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暴漲150%,行業唯一上市公司,全球醫用手套大王的造富神話

2020-12-22 藥智網

業績暴漲150%,行業唯一上市公司,全球醫用手套大王的造富神話

來源:藥智網|露露君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醫用口罩、醫用消毒液、醫用溫度計等行業的暴利發展,殊不知,還有一種行業也悄悄變成了隱形消費冠軍——醫用手套。

其中,醫用手套產品佔全球細分領域22%,銷售收入過百億,被譽為「全球醫用手套大王」的藍帆醫療,2020年一季度業績更是暴漲150%,預計一季度實現歸母淨利潤1.44億元-1.54億元。

從最初只有1000萬啟動資金的國內製造型企業,到今天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性PVC手套生產企業,其「背後的女人」劉文靜,是如何做到的?

劉文靜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創業開端

2002年,剛30歲出頭的劉文靜有些躁動,自改革開放的浪潮以來,大量在崗職工下海創業,她也有些動搖。激烈的思想鬥爭下,劉文靜毅然放棄國企「鐵飯碗」下海創業。沒有相應經驗,企業的資源能力與人才系統也都非常薄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劉文靜這麼形容自己的當時的境地。

2003年,才創辦幾個月的藍帆醫療,作為製造型企業的新成員,面臨著最大的生死存亡問題:資金。初創企業很難融資,當時的VC、PE還沒有現在這麼盛行,只有1000萬啟動資金的藍帆醫療,如果還不能在市場上打開局面,情況將會非常棘手。

之後工廠的生產線開始鋪開,產品陸續生產出來,正準備迅速打開市場,大幹一場的劉文靜發現,國內的市場消費理念、消費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產品根本賣不出去。如果從0開始市場建設、宣傳科普教育,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花很長時間,而眼下藍帆醫療的資金,連一年都堅持不下去。

在意識到短時間無法打開國內市場的時候,劉文靜重新制定了國際化的銷售策略,準備往國外「賣貨」。為了突破市場,學機械專業的劉文靜,開始學英語。「英語磕磕巴巴,有時候只能通過比劃來交流」,但在極端壓力下,劉文靜快速學會了用英語介紹業務。由於國外有時差,打電話到半夜是家常便飯,兩三點鐘看郵件也習以為常,終於她接到了國外的一個訂單。就這樣,劉文靜開始打開國際市場,到2003年底,藍帆醫療實現96萬美元的出口,之後,出口產品佔藍帆醫療的90%以上。

到2006年,藍帆醫療的運營模式基本搭建,工廠能夠有條不紊進行生產作業。活下來了,接下來如何活的更好,是劉文靜要面對的下一個問題。

從上市到併購融合,趕上時代政策快車

2008年開始,劉文靜開始有了上市的想法,通過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急速全球擴張。當時藍帆醫療的的產能為33億隻手套,她給藍帆制定了到2012年,到達100億隻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劉文靜開始探索機器自動化。

機械專業畢業,加上之前在石油化學產業工作的經歷,劉文靜開始意識到先進的機械設備可能是突破產能的關鍵點。於是劉文靜收購了一家做自動化的企業,一心一意開始搞機械化自主研發。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藍帆醫療的產能近200億隻,而當時的技術工人2000多名,後來也沒有增加過,工廠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

適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家加大政策鼓勵企業出口,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助推了出口貿易企業的發展。2010年,藍帆醫療在深證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行業內第一家上市公司。

當時,以生產手套為主的藍帆醫療,想要迅速切入醫療健康領域,打開更多市場。第一步劉文靜選擇了當時被廣泛看好的腎透析業務,並在2014、2015年開始了一系列的投資併購計劃,但腎透析中心的準入上,除了國家試點企業,其他一直沒開放腎透析中心時間表,在遙遙無期的市場開放面前,劉文靜選擇了放棄。

第一次併購的失敗,讓劉文靜清楚的意識到,跟上國家政策快車,適應國家經濟形勢發展,極為重要。她開始修正併購戰略,提出四個標準:第一,確定了心內、骨科、外科等行業發展空間最大的六大細分領域;第二,標的必須是行業排名靠前的平臺型龍頭企業;第三,法人治理和管理規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必須和公司一致;第四,淨利潤規模在5000萬-1個億,太高了吃不下,太低了則滿足不了行業平臺型龍頭企業的要求。

2015年,根據之前併購在醫療行業積累的豐富資源,劉文靜在北京搭建了一流專業人才組成的投資團隊,根據公司的戰略和規划進行投資和併購。

「A+X」產業布局,構建上下遊完整產業鏈

2017年藍帆醫療收購新加坡柏盛國際,成為A股史上最大的跨國醫療器械併購交易。柏盛國際在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心臟支架領域,全球排名第四。這一步海外收購的跨越,使藍帆醫療的商業模式和產業布局發生了深度變化。劉文靜說:「藍帆醫療深扎醫療防護和醫療器械兩個平臺,並在相關領域系統布局,形成一體化的產品服務模式。」

未來,藍帆醫療制定了「A+X」產業布局。A是26個英文字母的起點,對於藍帆醫療而言,是傳統手套業務衍生出來的防護業務,包括PVC手套、丁腈手套等,這一塊將繼續做大做強,豐富產品線;X則是未知的未來的一切,目前落地的是柏盛國際的心臟支架業務,未來還將按照公司既定的併購戰略和標準在骨科、外科、糖尿等賽道布局。

從2002年到到2020年,劉文靜已經交上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帶領藍帆醫療從初創到上市、成為全球行業龍頭,已經形成一家以中國為核心,面向全球的跨國醫療器械平臺型企業。「希望未來十年,藍帆醫療能夠成長為世界級的醫療器械行業領軍企業。」劉文靜表示。

責任編輯:魚腥草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藥智網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相關焦點

  • 矽谷新造富神話:Snowflake 上市瘋漲,史上最強軟體 IPO
    Snowflake 的上市製造了一波新的驚喜。在過去兩年中,上市的獨角獸公司大多表現低迷,破發更是時常發生。讓人一度懷疑矽谷已經沒了造富的神話。但今天上市的 Snowflake 用超強 IPO 戰績證明:矽谷的造富神話仍在繼續。
  • 藍帆醫療年產0.5億隻醫用口罩項目投產,手套在美國市佔率數第一
    公開資料顯示,藍帆醫療成立於2002年12月,2003年建成投產後,4年時間進入全球市佔率前十,10年時間在PVC手套領域市佔率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實的PVC手套大王;2014年公司計劃向醫療大健康領域進軍,選擇血透作為切入點,由於公司在血透領域積累較弱,且標的公司並非具備完整銷售渠道的平臺型公司,最終決定於2016年退出血透市場,同年開始布局丁腈手套項目,鞏固原有強勢的健康防護業務
  • 「頂級手套」創辦人、手套大王林偉才,如何把18萬變成50億財富?
    如今公司每年生產700多億隻手套,出口全球195個國家,佔全世界手套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他便是「頂級手套」的公司創辦人,2020年馬來西亞福布斯富豪榜中排名第14,身價13.5億美元的手套大王,丹斯裡林偉才博士!本期咱們就講一講手套大王林偉才的傳奇故事,到底他成功打造手套帝國的秘訣是什麼?
  • 股價暴漲30倍,一天淨賺2000萬,中國最大的一次性手套供應商赴港IPO
    英科醫療股票代碼為「300677」,這串數字在2020年已經變成了很多股民眼中的致富代碼,2019年末,英科醫療的股價還在10元左右徘徊,2020年底,英科醫療股價飆升至160多元,期間漲幅超過15倍,在2021年初,英科醫療股價再創新高,已經接近300元,持有英科醫療股票的股民財富暴增近30倍。
  • 中國十大造富上市公司|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文/福布斯中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的上榜富豪人數從前一年的2,153位下降至2,095位,總財富數從8.7萬億美元降至8萬億美元,但來自中國內地的富豪人數卻再創新高
  • 醫用防護手套需求激增 英科醫療再次擴大產能
    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新冠疫情之下,全世界對一次性手套的需求激增。一份來自天眼查的獨家數據顯示,3月以來,全國新增註冊醫用防護手套企業23.23萬家,A股上市公司也在進行相關布局。對於此次擴產的原因,公司表示,因為本次新冠狀病毒的影響,公司判斷未來人們的醫療防護意識會日益增強,未來醫療防護手套市場空間廣闊。本次投資旨在進行高端醫用手套項目建設,有利於公司的長期和持續發展,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公司業績,鞏固公司在行業內的地位,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符合公司戰略發展方向。
  • 淨利潤暴漲3300%,械企又砸下140億|淨利潤|PVC|械企|手套|丁腈|...
    2019年英科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僅1.78億。作為國內一次性醫用手套巨頭,藍帆醫療和英科醫療紛紛擴大產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疫情仍舊在持續,對於PVC、丁腈等高端醫用手套仍舊是供不應求。另外全球最大橡膠手套供應商關閉生產,更是加劇了供需失衡。
  • 康隆達擬購華蘭科技 延伸醫用手套產業鏈
    來源:e公司從落子越南建醫用手套生產線,到收購丁腈膠乳廠,康隆達(603665)似乎要在醫用手套產業大展拳腳。華蘭科技今年業績大增,不禁讓人聯想到疫情下的醫用物資的擴產潮。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極大地提升了全球居民的健康防護意識,也讓各國政府認識到公共衛生領域投資的不足。各國政府紛紛加大醫療防護用品的戰略儲備,醫用手套使用量都出現了倍數級別的增長。在此背景之下,包括英科醫療、藍帆醫療等企業,紛紛加碼醫用手套的擴建。
  • 暴漲400%神話!這公司今年火了 老闆30年前因愛滋病賺「第一桶金」
    既不是連續10個漲停的口罩概念泰達股份,也不是持續創出歷史新高的消費白馬,而是一家從事手套生產的公司——英科醫療。27日,英科醫療股價高開高走,一度漲停,但是受創業板大跌影響,截至收盤,英科醫療上漲8.86%,今年以來累計漲幅已達401.6%,雄踞滬深兩市首位(剔除年內上市的新股)。
  • 2020十大醫用外科手套品牌
    一、麥迪斯/Medisipo麥迪斯(Medispo)是全球醫用手套領先的品牌,由桂林恆保健康防護有限公司出品,至今已有十餘年的品牌沉澱,暢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創始以來,麥迪斯(Medispo)一直致力於在醫用外科手套行業內進行應用科技的創新。
  • 2020十大醫用外科手套品牌排行榜
    一、麥迪斯/Medispo  麥迪斯(Medispo)是全球醫用手套領先的品牌,由桂林恆保健康防護有限公司出品,至今已有十餘年的品牌沉澱,暢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創始以來,麥迪斯(Medispo)一直致力於在醫用外科手套行業內進行應用科技的創新。
  • 英科醫療擬60億擴產衝擊世界手套龍頭 全球需求激增四季度業績或將...
    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9.45億元,同比增長近五倍,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簡稱淨利潤)43.7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倍。其中,三季度,淨利潤超過2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逾40倍。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手套需求激增,加上馬來西亞手套企業因為疫情停產,使得全球手套市場供需失衡,手套價格上漲。英科醫療開足馬力千方百計保供應,經營業績因此勁增。
  • 全球最大醫用手套製造商因疫情大量停產英科醫療、康隆達等個股或...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陳一良)11月23日,馬來西亞橡膠手套製造商Top Glove公司由於員工新冠病毒病例激增,將關閉半數以上國內工廠。據悉,Top Glove為全球最大醫用手套製造商,該公司佔據全球橡膠手套產量的五分之一,在中國、泰國和越南也設有工廠。
  • LED照明進入低價時代 造富神話也瘋狂
    A股瘋狂,造富也瘋狂
  • 中國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發展白皮書系列2-醫用耗材篇
    目前已有79家醫療器械企業在A股和港股上市。這些優質的上市公司是龍頭企業的集合,也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這個群體一定程度上代表行業的發展現狀、繁榮程度和市場格局。華夏基石產業服務集團在宏觀產業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從中觀和微觀層面對這些醫療器械上市公司進行深入研究,將按照細分領域陸續發布中國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發展白皮書系列報告,本篇是第2篇-醫用耗材篇。本文節選報告部分內容。
  • 又一「造富神話」上演,數十名億萬富豪將誕生,亞洲首富或易主
    在人們的印象中,「造富神話」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房子拆遷,房主暴富,二是創業公司上市,創始人和元老員工暴富。前者是靠政策,運氣好,趕上了政策,相當於天上掉餡餅被你接住了,後者靠運氣的成分就少得多,得靠創業團隊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艱辛奮鬥和努力。
  • 康隆達擬收購黃山華蘭68%股權 進一步完善醫用丁腈手套產業鏈
    來源:證券日報網本報記者 吳文婧 見習記者 馮思婕12月25日晚間,康隆達(603665)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向黃山供銷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其持有的黃山華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黃山華蘭」)68%股權。康隆達主營功能性勞動防護手套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有帶襯PU、丁腈、乳膠、水性PU膠等浸膠類勞動防護手套和點膠類勞動防護手套四大類、十大系列、200餘個品種,為全球主要市場功能性勞動防護手套的重要供應商,產品主要銷往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境外市場。
  • 醬香型白酒的資本化熱潮 郎酒國臺上市後能否實現茅臺的造富神話?
    從公司角度看,國臺和郎酒準備上市,習酒、金沙、珍酒都有上市可能。回望2019年,茅臺股價站穩千元,作為醬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引領了醬酒熱,這一年,醬酒格局進一步固化和分化。而隨著醬酒的「大牛市」到來,醬酒生產企業在忙著打造品牌,非醬酒企業在忙著推出自己的醬酒產品,資本在忙著收購或投資有潛力的醬酒廠,經銷商在忙著選擇一款好醬酒……全行業的焦點都放在了醬酒這個一度很小眾的品類上,生怕錯過了這輪醬酒熱帶來的財富風口。醬香型白酒未來會資本化到什麼程度?郎酒國臺上市後能否實現茅臺的造富神話呢?
  • 進擊的手套:被英科「包抄」的藍帆醫療
    丁腈手套未來有望複製PVC手套的產業轉移路徑,產能向國內轉移。有專家透露,防護手套行業目前仍處於快速成長期,全球市場中短期內醫用手套供不應求將為常態。醫療手套從年初開始漲價,PVC手套出廠價從0.08元一隻到目前的0.5元一隻,丁腈手套出廠價從0.15元一隻到目前的0.9元一隻。
  • 2億隻「帶血」醫用手套,從泰國「黑」進美國......
    這些手套出自泰國的同一家手套生產廠商,有的甚至還沾有汙漬和血跡。目前,美國和泰國有關部門正在進行調查。早在今年年初,就有企業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反映,稱自己購買到一大批被回收翻新的一次性醫用手套,但並未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據CNN統計,疫情期間,這家泰國公司已賣給美國近2億隻醫用手套。2億隻帶血的醫用手套,是怎麼從泰國「黑」進美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