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大集上的中藥材應有盡有,普通人很難辨別真假
「任你怎麼看,都不知道眼前這一堆堆中藥材是真還是假。所以,不管藥店還是醫院在進藥材時,都要派出富有經驗的驗藥師,挨個檢查,但即使這樣還是有漏網之魚。」記者採訪時,有業內人士無奈地表示。市場上的中藥材琳琅滿目,都是如何造假的?記者連日來探訪了李村大集 、大中小藥房等,採訪了諸多攤主 、經營中藥材的業內人士和專家,發現中藥材的造假門道還真不少,主要有五種造假方式,令人咋舌。
硫磺燻過後顏色更鮮亮 對象:枸杞、百合、太子參、川貝母用硫磺燻是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造假方式,記者從網上搜索後發現,這種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時用硫磺燻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招蟲,方便保存。如今,它還有另外一種功效,那就是:變色。青島百草廳醫藥連鎖有限公司業務副經理張祖亮說——
—這種方法非常簡單,比如我們最常見的銀耳,有黃的也有白的,白色的就是用硫磺燻出來的。燻制的方法很簡單,跟家裡蒸饅頭的原理一樣,密閉的空間中有個篦子,上面放藥材,下面是點燃的硫磺。硫磺點燃後會釋放出二氧化硫,慢慢地滲透到藥材表面。量少的話,一般兩個小時就能看出效果。除了銀耳,通常用這種方法燻制的中藥還有不少,比如百合 、枸杞 、白芍、人參等。海慈醫院藥劑科郭主任也提到了這種方法:「現在的太子參也有用硫磺燻的,但用硫磺燻制最嚴重的還是川貝母。」
這種現象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了。在李村大集的一個攤位前,擺著三種枸杞 ,顏色、大小都不一樣,其中一種顏色看上去特別鮮亮,另外兩種則有點暗。攤主指著顏色最不好看的一種介紹說:「這是最純正的,質量最好。那個最好看的價格很便宜。」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用硫磺給中藥材燻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不管是藥店的工作人員,還是李村大集上的攤販都知道。
用廉價的其他東西來代替 對象:藏紅花、山萸肉、黃柏皮對於研究中藥材的專家們來說,用硫磺燻還不算什麼,起碼藥材是真貨,只不過是為了顏色更好看,更好保存。而有些中草藥則完全是冒牌貨。
張祖亮舉了幾個例子:比如山萸肉長相像是發紅的小個葡萄,所以有些人就打起了歪主意,用真的葡萄皮充當,然後再進行染色、去味,於是葡萄皮就變成了每公斤500元的山萸肉。再比如名貴的藏紅花,現在每克40元。藏紅花的造假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把玉米須剪斷,染成紅色就可以了,外觀看起來特別像。
張祖亮說:一般這種類型的造假主要集中在比較名貴的中藥材上,用低成本帶來大收益,那些本來就比較廉價的中藥材不值得這麼費勁。不管怎麼造假,這些人還是有一個原則,雖然無效,也不能產生大危害。
做個模子限制正常生長 對象:人形何首烏這種造假方式不得不提到何首烏。海慈醫院藥劑科郭主任說:「通常是做個人形模具出來,當何首烏生長一年後,移到模具裡,何首烏就可以順著模具的樣子生長,幾年後變成人形,再進入市場。」
真假何首烏的分辨還算是比較明顯的:真的何首烏呈黑色或黑紫色,外表光滑,有細紋,一些假的何首烏身上的須則太多。
除了這個模子,何首烏因為太名貴,所以造假方式還有很多,比如嫁接,或者找其他類似的植物的根莖刮成何首烏的樣子,身上再塗上別的顏色。此外,郭主任還提到了一種造假方式:「用麵粉或者石膏粉直接做成模具,再根據藥材的形狀進行雕刻、處理,也能以假亂真。」真假摻在一起 對象:西洋參、雙花、三七粉
在李村大集上買的西洋參後來被專家鑑定為真貨,但其中摻了桔梗。專家說,這種真假混搭的形式,在不少藥店也存在。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藥專家說:「西洋參本身的色彩呈淡黃色,藥店很喜歡在裡面摻上白色的,這些不是西洋參,而是普通的人參。因為西洋參的價格很高,而且大家都分不清是真是假。現在起碼有60%的藥店這麼幹。」
真假中藥混搭的方式上,張祖亮提到了三七粉:「三七粉製造出來之後就是黃土的顏色,而且是曬乾的黃土。於是,造假的人不費吹灰之力,直接往裡摻上黃土,除非摻的太多能嘗出味道,不然是發現不了的。」
加入別的東西來加重 對象:冬蟲夏草中藥個子小、成本低,除了造假,商販還想辦法加重量爭取更多利潤。冬蟲夏草的價格已經炒到了一克400多元,便宜的也得100多元,這裡面的貓膩也不少。
郭主任說:「冬蟲夏草的加重方式很『大方』,中間直接穿上鐵絲。要是有人看出來了,人家會說,因為中間斷了,所以用鐵絲穿起來。可這麼一根一根的小鐵絲,重量不輕啊。」
關於冬蟲夏草的造假伎倆,張祖亮補充說:「還有的用牙籤,雖然沒有鐵絲重,但安全性更強。還有些市場上的冬蟲夏草根本就過期了,提前泡出裡面的營養成份,重新做處理後再次回到市場,可是裡面卻沒了任何功效。」還有往全蠍肚子裡注水,或者往藥材中摻加重粉,這裡面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鎂,密度比較大,一旦溶入水中,會迅速滲到藥材內部,再曬乾後重量起碼能增加20%以上。
相關連結 啥藥材缺就造啥,不會分辨就到正規藥店買什麼樣的藥材最容易造假?海慈醫院藥劑科郭主任說:「中藥造假也是『與時俱進』的,這段時間缺什麼藥材,不久之後造假的就會出來了。」
郭主任也看到了亳州藥材造假的報導,但她說:「這些年,省、市兩級藥監部門加大了對中藥材的監管,其中市藥監局每年要隨機抽查兩次。」青島某資深中藥專家也表示,「5年前,根據相關部門的抽查,中藥材的不合格率能到33% ,這些年雖然最新數值不是很清楚,但我們感覺明顯降低了不少。」
採訪中很多市民都表示,雖然買中藥,但根本不懂怎樣分辨。海慈醫院藥劑科郭主任說:「專業的藥材師都經過了多年的學習和考試,市民想要馬上學會辨認這麼多種中草藥,確實有些難。」
針對中藥造假的這些方式,郭主任提出了兩點建議:到有資質的專業藥店或者醫院購買。因為這裡的中藥來自哪裡都有備案,一旦發現有問題,也能給自己維權;買藥時聞聞味道,如果味道太刺激或者有點陳舊,要謹慎購買。文/圖 記者 宮巖 紀國亮 實習生 單曉旭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