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與臺灣的關係中,美國對於臺灣究竟能仗義到什麼程度?
這是一個美國和臺灣可能都不願意去捅破的窗戶紙。
那就嘗試來捅一下吧。
表面上看,的確很熱絡,美國軍艦、飛機沒少來臺灣海峽周圍,衛生部長阿扎堂而皇之到臺北,和蔡英文見面,可能還有其他後續的所謂「歷史性訪問」。
同時,美國也樂意向臺灣提供訓練和武器。
但即便如此,美國會無條件協防臺灣嗎?
這個問題,美國人肯定不願意回答,不表明對臺灣的防衛承諾內容,而臺灣人估計也不敢問華盛頓。
或者,再問得直白一點兒,美臺關係不斷升溫,這個友誼,究竟含金量有多少?
兩岸萬一兵戎相見,美國人能幫到什麼程度?
幫不幫臺灣,美國人能不能把話說清楚一點兒?
《臺灣關係法》通過後,美國自認為有法律義務,向臺灣出售自衛所需的武器,但在「兩岸衝突時,是否會援助臺灣」的問題上,故意含糊其辭。
這種模糊性讓美國可以渾水摸魚,從中漁利,讓兩岸不斷猜測美國可能干預的條件,美國一方面可以阻止臺灣宣布獨立,另一方面也試圖以此阻止中國對臺灣的動作。
美國長期以來對臺戰略模糊、曖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的意志堅定、明確。
臺灣防務預算在不斷增長,只意味著一件事,可以買更多的美國武器。去年花20億多美元向美國採購了108輛戰車,擴充兩棲攻擊艦隊,並打算繼續擴軍。
還要自己製造潛艇,打算自行建造8艘柴電潛艦。看起來雄心勃勃,但花費驚人,自己造潛艇耗資至少50億美元,這個數字已是臺灣年度軍費的一半。
臺灣還停留在「唯武器論」時代,就算曾經提出過「整體防衛構想」,發展空中與海上拒止能力,早就沒有下文。
臺灣理論上能夠召集250萬後備役官兵,但訓練嚴重不足,有的說法是後備軍人「每2年訓練5天」,但實際上退伍後從未接受訓練的,大有人在,甚至連裝備後備役的步槍都不足。
如果要從美國那裡得到一個安全承諾,那民進黨應該問美國人,是不是願意在臺灣做出任何選擇後,美國都會無條件擔保臺灣的安全?
除了賣武器,美國軍人可不可以為臺灣賣命?
發生戰爭的時候,美國大兵願意願捨命來保護。
蔡英文敢不敢問?
如果不敢問,美國也不願捅破,那就意味著要維持現狀,意味著要繼續曖昧下去,逃避安全承諾,繼續把臺灣當提款機,對臺灣出售昂貴又不適合防衛需求的武器,美國軍火商繼續讓利潤來左右美臺關係發展的軌跡。
什麼是友誼?起碼是以誠相待。
美國對臺灣連起碼的真誠都沒有,不願意交底,這算什麼友誼?有也頂多是「塑料花友誼」,頂多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