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沉溺於小情小愛的如懿,她的格局確實不適合做一個皇后,她應該更適合當寵妃。
但寵妃是個青春飯,沒有哪個妃子可以把這碗飯吃到老,所以從職業前途來講,寵妃的前途是日漸黯淡的。而皇后的職業壓力雖然大於寵妃,但若干得好,皇后這個職位可以幹一輩子。
對,皇后只是個職位,如果硬要把這個職業身份等同於妻子身份,這本身就是一種失職行為。
《如懿傳》全書共六冊,前五冊如懿的智商是在線的,第五冊末,寒香見入宮起,她的智商就全線崩潰了。
原著作者流瀲紫曾表示過,後期如懿不是智商下線,而是心灰意冷,看透了。個人認為這種說法並不足以解釋如懿在後期的種種表現,如果真的是心灰意冷看透了,又怎會在乎皇帝痴迷寒香見?也不會在乎皇帝在遊船上召妓作樂。
但「很不象一個皇后」的如懿,有一段時期,堪稱完美而稱職的皇后。
這段時期,不在他們年少情深的時候,不在她初登鳳位兩相情睦的時候,而是在她「洗清命硬剋死親子永璟的天象之說、欲幹掉魏嬿婉卻失手、只死了魏母頂罪」之後。
這個時候,皇帝對她是有歉疚的,因此來翊坤宮的時日漸多,而歷經風波的如懿,同皇帝之間客氣而溫和,越來越像一對經年長久的夫妻,懂得對方的底線所在,不去輕易觸碰。日子不鹹不淡,仿佛那些驚濤駭浪從未發生過。
這個時期的如懿同皇帝之間,可以絮絮溫和地討論永琪的婚事——
如懿婉然一笑:「所以有件事,臣妾不得不提了。」
皇帝輕吻她的額頭,懶懶道:「什麼要緊事,連枕畔低語溫存都抵不得了。」
如懿半仰著肩,躲避著他追尋而來的青青的鬍渣:「皇上,永璜與永璉早逝,永璋與永珹一個出宮建府,一個出嗣,但都已成家。如今永琪已然成年,也到了成家立業的時候。皇上可曾考慮過,要為他選一個什麼樣的福晉?」
皇帝眉眼彎彎,笑看著她:「愉妃倒是向朕提過一次,說自己出身寒微,不敢娶一個高門華第的媳婦兒,只消人品佳即可。你既是嫡母,又疼永琪,你是如何打算的?」
最終定下鄂爾泰的孫女,四川總督鄂弼之女,西林覺羅氏。
對於這門婚事,如懿深以為然,亦不得不讚嘆皇帝的心思縝密。若非這樣的老臣之後,如何配得上永琪。且又是曾打壓過的老臣,既對指婚感激涕零,又不會附為羽翼,結黨營私。
而望著皇帝閉目靜思的容顏,有那麼一瞬,如懿感到熟悉的陌生。她還是愛著這個男人,但也知道他的心早已不復從前,曾經的愛漸次凋零。或許他真的是一代天驕,也真的不算一個鍾情的丈夫。
這時候的如懿是警醒的,如果她能與他這樣平淡老去,哪怕日漸疏離,再無年輕時痴戀與信任,日子還是很容易過的。
這個時期的如懿,會帶上一盤焦香四溢的烤羊肉和白酒去養心殿,讓皇帝驚喜地想起從前在潛邸,兩人烤了羊肉喝酒,還細細品出有松枝的清香,菊花的甘冽……
而如懿孩子般撫掌大樂:「就是用松枝烤的,烤的時候羊肚子裡撒了經霜的菊花瓣。皇上是個吃客!」
偶爾將皇帝拉入年少情深的舊日時光,這是經營帝後婚姻的一劑良方。
閒來如懿與皇帝對坐,握一卷《詩經》在手,彼此猜謎。不過是猜到哪一頁,便要對方背誦,若是有錯,便要受罰。
雖然只是美好的表相,可是婚姻本就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代婚姻還講究個難得糊塗,何況深宮帝後婚姻?
蒙古博爾濟吉特氏送來的三十老女厄音珠,沒過多久就成了如懿的眼中釘,因為她不僅專寵,還出言放肆:
「可不是?從太宗的孝端皇后、孝莊皇后,世祖的孝惠皇后,咱們博爾濟吉特氏可是出了不少皇后的,如今的皇后也不過是皇上的續弦繼妻,那中宮的寶座能不能坐穩,還是兩說呢。」
皇帝要給厄音珠封妃,還要如懿務必辦得體面風光,如懿便喚她來細細商量封妃之事。藉機讓她聽到一首曲子——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鬟長。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還告訴厄音珠這是皇帝晨起時分最愛聽的小曲兒。
厄音珠果然上當,於侍寢次晨哼唱起了這支小曲。
彼時皇帝年近五十,最是怕老,聞曲大怒:「什麼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朕是年近五十,但你也是三十老女。難道嫁與朕,便是委屈了你麼?」
「別人想著要年少郎君也罷了,憑你都三十歲了,朕是看在大清數位皇后都出身博爾濟吉特氏的份兒上才格外優容與你,卻縱得你這般不知廉恥,痴心妄想!」
皇帝怒氣衝衝走出永和宮,卻遇見「正巧」經過宮外的如懿,如懿的眼裡半含著感慨與情動:「臣妾方從茶庫過來,選了些六安進貢的瓜片,是皇上喜歡喝的。誰知經過永和宮,聽見裡頭有人唱《好時光》,不覺便停住了。」
其實這支曲子是青櫻初嫁弘曆時,弘曆教給青櫻的。如懿一臉黯然道:「原來如今,豫妃也會唱了。」
又被拉回舊時光的皇帝冷冷道:「她不配!除了你,誰也不配唱。」
先設局下套,再裝出傷懷模樣,矯情嗎?矯情。正確嗎?很正確。
緊接著永琪上場,揭發出厄音珠在皇帝飯食中放入涼藥,使得皇帝酸軟倦意,四肢乏力,不能寵幸其他妃子,而下藥的女子則以此固寵。
於是厄音珠OUT。
打擊對手精準而利落,並將自己撇得乾淨,這時候的如懿最有皇后的樣子。
之後寒香見入宮,皇帝痴迷不可自拔。
以之前那段時間,如懿和皇帝平淡平和的相處方式,以她「這個男人早已不復當初」的警醒認知,對於皇帝痴迷寒香見這樁事,如懿本不該有如此大的情緒波動。
難道一路坎坷走到如今,她還不知道皇帝所謂的「愛」是怎麼回事?還不能接受皇帝「愛」寒香見超過她?
相比較流瀲紫的說法,我更同意如懿的智商下線,原因是為了符合歷史真實,不管作者和讀者願不願意,烏拉那拉皇后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失敗者,不讓她跟皇帝鬧得分崩離析,她怎麼失敗呢?
只是由警醒從容到冷硬頂撞,過渡得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