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2020-12-23 科技奇蹟發掘者

筆者-菲君

恐龍會不會有羽毛呢?顯然,小部分人對於恐龍的印象還刻板地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正常,畢竟這些科幻電影上映的時候(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呢。

在二十多年前人們普遍認為恐龍是渾身長滿鱗片的大型動物,就連會飛的翼龍,身上也是「幹禿禿」的怪異形象,而恐龍的英語「Dinosaur」(巨大的蜥蜴)也進一步證明人們對於恐龍的猜想——恐龍的外形或者皮膚都更接近蜥蜴、鱷魚等爬行動物。

但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恐龍很有可能是一種身上披滿羽毛,外形和禽類相似的動物,而最有力證據莫過於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琥珀中找到的恐龍羽毛了。

緬甸北部克欽邦的胡康谷地是一座「聚寶盆」,這裡的琥珀年齡最大,多形成於9千萬年以前,古生物學家曾在緬甸產的琥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鳥,名為眼齒鳥,這種鳥的頭部非常小,僅有14毫米,和人類的指甲蓋差不多。

過去,人們還曾在緬甸這裡找到了蛇琥珀,名為「緬甸曉蛇」,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而且還是新的品種,緬甸曉蛇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小蛇類。

而此次發現的含有恐龍羽毛的琥珀自然也是緬甸產出的,羽毛琥珀的存在極其稀少,對於研究古生物就有重要意義,而此次的發現也證明了,人們認知中的恐龍形象很有可能是錯誤的,恐龍的外表可能更像大型的鳥類,只不過它們長有尖利的爪牙。

有人可能感到疑惑,琥珀中的羽毛為什麼就一定是屬於鳥類的呢?我國地質大學邢立達教授回答了這個問題,從2014年起,古生物學家就收集了超過300枚的羽毛琥珀進行比較,其中半數以上的羽毛都來自於鳥類,但其餘14個標本卻顯現出了不一樣的特徵。

這些特殊的羽毛的羽軸也特別細,羽枝之間間隔很大,相比起鳥類纖細的羽毛,琥珀中的羽毛更像是魚骨頭,後來,生物學家還留意到,除了形狀外,這些羽毛樣本的顏色也很特殊。

羽毛上的色素沉澱多是黑色或者棕色的,且羽軸附近的色素沉澱更少,很顯然,羽毛的主人並不會飛翔,它們身上的羽毛主要用於偽裝。

那麼,到目前為止,還有哪些恐龍是被證實了擁有羽毛的呢?中華龍鳥就是世界上第一具擁有羽毛的恐龍化石,但自1996年後,人們發現恐龍羽毛化石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第一隻帶有羽毛痕跡的恐龍化石在我國的遼西被發現。

此後基本每年都會有1到2具恐龍羽毛化石出現,且基本來自我國的遼西,這裡的地質環境較為特殊,可以完好地保存住羽毛的痕跡,而說到已經被確定擁有羽毛的恐龍,北漂龍、小盜龍、近鳥龍算是其中比較具代表性的恐龍了。

起初,很多人都認為擁有羽毛的恐龍都屬於嬌小型的,直到2012年發現了羽王龍,一種屬於暴龍科屬的大型恐龍,它們的體重和一頭河馬差不多,人們才意識到,刻板的恐龍形象正在被改變,恐龍不一定是乾巴巴的喪屍形象,它們也可能身上長滿羽毛,樣子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可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對恐龍形象的定義,人類有一些先入為主了,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當中,給我們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這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的心中,認為恐龍就是長這個樣子的,如果在電影裡面所刻畫的恐龍形象,是像鳥類一樣又有翅膀或者像魚類一樣擁有鱗片的生物,我們會認為恐龍是長這個樣子的。
  • 緬甸琥珀中發現新恐龍,比蜂鳥還小,但還有比它更奇怪的恐龍
    (持續分享動物趣味知識與故事,關注我們,一起去看奇妙大自然。)3月12日,中美加三國科學家在緬甸白堊紀地層的琥珀中發現一種新的恐龍品種,大約生活在9900萬年前。新發現琥珀中的恐龍頭骨記得小學有篇課文曾講過,琥珀裡為啥會有小蟲子,但有恐龍還真是沒想到。其實這並非首次在琥珀裡發現恐龍,參與本次研究的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早在2016年,就發現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眼齒鳥生態復原圖文章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件頭骨標本保存得很好,並且X光掃描和重建也比較清晰,對於緬甸琥珀來說很難得。然而,讀完全文之後,我們卻產生了一連串的疑問。論文作者們對標本解剖特徵的解釋,能得出文章中的鑑定結論嗎?這個頭骨真的屬於鳥或者廣義的恐龍嗎?
  • 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被古生物學家命名為眼齒鳥
    受訪者供圖動物頭骨「四不像」 有密集牙齒和巨大眼眶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裡的琥珀形成於約一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因此,胡岡谷地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最佳窗口。
  • 顏寧等質疑後,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原創 BioWorld BioWorld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
  • 億年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蜂鳥大小卻有牙齒百顆[組圖]
    原標題:中美團隊億年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寬婭眼齒鳥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小的鳥類,同時也是最小的恐龍。它或許在9900萬前生活於緬甸北部,不幸被針葉樹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保存至今。這塊包裹它的琥珀重量不足3克。研究團隊認為,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有著揭示最小體型脊椎動物的潛力。
  • 世界已知最小恐龍頭骨被發現 保存在9900萬年前琥珀中
    來源:海外網(圖源:加拿大CTV新聞)【海外網3月17日編譯報導】近日,研究人員在一塊有9900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了一個鳥狀恐龍物種的完整頭骨。據CTV新聞報導,這一恐龍頭骨的尺寸頭部與大拇指指甲蓋一樣大,下巴上擠滿了鋸齒狀的牙齒,眼睛鼓鼓而又像蜥蜴,比現如今世界上最小的蜂鳥還要小。儘管它的身材很小,但它很可能是掠食者。研究人員把這種小型恐龍化石命名為Oculudentavis,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 剛剛:科學們發現了世上已知最小的恐龍,就藏在緬甸琥珀中
    這個來自緬甸北部的標本,由一個困在9900萬年前的琥珀中的類似鳥類的頭骨組成。研究人員在著名的《自然》雜誌上撰文稱,這種恐龍的體型與蜂鳥相似——蜂鳥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鳥類。這一驚人的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小型鳥類是如何從恐龍進化而來的——恐龍通常體型更大。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與蜂鳥大小相當
    圖源:太陽報【海外網3月12日編譯報導】科學家日前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研究人員將它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據英國《太陽報》11日報導,這隻恐龍的頭部比黑醋慄還要小,被完整地包裹在琥珀裡。它的細節也被琥珀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研究人員可以很好地利用3D技術還原它原本的結構。
  • 這種恐龍比蜂鳥還小 緬甸琥珀又有新發現
    雖然人們已經逐漸接受鳥類是獸腳亞目恐龍倖存至今的後代,但大部分人印象中的恐龍依然是體長十幾米,體重近十噸的的巨無霸。目前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很多體型較小,身長不足1米的恐龍,例如寐龍(53cm)和小馳龍(39cm)。
  • 恐龍是如何被發現的?
    無論是在博物館中還是書本上,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各種恐龍形態,實際上都是科學家們的成果。他們藉助龐大的化石資料將這些古老的生物重現在人們眼前。曼特爾認為恐龍基本上就是巨型蜥蜴。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我們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Pierre Cockx)共同研究。
  • 琥珀中的「最小恐龍」是烏龍?作者:正在準備回應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北京時間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學者撰文稱「史上最小恐龍」存10個疑點3月12日,《自然》(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緬甸琥珀中的一項新發現: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文章作者邢立達等人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他們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眼齒鳥」(Oculudentavis)。
  • 中外科學家在琥珀裡發現世界最小恐龍
    來源:新浪科技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繪圖 韓志信眼齒鳥琥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2日消息,今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我們可能發現恐龍DNA了,距離復活恐龍還有多遠?
    相信對於每一個古生物愛好者或者科幻迷來說,有一個疑問始終縈繞在腦中揮之不去:為什麼科學家還不克隆出恐龍來?的確,讓恐龍重現人間,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期待看到的一幕。可是,克隆並不是那麼簡單,復活恐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際上,在復活恐龍的第一步,我們就遭遇到了滑鐵盧:恐龍的DNA在哪?我們都知道,復活恐龍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恐龍的遺傳因子進行克隆。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體型龐大、動作矯健迅猛……這可能是許多人腦海中對恐龍的第一印象。它們曾是「地球霸主」,但在6600萬年前,卻突然消失了。日前,「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登上熱搜,引發關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方琳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就白堊紀末期的「非鳥類恐龍」滅絕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近日,科學家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發現了一塊琥珀,裡面保存著近一億千年前的鳥狀頭部,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恐龍,取名眼齒鳥。琥珀的巧合當我們說起恐龍,大腦裡反應的都是巨大的體型,因為早期我們對恐龍的認識都來自於化石,大型生物的化石更容易沉積的巖石中。對於微小的陸地生物來說,能在沉積巖中留下痕跡概率非常低,但琥珀儲存方式更能長久的保存、保護它們。
  • 世界上發現的第一個帶羽毛的恐龍,為何被命名為「鳥」
    前言:中華龍鳥是發現的第一個帶有羽毛的恐龍,現存於中國地質博物館,是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此「鳥」非鳥現在越來越多證據證明,鳥類起源於恐龍,正是因為這樣,從形態學上區分一些早期鳥類和小型獸腳類恐龍並非易事。中華龍鳥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遍布全身的絲狀絨毛,這也是當初將它劃分為鳥類的原因之一。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帶有羽毛的非鳥類恐龍的發現,羽毛顯然並不能作為區別鳥類和非鳥類恐龍的依據。
  • 羽王龍:世界上最大的帶羽毛恐龍
    化石上發現了顯著的絲狀羽毛印痕(類似剛孵化的小雞的絨毛),頸部羽毛長20釐米,上臂羽毛長16釐米。研究人員推測,在恐龍生前的絲狀長羽毛幾乎覆蓋全身,主要用於保暖。研究發現,其實羽王龍生活地的平均溫度並不像現在這麼冷,甚至還沒有到達零下,但推測會有季節性的寒冷氣候。羽王龍也成為目前暴龍類恐龍中已知最大的帶毛成員。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按時間順序,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 3 個可能大部分人都聽說過的時期。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