事,講述承建不同時代「第一高樓」背後的堅守與初心。
「竹樓賓館」的苦與樂
陸建新與深圳的緣分從一封信開始。陸建新在現場回憶道,1982年,18歲的他在荊門市三三〇水泥廠工地工作,那年他收到了同事的一封來信,信中說他們正在一個靠近香港、叫深圳的地方建一棟50層、160米高的樓,那棟樓名叫國貿大廈。當時只見過五層高樓的陸建新頓時心生嚮往。「開始以為靠近香港的深圳也是一個繁華的地方,但剛來就發現整個城市一眼就望到頭,滿是低矮的樓房、泥濘的道路、簡陋的工地。」站在國貿大廈的基坑邊上,陸建新看著周圍寥寥的幾棟樓,注意力被掛在七八層樓上的標語所吸引——「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條標語也為他接下來幾十年的工作寫下註腳。
「完成高標準的偏差,背後的經歷並不那麼輕鬆。」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那些打拼的歲月對陸建新來說仍歷歷在目。在建國貿大廈時,大樓高度差不多100米、20層樓高了,卻沒有電梯,陸建新與同事只能從用鋼管架搭的簡易樓梯爬上去,開工前就能花掉不少力氣。為了準確測量,陸建新曾在300米高空走過鋼梁,每走到中間,鋼梁就會搖晃,他只能「一隻手操作儀器,另一隻手抓能夠抓住的鋼柱,20分鐘之後挪開,鬆開手後,手心的位置都是汗水。」
陸建新把當時在工地居住的毛竹簡易房戲稱為「竹樓賓館」。「碗口那麼粗的毛竹捆著竹篾片,搭出兩層樓,晚上上夜班的人走一步,整個棚子都在『嘎吱嘎吱』邊響邊晃。」陸建新在現場展示了「竹樓賓館」的老照片。住在「竹樓賓館」的日子對他來說很特別,白天在工地埋頭苦幹,晚上在「竹樓賓館」睡覺,偶爾去繁華的東門老街逛逛。夏天很熱,沒有空調降溫,颱風一來,整個棚頂都能被吹飛,陸建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見證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雖然這段日子條件艱苦、工作辛勞,但對於深愛著建築工作的他來說,可以在工地上親眼看著大樓一天天地長高,心裡卻是甜的。
嚴謹而創新的「匠心」內蘊
篤行「工匠精神」不是躺在「功勞簿」上「啃老本」,而是以勇毅之心,創新不止,攻下一個個難題,攻克一個個堡壘。建設平安金融中心項目時,陸建新遇到了許多挑戰和阻礙。他說,塔吊一般情況下是裝在大樓中心的核心筒內,只能裝2臺,而在平安項目上,為節省用工時間,陸建新只得大膽帶領團隊突破常規,研發設計了一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支撐系統,使得塔吊數目增加到4臺,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這一做法在國內外建築業還沒有過先例。隨著樓體不斷長高,塔吊要跟著爬升,按照既定方案爬升,會嚴重影響進度。陸建新前思後想,拿出了一套吊掛拆卸的新辦法,整個算下來比原方法縮短工期96天,節約堆場600平方米,整體技術節約1000餘萬元,吊掛拆卸的方法還得到了發明專利。
同樣在這個工地,陸建新還帶領團隊創下了「國內第一立焊」「國內第一仰焊」「國內第一厚焊」等施工技術紀錄。截至目前,經過專家評審,這個工地上已有兩項創新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無數失敗的產品和慘痛的事故,都在重複「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的教訓,「嚴謹」二字正是衡量「匠心」的標尺。陸建新在大屏幕上展示出自己隨身攜帶的記事本和記帳本的照片,每天的重要事項和費用支出情況都一一記錄在案,清清楚楚。陸建新對管理細節的執著,往來函件中的標點符號都不會放過。他的解釋是:「項目管理絕無小事,必須用百分之百的認真對待。」正是因為「一毫米都不能差」的態度,在陸建新主持參與的項目中,從160米高的國貿大廈到如今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從頂端到底部的垂直度偏差都始終控制在20毫米左右。陸建新說,不管自身的工作多繁忙,不管面臨的任務有多艱巨,他的心裡始終有一把高精度的「尺子」,用來耐心細緻地推敲一個個細節,事無巨細地琢磨一個個變數,用別人難以理解的「嚴謹」與「苛刻」,投入與工程有關的每件事。
從「深圳速度」到「城市溫度」
「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便有了不同的內涵。2020年初,全國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市決定按照「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要求,加快建設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工程應急院區項目。2月上旬,陸建新便主動請纓,拖著行李箱率先奔赴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工程應急院區項目施工現場。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工序交叉難度大的問題,他嚴格把關,確保施工組織設計、疫情防控等方案一次成型,爭分奪秒,三天三夜完成應急醫院建造圖紙,為應急醫院的如期建成提供了堅強保障。在這裡,他跟480多名管理人員、1萬多名工人日夜奮戰,一座有著1000個病床位、高標準負壓的院區,僅僅用了20天就建完了。
向著「民生幸福標杆」城市建設目標,深圳的建設者們正從「深圳速度」不斷擁抱「深圳溫度」。「我們正在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大量推進民生工程,比如學校、醫院、保障房等裝配式建築,以及城市綠道、舊城改造項目等。」陸建新介紹道,近年,中建科工在寶安修建了濱海廊橋,修建了高架路,到了晚上,居民可以順著高架路到海邊公園區散步、健身,此外,還在廈門修了7公裡長的空中自行車道,為市民打造「城市綠島」,提升生活「幸福感」。同時,陸建新與中建科工集團還重點關注「新基建」,在深圳承建了6座智慧立體停車庫,也開始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向進軍。
時代呼喚「大國工匠」,事實也證明了,時代不會虧待那些具備工匠精神的工作者。2019年,陸建新榮膺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類)」,並作為廣東省建築行業代表登上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群眾遊行改革開放方陣——「春潮滾滾」彩車,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2020年,陸建新獲評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並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言。回想在深圳拼搏、與深圳一同成長的歲月,陸建新感慨萬千,「作為一名建築工程師和深圳經濟特區千千萬萬勞動者中的普通一員,我有幸參與了一份偉大的事業、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奇蹟。我用雙手『建』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這座城市也給予了我難得的人生際遇。」
晶報記者 劉紅豆/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