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謝秉均個展再現「大風傳承
12月22日下午15時,「大風傳承·一脈長青——謝秉均書畫展」在新聞大廈藝術館隆重開幕,展出了藝術家近年來繪畫佳作50餘幅,題材廣泛,包括《百魚圖》、《赤壁懷古》、《太極圖》、《六順圖》、《長青圖》、《騰飛》等在內的佳作首次集中亮相,其中既有一丈二的巨幅畫面,也有精品鬥方;既有鍾靈毓秀的嶺崗峰巒,也有波瀾壯闊的江河湖海;既有百花爭豔,亦有傲骨迎寒;既有百鳥朝鳳;亦有魚躍龍門。值得一題的是,張大千先生兩幅佳作也在現場同時展出,令觀眾大飽眼福。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2月29日。
此次展覽吸引了100餘位來自各界的嘉賓前來觀展。開幕式上,北京商報社副總編輯劉佳,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書畫組組長、國家級鑑定專家、著名書畫藝術評論家、作家潘深亮,著名書法篆刻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學術研究院副院長、西泠印社社員馬子愷,中國著名評劇大師、表演藝術家趙麗蓉老師之子,當代著名書畫家盛大鳴,北京保險行業協會專家,原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總監李莎,二十世紀國畫大師張大千嫡長孫女、著名國畫家、大風堂掌門人張梓嘉,中國第一女沙畫師、北京漫慕文化傳媒董事長楊琪等嘉賓分别致辭,對展覽的成功舉辦給予高度評價。
謝秉均自幼在北京長大,對這片故土有深厚的情感,他稱這次展覽是回鄉匯報展,「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有近千年的歷史,作為文化古都,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底蘊,北京的文化氛圍很強,影響力很大,對於國畫藝術的傳承和傳播會有很好的影響。我父親謝天民是從北京走上的藝術之路,跟隨張大千先生學習藝術。我從小也是備受影響,這次展覽算是給家鄉父老的匯報。」
據悉,這次畫展分為三個板塊展出。第一部分是臨摹古人部分。謝秉均師承道路清晰,從父輩開始傳承張大千,打下了深厚的藝術根基,這次展出了他對張大千先生作品的臨摹、創作,再現了他對古人藝術真諦的繼承。第二部分是寫生。師古人,也要師造化,要領略大自然。謝秉均在雲南生活過十年,走村串寨帶著速寫本,畫過200多張作品。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去了很多名山大川,這次展覽中有十幾幅以寫生為內容創作的作品展出。第三部分是寫意,是謝秉均在靈感的促使之下進行創作。如《臺北印象系列》、《太湖》,還有根據蘇東坡的《赤壁懷古》創作的作品。對他來說,臨摹和寫生是學習中必須經過的階段,最終落實在寫意,展覽為觀眾很好的展示了謝秉均藝術成長、創作的歷程。
此外,在眾位嘉賓的見證下,開幕式還舉行了北京將相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劉少平、中國能源聯盟書畫院院長、吟風閣文化藝術俱樂部主席餘曉清為謝秉均頒發的受聘證書以及盛大鳴、張梓嘉、謝秉均向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兒童舒緩治療專項基金捐贈藝術作品的儀式。
活動最後,「大風傳承·一脈長青——謝秉均書畫展」在熱烈、溫情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藝術家簡介:
謝秉均,字大任,其父謝天民為張大千入室弟子,現為臺盟中央兩岸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將軍書畫院高級研究員、吟風閣文化藝術俱樂部藝術顧問、臺灣兩岸和平藝術聯盟顧問、臺北市山痴畫會會長。多年來,謝秉均先生積極往來於國內及世界各地參加各種展覽、書畫藝術交流活動以及慈善拍賣,受到了中國、義大利、加拿大等國內外藝術機構及藏家肯定與讚譽,其畫作被廣為收藏。
藝術評論:
大千藝術傳人謝秉均
作為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的再傳弟子,謝秉均深得大風堂藝術精髓,得到了父親謝天民以及何海霞、孫雲生、謝忠良三位先生的精心指導。他治學嚴謹,視野開闊,不斷將海峽兩岸的生活、學習及遊歷的感受和經驗融入到自身的創作中。他的藝術既有傳統的師承,又有自我的創新,工筆、寫意、青綠、水墨等無不涉及,作品面貌多樣,個人風格突出,是當代畫壇一位實力派的書畫藝術家。
謝秉均先生有著良好的家學傳承,父親謝天民是張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謝秉均自幼便受到濃厚的藝術薰陶。父親的好友很多都是藝術界的大師,耳濡目染之下,他的藝術興趣和愛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有幸觀摩了大量名師的佳作,也親眼目睹了大師的藝術創作過程。特別是1966年,謝天民老師為國慶慶典書寫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七周年」巨幅大字書法,當巨幅從天安門廣場經過時,其恢弘磅礴的氣勢和動人心魄的震撼讓謝秉均先生終身難忘。
除了父親的指點,在拜師學藝後,何海霞、孫雲生等大風堂的傳人對謝秉均先生的藝術風格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以尊崇的態度傳承大風堂藝術,經常拿著自己的畫作去向老師們求教,使得其作品的構圖、設色、意境、格調不斷提升,到中國臺灣後,他又跟隨自己的叔叔謝忠良先生研習繪畫藝術20餘載,同時與大千先生的子女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學習和交往的經歷使得他的繪畫技藝有了顯著提高,這期間,謝秉均先生筆下的荷花和人物等形象已經可以將大千先生作品中的神韻演繹得淋漓盡致。
謝秉均先生還對青綠繪畫情有獨鍾,對線條、墨塊、色墨的結合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為了更好的研究大風堂藝術,謝秉均先生還曾在臺北張大千故居摩耶精舍附近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深入到摩耶精舍之中,了解大千先生在臺北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筆墨當隨時代」,謝秉均先生的畫作充滿了時代的氣息。自古以來,中國畫壇誕生了很多畫派,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四僧,這些畫派、名家百花齊放,各具風貌。石濤曾說,「搜盡奇峰打草稿」,藝術不能閉門造車,筆墨不能因循守舊,謝秉均先生深深的感悟到藝術不僅要貼近生活還要深入的表現生活,體現出自己的情感,一幅佳作要能讓人駐足,打動人心,好的作品要可遊可居。
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又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謝秉均先生曾遍訪過祖國的名山大川,也遊歷了臺灣的山山水水,他的畫作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大好河山的讚美。他的畫作大氣磅礴,靈動飄逸,他的書法遒勁又不失靈巧,筆墨縱橫自成一派。
謝秉均極其重視前輩的藝術成就和藝術法則,師古不泥古。他的畫作除了師承創作,還不斷的求新、求變,靈活的運用藝術法則。他近年來以魚系列為內容的創作,很好的詮釋了他的藝術風格。
在創作、提煉對象時,能夠化繁為簡,把握要點,給予精煉化的描寫。他的《太極圖》等魚系列畫作很受藏家喜愛,在技巧上,他用大寫意方式來體現筆中的神韻,先以大筆揮出,再進行細節的勾勒,在結構上,他以圓形的構圖,讓畫面充滿一種流動的視覺效果,通過遊魚的眼神和姿態,傳達出「物情」,同時也注重遊魚的動態,有些人說:「謝秉均畫的魚不見水,卻在水中遊。」這從側面展現出了他對大千先生「觀察物態、了解物理、體會物情」的深刻理解。
曾有人對此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齊白石的蝦、謝秉均的魚。」
畫展相關活動預告:
12月22日——29日整個畫展期間
12月23日上午10點-12點,謝秉均書畫藝術鑑賞會(主講嘉賓: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潘深亮老師;中國著名評劇大師、表演藝術家趙麗蓉老師之子,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盛大鳴老師);
12月25日上午10點-12點,謝秉均專題講座——張大千書畫藝術(特邀嘉賓:中國著名評劇大師、表演藝術家趙麗蓉老師之子,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盛大鳴老師;中國知名書畫家、張大千嫡孫女張梓嘉老師))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