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的名著,印象深的情節都和吃有關。
「煮酒論英雄」,為什麼不取為「許都話英雄」、「雙雄論天下」之類的,而要用煮酒作名?仔細想想…「煮酒」裡蘊含的觥籌之間勾心鬥角談笑天地,好像也只這個動作配得上。配圖不記得酒桌上幾位大佬言不由心的神情了,光記得旁邊小鍋子裡咕嚕咕嚕翻滾的圓鼓鼓的梅子。
還有「望梅止渴」這一招,不知靈感和諺俚中的畫餅充飢有多大關係,但畫餅充飢貽人之笑,望梅止渴卻給曹操贏了英名神來之筆。
再往後,大概就是初中學了郭沫若的《石榴》後,每每看到石榴倒是沒讓我有什麼感覺,反是每當站到有賣日式梅幹的櫃檯前,忍不住就想起那(當時很被大家嫌棄的)句子,「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前兩個月被朋友圈刷屏的自製梅酒饞到,即使是個不喝酒的人,也琢磨起了泡一波梅酒。
好酒可買,好梅卻難得。
這兒要感謝@波魯(公眾號:利物)的推薦啦!買到rose醬家的雲南晚高梅!普通海拔的梅子5月就會成熟下市——只有青梅才能泡酒,黃梅泡酒就不好喝了,只能用來做其他東西。而雲南高山的梅子,溫度低、成熟得比普通晚,上市期一直到6月中旬,也正因生長時長而積累下更足的梅香。
拿到快遞打開,清冽酸香撲鼻。就是那種好像站在櫃檯前潛溢唾津的感覺…
本來主要還是想做梅酒、梅幹,只打算把無法泡酒的黃梅、有磕傷的梅煮一點果醬。沒想到煮完嘗了口太好吃了……沒思考什麼,就去分了大半原本做梅幹的梅子,又煮了一鍋。
所以這個青梅醬配方,算是誤打誤撞的意外之喜。
是不是意外的東西,總給人幸福感?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平時不吃果醬,果醬本身就是一罐糖而已。但糖也有區別,果醬也有好壞。
果醬的原理在以前寫的無花果撻 👉食譜Recipe | Fig & Peach Tart 無花果水蜜桃撻 裡簡單介紹過。
究其本質,是慢慢熬煮水果、熬出果膠,尤其是許多水果的果皮部分、果膠含量高於果肉。加糖一方面是調整味道,另一方面,糖能幫助果膠相黏,糖份本身融化後也具有黏度,更能形成膠狀。
其實只加糖的果醬尚能屬於市面上比較良心的產品——無其他添加劑,依然是需要時間+攪拌的熬煮,才能製成,只是那些果醬裡糖的比例多少、真水果的比例多少?那就是問題了。
市面上更多的果醬,是人工添加如明膠之類的增稠劑、穩定劑來達到膠狀的,不需要時間成本就能加大生產量。當然,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添加劑不對人體有足夠確定的害處,只是讓身體花了代價還吃到工業製品好像不太值得?
如果想吃、喜歡吃,那就吃更好的、更值得的。
畢竟吃進去的東西,是會轉化成你身體的東西。
不用糖的精髓,是替代。
可以選擇用代糖、甜味劑替代白糖,但代糖對人體的影響至今不明確,此外我個人目前沒有找到喜歡的代糖味道……另一種,就是選擇用甜味的天然原料替代白糖——比如各種天然甜的水果、果乾依然是有糖的、但是天然食材的營養素豐富程度比白糖好多了。
如果仍是擔心含糖量,可以選擇換用一半代糖之類的方法,自己決定就好~
青 梅 醬
Greengage Jam 無糖版
食材
青梅 greengage 若干
粗鹽 若干
葡萄乾、椰棗 raisins dates 若干
蘋果(發皺更佳)apple (shrivelled preferred) 1-2隻
肉桂粉 cinnamon 適量
(左邊玻璃盒裡,是攪拌機打過的青梅肉,顏色會氧化所以不再發青
右邊的碗裡是已經熬煮過一遍的葡萄乾椰棗糖漿,有焦糖化的變化)
製作方法
**煮完後才發現好吃,所以所有過程圖都沒拍…
連上面的食材照都是第二鍋時補的,只能…希望大家別嫌棄字多…
(1)青梅用鹽水浸泡0.5-1h,輕輕攪拌清洗。期間可以準備粗鹽、葡萄乾、椰棗、蘋果。不要大力攪拌,梅子表面其實很軟很容易受傷。
(2)葡萄乾、椰棗洗淨,溫水泡5-10min,切碎,再用攪拌機稍微攪打一下。
攪打後半碎的狀態,倒入鍋子裡、加一點水,煮開、看它咕嘟咕嘟冒泡後換小火,慢慢關注它收汁、變粘稠,關火再放一會兒還會再變稠一點。盛出放涼。
我用了三種葡萄乾,不是特地的,就是家裡正好翻出三種就用了…如果不那麼追求複雜完全可以一種葡萄乾。
但椰棗一定要有!!否則煮不出那種焦糖甜香,這隻有椰棗能帶來。
(3)青梅瀝乾,用粗鹽(最好粗鹽,不要用廚房的細鹽)分別揉搓青梅表面。同樣不要太大力。記得戴手套,不然你的手就……這一步為了去澀,後文會說明。
青梅去核,最好削皮(如果沒有上一步搓鹽的步驟就建議削皮)。去核的過程中青梅應該已經被切小了,全部切完後,倒入攪拌機,同樣稍攪打一下、倒出。
(4)蘋果削皮、切丁。
切小一點哦,因為蘋果不建議用攪拌機打!會氧化變黑、風味也變了,現在切小一點,成品果醬後的口感更好~
挑皺皮的蘋果更佳,因為含水變少、蘋果甜味和香味變得更濃,更適合加入果醬!
(5)攪打後半碎的青梅,先倒入鍋,加一點水,開火煮到水開;
再加蘋果丁,邊煮邊攪動——這時候你會聞見蘋果的清新香味混合入梅子的酸香,神奇結合後的化學反應,真的好好聞好香啊;
煮到蘋果丁軟軟的、感覺水收了一點,再把之前的葡萄乾椰棗醬,倒入、邊煮邊攪動,視情況看要不要加水——覺得稠了、但果醬還沒有煮到自己想要的濃鬱果味,就加點水、加長熬煮時間;覺得稀,就不加水,繼續慢煮收汁。
所有熬煮的過程!一定要!邊煮邊攪!不然就粘底了……
(6)嘗一下味道(啊好吃!再吃一口!😋),感覺黏稠度和味道都差不多了,在關火前!撒一波肉桂粉!很重要啊一定要在關火前撒,不然肉桂粉的味道會散失掉。
按各人針對肉桂的喜好決定加多少量。
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加一點,如果不喜歡肉桂就只要一丁點——但是,加和不加,帶來的開蓋一瞬間的果醬香氣截然不同!本來是考慮這裡面有蘋果所以摸索著加了一點點,嘗了一下發現香氣四溢、梅子味似乎也激發的更濃,但其實嘗不出肉桂味,所以我按我的口味加的還挺多其實。
(7)趁熱裝入準備好的、消過毒的容器,放涼、密封,就好啦!
Tips:
(1)善用攪拌機在做果醬能發揮的作用。
如果沒有時間慢慢熬爛水果——當然,熬煮軟的口感口味是更好的,這絕對是保證品質的首選——就可以在煮之前,稍微攪拌機攪打一下,打碎部分果皮,幫助析出果膠;
(2)粗鹽搓皮這個步驟,如果沒有辦法或時間慢慢削皮,就建議要做!
因為我開始用了鹽水清洗後,就心大的沒用鹽搓皮,接著手工用刀削皮、去核,但(由於我的蠢)總是切到手指……沒一會兒十個手指就……後來就心急了,不高興削皮、只做了去核。但青梅皮的澀,對最後成品的味道影響還挺大,尤其是在我不加糖、只利用天然甜味的前提下。
第二鍋椰棗葡萄乾比例更高的甜版,相對酸澀就被壓住一點;而第一鍋青梅比例更高的酸版,雖然以我嗜酸的口味更喜歡……但我也承認的是,酸版就有蓋不住的苦味了,除非極愛酸口清爽感的人,一般接受不了空口直接吃這種酸澀度。
後來和Icy討論,一致認為是青梅皮沒有完全去澀的原因導致。Icy支了一招~削皮不方便的話,可以先整顆梅子水煮一下、皮應該會變得更容易去。我沒有試過哦,有興趣的朋友試試看!不然就是一定要記得用鹽搓皮去澀!
(3)裝果醬的容器一定要先煮過、或者開水燙過!
這樣才能殺菌,自製果醬都無防腐,很容易變質,尤其是我還沒有加糖的配方,更缺少了糖的天然防腐功效,更容易壞。
(4)同理製作方法,可以換水果做其他果醬啦!
但味道配比自己要調整下,畢竟不是每種水果都像青梅那麼酸的激烈,需要甜、清新、香的各種層次去搭配。比如本身較甜的水果就可以減少甜味劑,本身香的考慮換掉蘋果,以及不需要肉桂、或換用其他香料等。
做的兩批,第一鍋控制了椰棗葡萄乾糖漿比例、偏酸,第二鍋梅子量偏少、甜度就高一點。於是把酸、甜兩個版本分別送了幾位朋友~都很喜歡!
開蓋非常香,卻猜不出有肉桂風味;
吃到軟軟的清新的果肉碎很驚喜,但都猜不出是蘋果😝;
另外,椰棗、葡萄乾由於熬煮過兩遍,帶來一股焦糖感的甜,但其實本身卻是無糖的呢~
平時偏甜口的朋友,吃甜味版的具體反饋是:很香,梅子香很濃,但還是覺得偏酸……於是她會加一點蜂蜜,變成青梅蜂蜜醬,淋在自製pancake上,覺得很棒!
Icy和我口味很像,給了她酸版,但Icy的味覺實在靈敏!(不愧是Icy)一嘗就嘗出了青梅的澀,不過她還挺喜歡酸度,吃法是和自製椰子酸奶、granola一起拌著吃,椰子酸奶的香味蓋住一些苦澀,就更顯梅子的香。
對了另外插播一下梅酒和梅幹的狀況:
6月上旬做的,上周讓麻麻拍照發來情況。
(👩拍的照片……就不對她做太高要求了,我已經努力拼圖加濾鏡了- -)
上層的梅子已經析出了漂亮的琥珀色~ 但可能因為我貪心梅子放的太多,而且我又沒放糖(對,本來梅酒是必須放糖的,但是我實在無法接受那麼高的精製糖份,不過也很開腦洞的做了神奇的版本喲😎),下層析出時間估計需要很長……不過看到上層,已經很有信心了!
梅幹狀態還不錯,突發奇想,用了藿香替代紫蘇(…只是因為我自己總覺得這倆長得很像🌚),看梅子表面的狀態已經頗入味,就等大伏天有連續太陽的日子拿出來曬啦~
(期待的搓手手)
等梅酒梅幹成功後!再給大家特別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