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女願
正安
千年相知闔銀漢,
今見鵲橋渡良緣。
引動情絲綴盛世,
忙偕月老織紅線。
織女:中國神話中的織紝女神,封號天孫娘娘,別名天女、東橋、天女娘、收陰、支機女等,又與七仙女姊妹合稱七星娘娘。
「織女」原是星宿名(織女星),後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為編織雲霧的女神、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織女星與其附近兩個四等星,成一正三角形,合稱織女三星。《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焦林大鬥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
七夕: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女兒節、巧夕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月老:別名柴道煌,民間又稱月下老人、月下老兒,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是漢族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
記載月老最早的文獻資料出自唐代李復言的《續玄怪錄·定婚店》。
關於月下老人的形象,清人沈三白《浮生六記》中說:「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髮,奔馳在非煙非霧中。」
月下老人以紅繩相系男女,確定男女姻緣,體現了唐代人們對愛情與婚姻「前世註定今生緣」的認知態度。對於從前那種結婚一定要講求門當戶對的觀念來說,月老的婚姻觀念已有了很大的進步。
《月老仙師寶誥》:道教經文。原文:志心皈命禮,團圓月下,相思樹底,訂婚殿中。執掌天下之婚牘,維繫千裡之姻緣。慈眉一點,有情人終成眷屬。紅繩一牽,逃不過三世宿緣。拄杖巾囊,奔波於煙霧雲霞間。童顏鶴髮,超脫於愛恨情仇外。大聖大慈,大仁大願。牽緣引線,月下老者。合婚聯姻,正緣尊神。
寶誥:用於褒揚。
月下、樹底、殿中:此三處皆為月老仙師所處之地。
合婚聯姻,正緣尊神:為月老仙師之聖號,道教亦稱「合婚聯姻天尊」。
《閬苑女仙圖卷》:「閬苑」是傳說中仙人的住處,有時也指宮苑。此圖描繪的仙山閬苑,為仙女生活遊玩之地。
| 圖:五代 阮郜 閬苑女仙圖卷
| 文:翩翩女子
| 版權聲明:本百家號全部詩詞均為作者原創,版權全部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