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在桌球比賽中,反手擰拉為何更多的作為進攻手段被使用?

2020-12-15 桌球那些事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大家認為反手是作為過渡被使用的,因為:橫拍反手的殺傷力要遠遠低於正手的殺傷力,在同樣的情況下,正手進攻能力更被看重。

但是,通過幾次的巔峰對決,你可以看出:凡是那些成績優秀、表現穩定的球員,在全場比賽中都是反手除了作為過渡使用外,更多的是作為得分手段了。比如張繼科的霸王擰、格林卡的鞭子抽、施拉格的推土機般的進攻等等。

1)比如:在2011年鹿特丹世乒賽決賽,王皓和張繼科的反手都是擰拉能力很強的球員,反手進攻能力都非常出色。張繼科的反手被日本水谷隼更是稱為霸王擰,稱張繼科為改變現代桌球運動的奠基人。

再比如奧地利的施拉格和格林卡等人:在確保正手進攻的情況下,也是在反手逐漸加強的情況下,大賽成績才有了更大突破,只是在和張繼科相比,他們的反手更多的是作為過渡使用,但歐洲的選手一旦退到中遠臺,反手的威力才開始顯現。在比賽過程中,反手相持中能比別人多堅持幾板,轉為正手時,獲勝的概率都非常高,而一旦反手不能頂住相持、更多的倚靠滿場的正手進攻,比賽打起來就會很被動,輸球的概率也偏高。當然了,除非你有韓國柳承敏那麼好的步伐也可以。

而現在我們國乒隊內的樊振東和王楚欽,也是打得一手好反手,在原有反手彈擊的基礎上,都增加了反手擰拉這個絕活,以前反手是被用來過渡的,而現在反手擰拉直接作為得分手段,被越來越多的選手所使用。

2)又比如:日本天才少女伊藤美誠,石川佳純,包括很有潛力、未來可能 成為女乒威脅最大的早田希娜,都是靠反手起家、總體來說,日本女乒的反手是一大特點,在正反手使用的比率上,反手優於正手。有可能是超一流的選手正手更難練習一些吧。

也就是說,日本球員的選拔標準就是:非常注重反手,反手進攻能力要好,你一開始正手的殺傷力不如正手也沒關係,只要反手練到一定程度,入選國家隊就有一席之地,正手可以在進入國家隊以後再練。最終達到正反手平衡。

可是,如果你反手能力不強的話,基本國家隊的大門就向你關閉了。除非一開始,你的正手是無敵般的存在。

一、那麼,【在桌球比賽中正手進攻是王道,為何會出現更注重反手」的現象呢?

我個人認為,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反手在雙方較量中使用比例更高。

在桌球比賽中,不出臺的短球明顯要比出臺長球更多,因為桌球講究的是控制和細膩,不出臺的球講究的就是嚴密性。在短球與長球的比例估計在68.9%;31.1%左右,而短球不出臺、是無法用正手來拉弧圈的,只能回擺、短搓、反擰。其中,回擺、短搓在女子比賽當中經常使用,而反擰在男子比賽中已成為得分利器了。

也就是說:在桌球比賽中,可以用反手來得分的球佔比接近70%左右。能用正手來得分的球卻只有30%左右。

雖然正手擊球很暴力,球迷看得也大呼過癮,但是,能讓你得分也最有效的就只有30%左右;可是,如果你反手能力控制的足夠好,卻有高達70%的短球來供你選擇【切、搓、劈等】。雖然二者【短球和長球】所佔的基數不同,得分效益也就不同,可是用反手得分效果更好,而且也更加高效。

——所以說:「短球所佔比例基數大,容易得分。長球所佔比例基數小,在接發球環節不容易得分」,這可能是大多數運動員普遍注重反手的第一個原因。

2、反手在接發球時更容易上手,且不易失誤

優秀的選手發球,以轉和不轉的短球居多,基本在中路偏反手和正手位置。相較於正手,反手動作幅度不大,只要手腕保持一定靈活性就可以完成,準備時間很短,可以瞬間上手,要是有一板張繼科那樣的霸王擰技術,豈不美哉?一般差不多的短球,除了正手可以撇和挑打之外,剩下的都可以交給反手來處理。

而正手呢,則需要藉助手臂的力量,大臂帶動小臂,在球的上升期或者高點期來摩擦或者擊打桌球。擺動幅度大,準備的時間要更長,而且,必須是出臺的長球才能拉起來,否則發不上力,拉不出質量來,反倒容易冒高,被對方一板拍死,所以說,對正手在接發球的質量要高於反手。

這樣,一個是能更容易、更快上手,大部分短球都可以打;一個是需要時間、準備期長,必須是足夠長的球才能拉出質量來~兩相比較:反手也就更容易被接受。

——所以說:「快速和易打」,可能是注重反手的第二個原因。

3、反手相比較於正手更容易練、更容易掌握

學習桌球,業餘直板選手都是先從「推擋」的基本功開始練起,而橫拍選手練習反手位時,更多的是定點練習的是彈和撥、撕這個技術、相對於正手大幅度的擺動和跑位,反手更容易練習,一般一個5-6的孩子,練習反手基本動作一年左右時間, 但是要想把正手練好,最起碼需要2年時間。兩相比較,反手更容易練習,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球員練起來比較容易。

而正手技術呢,是在【以右手橫拍為例】兩腿彎曲,微微下蹲,大臂帶動小臂的情況下,要找好球的上升期或者高點,摩擦【或擊打】的時候要體會出重心由左腳到右腳,用球拍由後向前,由低到高的引拍動作。有些像我們旋轉身體,仍鉛球的感覺。

總體來說,正手更難練,無論是在找點摩擦、擊球力量、控制球能力、穩定性方面都很難把握~與反手相比,這是兩種技術,反手好的不一定也能打好正手。而正手好的基本上是反手一定會好

——所以說:「反手是下限,正手是上限」,可能是注重反手容易練,更容易掌握吧。

4、反手對於近臺快攻和中遠臺都有優勢

打桌球,是大個子和小個子的結合體,是最容易成才的

這倒不是說小個子不適合打桌球,大個子也玩不轉桌球,鄧亞萍、王勵勤都曾經獲得過世界冠軍。只能說是:在頂尖球員中,練到極致的大個子和小個子都比較少,但在綜合選材方面,中等身體的選手其實更容易取得好成績,因為近臺、中遠臺對身材比例適中的選手更加有利。

對於日本球員來說,由於身高矮小,覆蓋的面積小,所以,一般都是主打近臺、注重臺內技術的研究和提高,主打臺內、講求靈活和多變,這樣,反手進攻能力就成為首選。中國女乒最大的競爭對手伊藤美誠就是典型的近臺快攻打法。當然中國在七八年代前基本上也是近臺快攻打法,莊則棟、李富榮、郭躍華憑藉多變的發球和近臺快攻在和歐洲兩面拉弧圈打法,尚能抗衡,在90年代就有些落後了。

而歐美高個子球員呢,覆蓋面積大,不夠靈活,所以就喜歡退到中遠臺來打相持球,憑中遠臺兩面超強的相持能力實力制勝,而近年來,亞洲球員在近臺快攻的基礎上,在中遠臺的相持能力也提升不少,這就是融合性打法。即【近臺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或者【弧圈球結合快攻打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快弧或者弧快。

但是,現在來看,以力量見長的球員打桌球要更有優勢:護臺面積可以,中遠臺正手可以擊打也可以對拉;同時,補位到近臺,在近臺和臺內反手小球也能搓和切相結合,反擰更是石破天驚~這樣,正反手、中遠臺和近臺技術比較全面,沒有明顯短板。

比如:樊振東、張本智和都屬於這種類型的球員~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球員,反手能力更強的球員都要佔明顯優勢。

所以,以上四個方面,可能是目前反手比較強勢的主要原因所在吧。

二、強調反手能力,並不是不要正手了,而是要做到兼容、均衡發展、沒有明顯短板才行。

反手是下限,正手是上限。在一流選手沒有好的反手基本不是頂尖行列,在超一流選手中,正手可以練到無極限。

強調反手並不是不重視正手,而是要做到均衡發展,讓自己更全面,不要有明顯的短板、因為一旦正手或者反手偏弱的話,就被對方抓住往死裡打,那樣,即使你某一方面的能力再強,在對手正反手銜接的情況下,也會打得很吃力。

就比如2011年鹿特丹世乒賽男單決賽:張繼科和王皓的巔峰對決,張繼科知道王皓的軟肋在反手位(其實王皓的反手位在所有直拍選手中應該是最好的),所以,全場就盯住你的反手位,戰術執行非常堅決,王皓知道光靠反手擰和橫打技術對抗張繼科這種地表最強人是沒用的,因為張繼科的霸王擰剛好抑制住王皓的反手拉,於是,王皓拼命的正手側身搶拉,試圖和張繼科拼正手位。

繼科的打法是奏效的,一直打王皓的反手位軟肋,把你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反手位去了,然後,冷不丁又突然偷襲王皓的正手位空檔,讓你補位不及時;當你回防正手時,他又開始打你反手了~就這樣在正反手之間來回通過兩個大角,來獲取主動。

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你有一個「明顯的短板」被他抓住了,那就是同樣對反手,張繼科的反手霸王擰能壓制王皓的反手位,由於這個軟肋的牽制,致使王皓的直拍橫打強項也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其實,王皓的直拍橫打技術在與橫拍對抗中不落下風,只是他遇到了風頭更盛的張繼科】正手位更是留出很大的空位。

但是,當張繼科對陣馬龍時,這一招【反手霸王擰】就不好使了,因為:馬龍的正手反手比較均衡,沒有明顯的軟肋,張繼科找不到你的短板,所以,就不知怎麼打。拼速度,趕不上馬龍:拼相持,2人應該是五五開,繼科的正手單板質量更好,但繼科的無畏失誤也要多一些。

因此,對於一名桌球選手來說,要保持「強項突出、均衡發展」才是正道,不要有明顯的短板。而張繼科的正反手均衡,反手霸王擰是一絕,不作為過渡的情況下,直接可以得分。

三、「反手發力打、正手反手快速轉換」,可能是未來桌球的一個發展趨勢。

1)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競技體育中,「速度」永遠是屹立於乒壇的的殺招,凡是能掌握了這一殺招的球員或球隊,一般都不會打得太差。

未來的桌球比賽,在加強力量的基礎上、控制落點的情況下,加快節奏、打得更快,應該也是一個必然趨勢。我們看到馬龍是六邊形戰士,他的發搶環節完全是以速度為中軸的,如果速度一旦打不起來,馬龍的各種戰術組合就發揮不出來了。

這樣,現代桌球的技術核心,就要求球員在保證正手進攻實力的基礎上、反手技術一定要加強,做到:既能中遠臺相持,又能在近臺快攻和反手進攻,如果能練習到張繼科那樣的霸王反手擰後,基本在世界乒壇那就是前幾的水平了。

相比之下,現在桌球的核心更強調反手可能要打得要更多一些~畢竟,精彩的相持球球雖然好看,但是建立在正手超高使用率的基礎上,而反手通過擰拉主動得分,看來也是不錯的得分手段。

2)正手和反手的轉換速度越快,就會越有優勢。

因為:反手進攻雖然使用的比例在逐步提高,但是,論威脅程度和殺傷力、還是正手更勝一籌,這就要求球員在比賽中要有快速的銜接轉換能力,側身能力要強、速度要快、正手和反手之間能無縫銜接~「大多」用反手,「絕殺招」用正手,密切協作完成比賽。

這需要一個長期而刻苦的訓練過程,同時,也需要在打球意識上做重要改變:「強項突出、轉換加速」是贏球的不二法門。

綜上所述:

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沒有桌球比賽可打,可檢驗集訓成果的場次不多,但我們可以利用這段難得的時光,對桌球比賽的視頻做一個回放,讓人對桌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把握未來趨勢、立足自身優勢、打出現代桌球,是每一個球員、每一支球隊都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祝中國桌球軍團再接再厲,取得好成績!

加油,中國桌球!

相關焦點

  • 桌球反手擰拉需注意些什麼?
    如今,採用反手旋拉技術接發球已成為選手的標配。而樊振東、王曼昱等年輕球員更是以此為主要接球手段。那為什麼接發球採用反手旋拉呢,它的先進性和合理性何在?尤其是正手受握拍方式的影響,正手挑、正手擰等臺內技術手腕遠沒有運用反手擰靈活。接球時正手位上用反手擰拉球的人,比正手位上使用的任何技術都更加靈活,質量更高,而且由於摩擦充分擊球的穩定性和攻擊性都會大大提高,從而破壞對方發球搶斷直接進相甚至直接得分。在所有桌球技術中,反手擰拉是最難掌握的一項。這有兩個原因。
  • 正手、反手和側身,桌球愛好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進攻方式
    凡是打桌球的人都知道,桌球的擊球方式不外乎正手擊球、反手擊球和側身擊球。由這三種擊球方式衍生出上旋與下旋、近臺與遠臺、借力與發力、撞擊與摩擦、兇狠與穩健等等一系列複雜變化。桌球愛好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進攻方式,用好正手、反手和側身這幾種技術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
  • 許昕暴衝側拐擰拉吊炸天;詳解桌球擰拉技術的優勢在哪裡?如何提高臺內擰拉的上臺率?掌握臺內擰拉神技,3步大招!
    三、極大提高桌球運動的觀賞性。桌球喜歡看熱鬧的人還是大多數,不是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中國這麼多資深球迷的(很多人看球一會下網一會出臺表示完全不明白怎麼回事,因為每秒多少轉是看不出來的)。除了你拉我削這一傳統看點外,壓縮了做小球得分的機率,提高了上旋轉入對攻的機率,通過硬碰硬的上旋中遠臺對攻給桌球帶來了更多的回合,更生猛的刺激腎上腺素的形象,更能吸引觀眾。
  • 業餘乒球愛好者有沒有必要練反手擰拉,練的話基礎功至少要有幾年
    很多朋友留言詢問,作為業餘愛好者,有沒有必要練擰拉,如果業餘愛好者反手不練擰拉應該主練推擋嗎? 業餘桌球愛好者如果想練擰拉最起碼要多久時間的基本功?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來簡單了解下反手擰拉技術。第一,擰拉技術是一種接發球技術。
  • 桌球直拍橫打運動員在和橫拍運動員反手相持中有優勢嗎?
    桌球直拍橫打運動員能跟橫拍運動員在反手相持環節佔據優勢嗎?小編覺得除了王皓的直拍橫打能擁有優勢外,其他的包括許昕、馬琳都不能佔據優勢。可惜的是王皓早已退役了。究其原因,是直拍的推擋技術由於握拍原因難以像正手一樣進行流暢的發力,只能偏防守推落點,難以對付橫拍的兩面進攻。所以王皓的直拍橫打是真正的橫打,而且是全橫打,童子功非常紮實,只要來球到了他的反手位,王皓的直拍嗅覺告訴他,必須進攻!
  • 如何才能提高桌球擰拉的威脅性?怎樣用擰拉來接發球?
    比如說在擰的時候,我要巧擰,突出一個巧字,那麼這個巧擰,更多的是要追求落點的刁鑽,在擰的時候,除了用手上的用力方向去控制落點的時候,其實在擰的時候身體也是非常重要 【新品上市】袁義興桌球紅鷹七層純木底板,進攻具有穿透力強,形變大,底勁足,擊球手感好,面材選擇紅花梨,觸球手感厚實,底板重心適中,拿著手上不感覺到重 ,對手腕有著保護作用。
  • 桌球直板選手,誰的步法最好?
    以男子為例,我認為桌球直拍選手中,已退役的步法是柳承敏最好,當今在役乒壇選手的步法應該算是中國的許昕最好。、中遠臺的防守、進攻和相持能力都不如橫板打法,尤其是隨著近年橫板技術的不斷發展,如臺內球反手強勢擰拉,弧圈球運行弧線更詭異等,所以迫使直拍選手的步法要更靈活以彌補手上動作的局限。
  • 如果孩子桌球天賦不高,請給她選擇顆粒膠打法
    以前的顆粒膠主要還是防守,但是現在的何卓佳給我們解釋了什麼叫顆粒膠也能進攻。這也極大的促進了顆粒膠打法的先進化發展。為何伊藤美誠會輸給何卓佳,主要是何卓佳長膠比生膠更具有不可應對性。對此,我有一下感想:對於現在的很多俱樂部以及業餘體校來說,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在於學員的學費。那麼該怎樣吸引更多孩子家長帶孩子來報名呢?
  • 許昕超級手感神球再現,談桌球如何防守轉進攻
    許昕,中國桌球運動員,左手直板,手感好,經常比賽中打出神球,極具觀賞性,被譽為「桌球藝術家」。從許昕比賽的精彩戰例中,談談桌球如何防守轉進攻。上圖為許昕比賽中,對陣葡萄牙隊卡瓦霍的後場放高球後,遠臺轉進攻的戰例。許昕發球後,正手先拉起。卡瓦霍防守擋回擦網,許昕上步正手救起後,退至遠臺,反手連續放高球。卡瓦霍連續殺高球後,略微減力,許昕遠臺正手拉起反攻,從反手位大範圍移動至正手位連續拉斜線後,衝對手正手空檔得分。
  • 桌球反手攻球站位有秘密,常見的9個錯誤站位你中招了嗎?
    桌球的正手攻球是入門的基本內容,是所有打桌球的人都應該掌握的內容之一,上一章節我就詳細地講解了正手攻球的基本站位,動作要領,常見的錯誤以及解決辦法,這一章節我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反手攻球的基本站位與常見的錯誤分析。
  • 馬龍戰例講解反手側切技術,桌球防守弧圈球高級技術
    今天通過馬龍的戰例,談一下桌球橫板反手側切,或稱為側磕,防守弧圈球的高級技術。 很多優秀運動員都使用了此項技術,像丹羽孝希,陳夢,林昀儒都使用過。馬龍比賽中使用較多,效果也很好。
  • 桌球技戰術「唯快不破」,王楚欽和林高遠就上演了這一幕
    整場比賽王楚欽能夠獲得勝利,主要是反手反拉和擰拉質量高,速度快,而且正手攻球和反拉質量也高,王楚欽正手攻球和反手攻球均衡。林高遠技術特點反手是主要進攻利器,在這場比賽裡,林高遠的反手被王楚欽壓制了,發球套路被王楚欽化解。二者比拼,可以看出王楚欽漲球啦!
  • 深度分析:女乒直板打法為何越來越稀缺,未來路在何方?
    事實上,由於握拍方式導致直拍反手始終是個痛點。反手推擋技術跟正手攻球技術來回切換時要進行手腕手指的調整,推擋不能進行有效的進攻,只能用來控制和防守過渡,等著出來機會再伺機側身反攻。久而久之,比賽中出現了橫拍用兩面打直拍一面的情況,勢必導致直拍會吃虧,再加上橫拍的反面能拉出高質量的弧圈球,直拍反手很容易被憋住,那是相當的渾身難受。
  • 原來桌球高手在比賽中,是這麼判斷對手的水平的!
    一種是接受或者曾經接受過專業的訓練,比如職業選手、職業退役選手,體校選手,他們6-9歲左右就開始在教練的指導下訓練,基本功非常紮實,動作標準而合理,只要一打球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接受過指導的;另一種高手也就是自學成才的業餘球員,喜歡打桌球,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沒能接受正規的動作和技戰術訓練,但是可能機緣巧合和不同的高手打過,接受一些零星的指導。別看動作彆扭,但是實戰能力很強,也是高手!
  • 曾奪新聞界比賽冠軍,乒聯慶祝桌球日國乒7名將出鏡
    據悉,由於受到特殊情況影響導致全球的體育項目都備受打擊,不僅比賽受到影響,甚至一些國家的部分單項的運動員連正常訓練也變成了奢望,而在這樣的困難時期,我們迎來了第六個世界桌球日,而國際乒聯則是別出心裁的利用直播的方式來讓大家共同參與進來,除了是為了這個節日之外同時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上桌球,同時國際乒聯還為此剪輯了很多老一輩桌球名將的比賽片段!
  • 直拍橫打選手選擇底板三個重要原則,桌球愛好者選擇底板的誤區
    桌球自從38毫米改到40毫米,到現在的40+。旋轉越來越弱,速度也變慢,前三板的優勢越來越小,相持回合增多。現在加上橫板逆天的反手擰拉技術,直拍的前三板優勢蕩然無存。現在直板橫打技術與橫板反手相抗衡還是處於下風。由於這些原因,導致很多使用直拍的高手紛紛改為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