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大草原上,動物們可以說是「臥虎藏龍」。除了我們熟悉的草原之王獅子之外,還有很多無冕之王,比方說非洲一哥蜜獾,以及非洲二哥鬣狗。它們都是天生好戰的動物,雖然它們的個頭看起來都很一般的,可是就連獅子也往往不是它們的對手。
不過,論名聲來說,蜜獾的名聲要比鬣狗強很多,因為蜜獾一般都是單獨行動,而且也不搞突然襲擊的小動作,就是擺明了要跟你「硬碰硬」。但鬣狗卻是依靠群體數量取勝,而且在打群戰的時候,還會做一些讓人厭惡的方法——掏肛。
動物學家表示,雖然蜜獾和鬣狗在非洲大草原上橫衝直撞,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不過,它們其實很少會與獅子發生爭執,特別是鬣狗,只有在食物競爭時才會與獅子進行爭鬥。不過,獅子想要戰勝鬣狗卻是很難的,因為為了防止被掏肛,獅子只能緊緊的屁股貼在地上坐著。因此,在非洲草原上,偶爾也會看到獅子被鬣狗捕殺的一幕。
不過,有趣的是,鬣狗費盡心機終於將獅子給殺死了,可鬣狗只吃了幾口就會離開,從來不會將獅子給吃乾淨,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它們只是為了單純享受獵殺獅子的樂趣嗎?科學家表示,這是因為在大自然的規律之中,同為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們一般是不會將對方視為食物的。因為一種動物一旦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就意味著它成為了能量流動的終點,同樣,它的體內含有的毒素也會更多。
我們知道,自然界中最低端的生物是植物。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來轉化為能量,然後那些草食性的動物再將它們吃掉,這就完成了能量的二次轉化。之後,肉食性動物通過捕殺草食性動物來為自己補充能量,能量也就完成了三次轉化。
從數量上我們可以看出,越是處於食物鏈低端的生物,它們的數量也就越多,這是因為能量在轉化流動的過程中,很多都會被浪費掉了。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知道牛是吃草的,若每頭牛如果想要在沒有人工幹預的情況下吃飽,那就需要擁有10畝地大的生活範圍。而老虎是可以吃牛的,但一隻老虎如果想要吃飽,就需要生活在100畝地的範圍中,這樣才可以有10頭牛供它食用。
所以,如果頂級動物們之間也進行相互的捕殺獵食,那麼動物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並且生態鏈也會被破壞掉。因此,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們之間是不存在捕食關係的,它們之間互相爭鬥,只不過是有「仇恨」而已。而上文中也提到過,越是處於頂端的生物,它們的體內也就含有更多的毒素,這也是因為能量在轉化的過程中一層層的疊加所導致的。所以,鬣狗根本就不會吃到獅子,因為很容易導致重金屬中毒。