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手機系統做到「夠用」,已經遠遠不夠了。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幾年手機的影像能力、充電效率等方面,都獲得了極速發展,而最近的一個趨勢是,各家越來越重視自己的系統。優化基本功能、用特色功能培養起用戶習慣,再往上要和生態內的其它智能產品打通。這些都是為了更長尾的存量競爭,在如今手機市場中基本成為各品牌的共識。
即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我聽到 vivo 要推出一個新系統時,更多的也是感到驚訝。一方面欽佩他們的勇氣,另一方面也很好奇:新系統能成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度體驗,下面就來聊一聊我們的使用感受。
全新且更自由的桌面布局
Origin 的含義是原始、本原,系統的中文名字叫原 OS,它相比原來的 Funtouch OS 並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一種全新的交互,提供另一種體驗。OriginOS 把傳統系統的一些功能和元素重新組合,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視覺和交互。
第一眼看上去,OriginOS 的主屏就和傳統桌面完全不一樣,圖標的大小、位置都能自由編輯,有點像桌面小組件,但看上去要精美很多。它的桌面採用抽屜式設計,Dock 欄固定常用 App,從 Dock 欄上滑是全部應用和原子組件(我們後面詳細介紹),可以自由拖動應用到桌面。
長按圖標,右下角會出現擴展箭頭,點擊可以調整圖標大小,有四種模式可以選擇。OriginOS 的擴展圖標並不是簡單地放大,而是全部進行了重繪,我自己常用的 App 基本都已經完成適配。
OriginOS 的圖標排列不需要遵循固定規則,可以隨意排列。你是左撇子,就把圖標放在桌面左邊。手比較小,就放在靠下好夠到的地方,非常自由。這種排列方式實際上靈感來源於華容道遊戲,不同大小的滑塊可以在有限空間裡排列出無數種方案。藉由這種理念創造出的「華容網格」,讓 OriginOS 桌面有了豐富的個性玩法。
給你的壁紙加個特效
除了圖標可以玩,我覺得 OriginOS 最有意思的就是新加入的「視窗風格」,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疊加在壁紙之上的特效。單色是黑白化,模糊就是字面意思。天空相當於把天氣實時變化疊加到了壁紙上,下午的時候有雨滴,多雲天氣能看到雲層飄動,一切都自然且直觀,從此多了一種看天氣的方式。
時光則是把壁紙收起,疊加真實的光影效果(是的,它會隨季節、時間變化),你的桌面就好像一面牆壁,壁紙也成了真正的「壁紙」。這種設計還帶來一個額外好處,就是鎖屏界面再也不會有壁紙和日期文字重疊。這個功能之前一些第三方壁紙 App 也能實現,不過系統自帶體驗當然是更好的。
這幾種視窗風格還能相互疊加,總之就是十分耐玩。
OriginOS 推出了全新的「行為壁紙」,花朵會隨著你步數增加逐漸開放,對於不愛運動的人來說是個正向激勵,就像智能手錶的獎牌一樣。
原子組件:體驗「零層級」交互
下面講講這次 OriginOS 的重點功能,原子組件。它比安卓系統上幾年不變的桌面小組件,功能要強大的多。從簡單的展示信息到操作交互,不同原子組件有著不同的形態。比如時間日期就是簡單展示信息,點擊可以進入 App 進一步調整。相冊除了可以滑動瀏覽圖片,還能長按進行進一步操作(不用進入 App),比如將當前圖片設為壁紙。天氣滑動時可以看到溫度變化。
上面舉的這幾個例子主要是信息展示,讓你不進入 App 就能獲取 App 內的部分信息。有的原子組件更進一步,還能讓你完成一些複雜操作,比如日程和鬧鐘,直接點擊+號就能語音輸入指令,真的太方便了。你完全省去了根據需求去費勁找對應 App 的過程,效率得到提升。
原子組件並不只是 App 能力的延伸,它其實是根據需求把手機的各種能力進行了重新組合,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原子隨身聽。先吐槽一句,現在音樂平臺的版權分割太嚴重了,想聽一首歌首先要想「哪個平臺有」,我只是聽個歌而已,為什麼要這麼累?
針對「聽歌」這個簡單需求,OriginOS 把多個音樂平臺整合到了一起,也就是「原子隨身聽」。它有兩種尺寸,只保留基本的播放/暫停、上一首/下一首按鈕,最小隻佔兩個圖標空間。想聽歌隨時點擊就能播放,點擊左邊圖標切換音源(目前支持 QQ 音樂、喜馬拉雅、i 音樂、本地音樂),不需要在 App 之間切來切去。
這個組件看起來沒多複雜,但理念是值得推廣的。想想看,既然可以做原子隨身聽,是不是還能有原子資訊、原子地圖、原子搜索?總之就是把相同功能的不同 App 整合起來,讓用戶可以一步直達。
除了這種特殊設計的原子組件,OriginOS 中功能相近的圖標也可以相互「融合」,比如相機 App 和鏡頭包,靠在一起可以合成一個組件,點擊各自位置功能不變,但你尋找它的過程要更直觀。還是暢想一下,未來這樣的設計肯定會擴展到更多 App,甚至是第三方 App,這對於現在 App 孤島化的趨勢可以算是一種「拯救」。
讓我們先搞清楚這樣一個邏輯:桌面上的這一個個按鈕(也就是現在的圖標)應該是為了需求而服務的,而不是有了需求再去思考「哪個 App 可以滿足」。只是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競爭激烈,同一個需求有無數 App 可以選擇(有的是不得不用),既然屏幕越來越大、App 越來越多的現狀無法改變,OriginOS 就換了條思路,根據需求去組合桌面,也就是回歸「本原」。
在這樣的理念下,OriginOS 還推出了「原子通知」,它是將散落在手機各處的信息,在合適的時間推送給用戶。比如快遞、行程、會議,重要的時間、狀態信息會顯示在組件上,一眼就能看到。當然除了自動推薦,上下翻動也能查看最近的提醒。
減少點擊、減少跳轉
桌面布局可以回歸本原,交互呢?其實全面屏時代的很多交互邏輯,與之前相比已經產生了很大變化,如何在屏幕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方便單手操作、如何在同一屏中運行更多應用?基本的共有認知是,滑動手勢要比點擊更方便。
在原本全面屏手勢的基礎上,OriginOS 進一步推出了「交互池」。它把屏幕的四個邊緣都利用了起來,對應不同操作,你可以自由設置豎屏、橫屏下的邊緣手勢,覆蓋基本所有的操作習慣。
右側是大拇指最容易夠到的區域,這裡新推出了一個「超級卡包」功能,把常用快捷功能整合在了一起,鎖屏、熄屏狀態下能直接呼出。並且超級卡包的觸發區域是能調的,先替手小的用戶謝過了。
進入應用的情況下,從左右邊緣向內滑動並停頓,可以呼出「快速啟動應用」,比切換多任務、返回主屏要快得多。
前面說過 OriginOS 是抽屜式設計,實際上你可以在任意全屏界面從底部左側向上滑,呼出全部應用,這也能實現切換應用的目的,不過更大的作用是長按應用展開「小窗」。是的,OriginOS 其實也支持小窗模式,只不過藏得比較深,且沒有其它系統那樣複雜的操作邏輯。現階段的小窗模式其實就是在功能性和易用性之間做平衡,倒也沒必要說誰就比誰更強大,我只能說有就是好,之後還有調整和優化的空間。
多任務界面也有一個小優化,可以選擇同屏展示四個 App 界面,不是強制,不喜歡可以再調回來。
發力系統,vivo 瞄準未來長賽道
整合功能、操作上做減法、交互順應直觀感受,這是我從 OriginOS 上看到的改變。相比之前單純的功能羅列,他們顯然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做了最大程度的改變。這種改變是需要勇氣的,如何說服老用戶,如何吸引新用戶,以及讓開發者跟進。
這一切瞄準的都是未來的長賽道,是 vivo 對未來市場判斷之後所做的決定,我相信也是整個行業的共識。就我個人體驗而言,非常期待這些新特性在第三方 App 上的釋放,以及 OriginOS 如何進化成普通用戶都能接受的樣子。
本文由極客公園 GeekPark 原創發布,轉載請添加極客君微信 geek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