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師已不滿足於做空間設計,他們延伸產業,景觀、建築、陳設、產品、視覺甚至商業策劃;不滿足於只是做設計,投資酒店、民宿、餐飲……成立自己的產品品牌;不滿足於只是在設計圈自說自話,出現在時尚、藝術、商業、資本圈……不再只談設計技法,他們談模式、技術、資源整合、社會創新……「室內設計師」這個稱謂愈發顯得局限。而設計與製造、商業、技術、社會等各領域的結合觸點無處不在,設計的邊界似乎在無限延伸。設計師迎來他們的黃金時代。
面對這樣的變化,興奮有之,迷茫有之,焦慮有之,淡然有之。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你無法想像明天會出現什麼顛覆掉舊有的認知和格局。我們越來越相信選擇大於努力,認知趨勢及時改變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設計這個相對傳統的行業,除了已經看到的,還有什麼看不到的革新正在悄然進行呢?近日在Dr.D設計研究院設計公開課的間隙,帶著對未來設計形態的疑問,新浪家居和邵唯晏進行了交流。
邵唯晏在Dr.D設計研究院公開課為家居建材駐店設計師授課
邵唯晏這位80後設計師,在很多場合談過他對未來設計的看法:
這個時代所有的東西都需要被設計
十年內室內設計會迎來改變性的革新
當代設計是發現「關係」並進行連結
當代的創新是多元化跨界整合
設計師應該無所不知
未來沒有設計大師
或許是一家之言,不管你是否認同,但他印證著自己提出的觀點:在資訊爆炸、知識扁平的時代,設計師有自己觀點才能在時代洪流中獲得發言權。
邵唯晏也一直強調設計師應該是T型人才,擁有立體的知識架構和整合不同專業內容的能力。他自己正是這樣的人,自稱是「多元的海綿體」:他是一個獲獎無數的設計師,也是幾家公司的管理者,在探索新型的設計公司形態;他是臺灣交通大學的建築學博士,一位大學老師,也是一個二次元文化愛好者,家裡有一個單獨房間收藏他的心頭好;他是一個社會發展的觀察者,關注時代的脈絡,社會模型的更新……
新浪家居:每個時代有不同的設計準則,在當代應該怎樣去衡量一個設計?
邵唯晏:設計應該是怎樣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看法,比如Louis Sullivan 提出Formfollows function 形隨機能;Brucee Peter提出Form follows fun 形隨樂趣;Kevin Lynch提出 Form followsbehavior 形隨行為;Pierluigi Serriano提出 Form follows programming 形隨編程;Vicente Guallart 提出Form follows energy 形隨能量。
我認為「當下」是創意思維真正的載體,所以評判一個設計最大的標準是時代性。設計師必須要去關注整個大時代,不要再談風格,不要再談技法,而是談你如何有效地跟這個大時代對話。在當代,不管是建築、室內還是藝術,必須找到事物的特質,設計師必須開始擺脫對物件的組合,轉向對關係的尋找。
新浪家居:設計師樂觀地認為設計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設計將變成日常,那麼設計也就不再是一件專業的事情。你一直在做未來設計趨勢的研究,怎樣定義未來設計的屬性和價值呢?
邵唯晏:設計不單指的是景觀設計、建築設計、空間設計、平面設計、產品設計、互動設計,這個時代所有的東西都需要被設計。無論在任何設計範疇,帶來更大價值的賦能就是當代設計的價值所在。現在很多事物的界限變得模糊,大家都在跨界、跨領域合作,而設計是一個應用科學,不是一個純粹的學科,它的界限本來就是含糊的。你要用模糊的概念再定義設計在當代的界限,這個就很有難度。比如現在建築和室內的界限、室內和軟裝的說不清楚,有時候軟裝跟藝術的界限也說不清楚。在未來各個設計領域之間的界限一定會消失,設計師和技術人員之間的界限也會逐漸模糊。這也意味著跨平臺設計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尋找結合點就變得很關鍵。當代的創新應著眼於多元化的跨界整合。
新浪家居:大家一直在談變革、洗牌,未來還需要職業設計師嗎?設計師該怎樣對自己定位?
邵唯晏:未來十年內室內設計會有一個很大的革新。隨著知識、技術的扁平和美學的提升,做設計不是一件專業門檻很高的事情,所有對設計有興趣的人都可以成為設計師的競爭對手,自學成才的設計師會越來越多,甚至效果圖公司就可以搶設計師的生意。
未來職業設計師他應該扮演的角色是一個設計的導演、溝通者、協調者、整合者,這個身份的定位也回應到當代設計的特質,就是它的界限是模糊的,需要溝通、交流、搭建。我認為未來設計師可以有五種職業能力方向:設計程式編碼能力、設計經營模式能力、跨界設計研究能力、商業策略設計能力、製造社會創新的能力。
當代的設計師不能只是考慮設計,而應建立T型知識架構及差異化方法學,並擁有跨界創新思維和整合不同專業內容的能力,在知識爆炸而且扁平透明的時代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新浪家居:設計公司的形態又會發生什麼變化?現在熱衷於談設計公司的產品化、品牌化,然後想把公司做得更大。
邵唯晏:我覺得未來做大的思維一定會遇到問題。我認為可以在很多地方、很多領域布局,但是不要把每個點做得非常大。它要立體化發展,每一個單點維持在一個小的尺度,但是整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豐富的系統。這也就是我講的去中心化,然後網際網路化,我認為這種模式是未來的趨勢:第一小尺度,第二通過去中心化把它立體化。
新浪家居:基於這樣的變化,你公司在進行怎樣的改變呢?
邵唯晏:我的公司已經開始立體化發展。目前在臺北、臺南、北京、杭州還有柬埔寨首都金邊這五個地方都有公司,每個團隊大概20個人,它是一個小尺度的、自己運作的團隊,大家各做各的事情然後互相支持,組織很輕盈也很容易轉彎。我們在打造的是一個公司運營的3.0版本,我們不是設計企業也不像設計工作室,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存在。
在服務板塊上,我們目前主要做建築和空間設計,以這個為基礎做一些立體化的延伸,比如軟裝設計、平面設計、商業策略,甚至還有一家做二次元公仔的公司,它們之間是獨立分開的。當我們接到項目會把其它系統導進去,比如一個甲方想請我們做空間設計,跟他說明我們這個系統之後他也會讓他的需求立體化延伸。
設計師也可以在這些公司之間遊走,做空間設計累了可以去做軟裝、搞藝術創作、設計玩具公仔,嘗試商業策略等。所以這也是我們的設計師內訓機制。我跟很多設計師建議說要多看書,多關注不同的領域,但如果跟他做的工作有一定的距離,他也做不到,但是當這些跨領域的東西變成公司運營系統一環的時候,他自然會做到。
新浪家居:現在設計往往是個人化的,比如安藤忠雄就代表著整個公司,未來設計不再著眼於個人的創新,而是跨領域整合,是否意味著也沒有設計大師了?
邵唯晏:大師站那裡讓大家感覺遙不可及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我認為未來不會再出現安藤忠雄這樣的大師,只會出現創新團隊,在不斷的「運動」中尋找到創造性的協作方式。以後設計公司可能沒有老闆、員工的概念,只有創新的共同體,吸引不同領域的人才加入其中。沒有卓越的大師,但是可能有卓越的團隊領導者、設計領袖。
關於邵唯晏
Dr.D設計研究院設計總顧問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CEO
CSID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副理事長
臺灣交通大學建築博士
臺灣交通大學傑出校友
2008安藤忠雄海外交換計劃臺灣代表
2016 金獎, 英國 London Design Awards
2017 Winner, 美國The American Architecture Prize國際設計大獎
2017 BEST Award, 日本Good Design Award 國際設計大獎
2017 金獎, 韓國K-Design Awards 國際設計大獎
2017 金獎, 義大利 A' Design Awards國際設計大獎
2017 Winner, 德國Red Dot Design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